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手記
有時候我們會好奇,動物們都是以何種狀態(tài)在海洋里生活呢?它們每時每刻都是怎樣在廣闊的大洋中穿梭,又是怎樣跨越大洋找到自己的伴侶?它們是獨自出擊還是結(jié)伴而行?其實,這些海洋動物的生活基本可以拿來與人類相比照。比如在人類社會中,有的人喜歡熱鬧,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也有的人喜歡特立獨行離群索居,是典型的“宅”一族。海洋動物也是這樣,各有各的喜好,有喜歡扎堆兒的,有喜歡耍單兒的??傮w上來看,喜歡扎堆兒的,一般都比較弱小,它們需要通過數(shù)量來彌補自身體積和力量的不足;喜歡耍單兒的,一般都比較強大,它們獨自享受捕獵時潛伏與出擊的樂趣。但這也并不絕對,一群兇猛的捕食者結(jié)伴獵食的場景在海洋中也時??梢姟5遣还芩鼈儾扇∧姆N方式,都是自身能力與環(huán)境狀況的最佳匹配,是自然之母提供給它們的不可替代的解決方案。
從生命的角度來講,不管怎樣存在于世,都是對其所處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方式。深海的,周遭暗無天日,很多生物便放棄了視覺,專心發(fā)展其他各種感官;淺海的,各種浮游營養(yǎng)源繁盛,很多生物發(fā)育出濾食器官,極大地提高進食的效率。當海水溫度低時,生物結(jié)伴不遠千里趕往水溫溫暖的海域覓食和繁育后代;當后代長成時,它們又會轉(zhuǎn)身離開,回到當初啟航的地方。我們探討海洋生物的這些生活模式,就是為了給讀者展示一幅生機盎然的生命畫卷,從這個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命與環(huán)境的抗爭與妥協(xié),看到生命在海洋中多姿多彩的靜與動,可以推測在這個地球上,即便人類成為了暫時的主人,其他所有生命也絕不僅僅是陪襯和擺設,而應該是絲毫不能被輕視的上賓。
一年前的3月,在日本福島發(fā)生了一場嚴重的地震災害。地震和它引發(fā)的海嘯并沒有造成巨大的恐慌,倒是因它們而起的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zhì)泄漏事件給周邊國家掀起了不小的風波。尤其在中國,一時興起的搶鹽風潮至今歷歷在目。這一年過去,福島現(xiàn)在怎樣了?人們的生活是否已經(jīng)恢復如初?讓人們牽腸掛肚的核泄漏事件后續(xù)又采取了怎樣的措施,目前是不是還存在著潛在的危險?當時泄漏到環(huán)境中的放射性輻射因子對緊臨核電站的海洋和那片海域的海洋生物產(chǎn)生了影響嗎……相信這些問題也一定久久地縈繞在讀者們的心頭,而且也沒有人對此作一個完整和透徹的解答。事實上,這一年中,全世界有很多研究人員都在從各個方面入手觀測此次事件給自然和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也發(fā)表了諸多研究成果。本期雜志中,特別報道欄目將站在海洋的角度,為讀者解開疑惑,還原福島災害過后各方面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