朱春艷
(江蘇無錫市華莊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00)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初三化學第一學期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課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課時。 在教材編排上,是繼氧氣、單質碳等物質學習之后,進入化合物知識學習的啟蒙課。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及其碳的化合物, 其中學生對二氧化碳比較熟悉,但缺乏系統(tǒng)性的認識。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兩種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 本節(jié)內容主要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最后聯(lián)系到用途。 本課題有利于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又為以后學習酸堿鹽做了良好的鋪墊。 本堂課的重點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實驗來探討二氧化碳的性質,并學會從化學視角來認識二氧化碳。
本節(jié)課相對來說難度不大,學生已經積累了許多二氧化碳的知識,如碳酸飲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鑒于此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本節(jié)課的內容。 而實驗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很想進行一些探究性實驗,但是學生對于實驗的過程不熟悉。 因此,在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并總結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
本節(jié)課主要設計的思路是通過對展示的一瓶無色氣體可能是何種氣體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證明,并且設計實驗證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驅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充分運用學生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思考和推斷。 通過實驗,驗證和歸納得出CO2的一系列性質。 再通過回憶基本的概念,區(qū)分得出CO2的性質。
本課題主要是通過演示并分析實驗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實驗的剖析和對學生的組織,引導,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領悟知識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安排部分簡單且安全的實驗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教師的演示實驗應著重引導,將分析實驗的任務留給學生去完成,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等方式自主得出實驗學習的結果,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
教師:展示一瓶氣體,讓學生猜想可能是何種氣體,思考驗證方法。
學生:觀察,思考,驗證。
一位學生上講臺,演示驗證該氣體。
教師:板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介紹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現(xiàn)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二氧化碳氣體,結合前面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板書,二氧化碳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過渡:那么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 演示, 在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約四分之一體積的水,振蕩,觀察塑料瓶變癟。 思考原因?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塑料瓶中壓強減小,小于外界的大氣壓強,所以瓶子變癟。 那么根據此性質,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呢?
學生:制汽水。
教師:你能如何證明汽水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
學生:動手實驗,在汽水瓶上連接一個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 再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觀察現(xiàn)象。
過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在溶解的同時有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呢? 也就是說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應呢?
教師:演示實驗:取一些塑料瓶中的溶液,滴幾滴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紅,提出問題,誰使得石蕊溶液變紅?
學生:猜想,二氧化碳? 水?
教師:驗證:(1)在紫色石蕊試紙上噴水
(2)將紫色的石蕊試紙放入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現(xiàn)象:兩張試紙均不變紅。
結論:說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變紅。
大家的猜想不成立,再想想?
學生:思考,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反應,它們反應后的生成物使石蕊變紅。
教師:演示,將濕潤的紫色石蕊試紙放入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紫色石蕊試紙變紅,說明二氧化碳確實能與水反應,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 將石蕊試液滴入稀鹽酸,稀醋酸中,石蕊均變紅。 所以二氧化碳與水也反應生成酸。
教師:板書,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師:演示
現(xiàn)象: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
分析(板書):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不能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
教師:講解:下面請大家把黑板上的性質分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記載在化學書上。 閱讀書本116 頁內容,小結二氧化碳的用途。
影片: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師:小結:(1)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
(2)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
(3)溫室效應的危害
(4)減緩溫室效應的措施。
本節(jié)課從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二氧化碳出發(fā),通過實驗一步步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能夠保持較高的思維活躍度,通過三十分鐘的新課學習,學生最終圓滿完成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采用了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方式, 其中既有驗證型實驗,也有研究型實驗和拓展型實驗,呈逐步深入遞進的關系。 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得出相關的性質,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討論、 分析對比最終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親手實驗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意識、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癟的“化學方程式”,而是“眼見為實”的實驗現(xiàn)象,對知識的理解也能達到更高的層次。
教學總是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新知是在舊知的某一連接點上生長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有關知識掌握情況,注意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一座能讓學生自己通過思考獲得知識的橋梁,激活縮短新舊知識的距離,以舊引新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化。 比如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 通過對二氧化碳收集方法的回憶來得出CO2的物理性質; 通過學生熟悉的用澄清的石灰水的回憶來驗證CO2的化學性質,進而學習該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這樣的教學便于學生接受和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化學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結合初中化學教學,創(chuàng)設化學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例如,汽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滅火器在這節(jié)課中出現(xiàn)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有所用,化學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