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31/6LAMGsraaxypebjGRnqQbA.webp)
【摘要】本文以“武漢水污染事件”為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和內容分析方法,從輿情傳播路徑的角度,發(fā)現網絡輿論生成中的幾個主要推動因素,包括新聞報道、網民討論(包含意見領袖推動)、政府回應等,并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關鍵詞】突發(fā)公共事件;微博;網絡輿論;輿情生成機制
引 言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為人們進行信息溝通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其交互式的傳播模式為公眾所青睞。在突發(fā)公共事件①中,網民很容易被一些核心議題所吸引,參與到討論之中,最終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所謂輿論,指的是“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于自身、別人、關于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系的圖像,就是他們的輿論”[1]。在進入網絡發(fā)達的21世紀,兼具開放性與匿名性的網絡平臺成為輿論形成和發(fā)展的新興載體。結合本研究需求,將網絡輿論定義為:在網絡平臺上,公眾對于社會問題表達其意見、情緒和態(tài)度等,并由一系列輿情生成因素推動,直至出現相對穩(wěn)定的意見共識。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刺激,人們對事件的認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常常出現集合的趨勢,進而轉化為網絡輿情。研究網絡輿情的發(fā)展過程及生成機制,有助于從正面角度引導輿論,避免網絡輿論向錯誤的方向發(fā)展。鑒于此,本文以“武漢水污染事件”個案,采用武漢大學ROST虛擬學習團隊新聞統(tǒng)計軟件來分析網絡微博的相關數據,探討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為網絡輿論引導提供參考。
2012年2月29日,市民在微博爆出武漢武昌區(qū)自來水有異味。當晚,武漢市水務集團相關人士稱,白沙洲水廠水源出了問題,經緊急處理,現已恢復正常。接下來兩天,市民發(fā)現自來水仍有異味。網上謠言紛飛,微博質疑井噴,超市的礦泉水也被搶購一空,引發(fā)了公眾的恐慌情緒。武漢水污染事件的突然爆發(fā),對武昌區(qū)居民的衛(wèi)生安全以及武漢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危害,可歸于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網絡輿論生成過程及推動因素
梳理武漢水污染事件輿情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發(fā)現其呈現出發(fā)酵、高漲、持續(xù)幾個特征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輿情發(fā)酵期。2月29日,新浪微博@哆咪達達等人爆出武漢自來水有異味。《長江商報》報道,有“大量讀者撥打本報新聞熱線反映武昌片區(qū)自來水有異味”。第二,輿情高漲期。3月1日,由于武昌區(qū)自來水有嚴重異味,造成居民中間開始出現恐慌心理,紛紛購買礦泉水,有關部門也開始就此事件進行說明,稱自來水已經處理,達到飲用標準。媒體與網民開始對相關部門問責。16時17分,@武漢生活情報發(fā)出“武昌地區(qū)供水安全的緊急報告”,1917次轉發(fā),279次評論。3月1日該事件達到百度指數最大峰值數1989。第三,輿情持續(xù)期。3月2日,武昌水務集團就此事件向公眾致歉,武昌自來水中的異味也逐漸消失。7點38分,@蠻子文摘#熱點聚焦#武漢水污染事件匯編,1149次轉發(fā),198次評論。
利用武漢大學ROST虛擬學習團隊新聞統(tǒng)計軟件分析網絡輿情走勢,發(fā)現網絡輿論生成的主要推動因素包括新聞報道、普通網民討論、意見領袖推動、政府回應等。
新浪和騰訊原創(chuàng)微博數達到高峰值在3月1日,時間集中在事件發(fā)生或被網絡曝光的一天內,為一次高點型。由于武漢水污染事件本身議題比較明晰,二次解讀的可能性較小,但由于事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問題短期難以解決,網民討論越來越多。
從百度新聞搜索量來看,高峰值出現在新浪和騰訊原創(chuàng)微博數達到高峰值之后2~3天,即網民討論與新聞報道之間存在時間差(Time-lag)。微博爆出特定事件后,漸次發(fā)酵,累積到一定程度新聞報道才達到高峰。這是由于微博與即時通訊相連接,作者在極短的時間發(fā)出簡單訊息,讀者也能立即接收到他人更新的資訊,并在短期內轉發(fā)、評論。而媒體新聞報道需要記者實地采訪、調查,寫成稿件,在編輯把關后才能發(fā)表,所以有時滯后于微博網民討論。但在輿情持續(xù)發(fā)展階段,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漸顯,微博轉載新聞報道的帖子逐漸增多,新聞報道助推網絡輿論的形成。
對公共事件的綜合影響力上,微博意見活躍分子可分綜合型與單一型。綜合型意見活躍分子可以跨領域對諸多事件輿論產生影響,單一型意見活躍分子只對某個領域或某一事件產生較大的影響。[2]前者如@蠻子文摘,后者如@武漢生活情報。輿論領袖的作用,在于運用評價的思維方式分析社會問題,把群眾的不同認識和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喚醒人們的知覺。[3]意見領袖的原創(chuàng)微博使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武漢水污染事件牽涉政府環(huán)保部門、水務公司等責任方,他們借助各種渠道對事件進行回應,在網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相關聲明不斷被傳播討論,使輿情走勢在形成了一次高點之后,引發(fā)很多小的高潮。
網絡輿情生成機制
“武漢水污染事件”網絡輿情生成大致經歷了微博爆料、新聞報道跟進、微博大規(guī)模討論、意見領袖發(fā)言、問責風暴、相關部門回應,再到環(huán)保議題的討論及網絡動員幾個步驟。分析事件網絡輿情推動因素及相互關系后得出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生成機制(如圖1)。該圖體現了新聞報道與網民討論呈現交互影響的特點。將新聞報道比做蘑菇傘蓋部分,微博信息比做蘑菇在地下的部分。新聞報道萃取微博所發(fā)表的意見,作為新聞素材。同時,新聞報道在微博上被網民大量評論、轉發(fā),使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最終累積成為能量龐大的整體網絡輿論。
圖1中,豎狀橢圓代表傳播內容的聚合力演變,由快速分散到逐步聚合,即公眾討論武漢水污染事件信息內容涉及多維度的傳播內容,包括事實本身對市民的影響、網民對多個責任方的問責等,最后聚合于共同倡導環(huán)境保護議題。橫狀橢圓代表傳播致效的影響力,即公眾對武漢水污染事件認知程度和達成一致輿論的可能性??傮w上經歷了事實爭鳴、問責爭鳴、議題爭鳴三個階段。
事實爭鳴:主要指2月29日輿情發(fā)酵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武漢水污染相關新聞報道、論壇帖子、原創(chuàng)微博開始出現,其傳播效果的影響力較小,處于橫狀橢圓最小處。輿論尚處于生成階段,輿情焦點仍主要停留在事實的普及,較為單一。內容多來源于微博爆料,圖中橢圓下部分的觸角代表微博信息。
問責爭鳴:主要指3月1日至3月2日的輿情高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基礎事件信息的傳播讓公眾和意見領袖有了“談資”,他們紛紛加入微博討論,新聞報道出現井噴式增長,從地方報紙到央媒均有覆蓋,網絡社區(qū)、論壇、SNS社交網站相關話題快速升溫。橫向橢圓擴大,傳播效果影響力大幅增加。同時,豎向橢圓到達中心半徑最大處,涉及對多個相關部門的問責,傳播內容呈現分散化、大規(guī)模的特征。同時,政府部門利用媒體新聞報道、官方網站和政務微博發(fā)布對事件的處理、問責。如3月1日武漢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在官方網站首次回應,稱白沙洲水廠供水異味已消除,水質符合國家標準。3月2日,武漢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在官方網站發(fā)布公告,表示歉意并承擔賠償。
這一階段中,意見領袖微博的內容多為原創(chuàng),在各自專業(yè)領域對事件進行了較為專業(yè)的解讀,引領問責風暴。環(huán)境、水利等方面的專業(yè)型意見領袖發(fā)聲,如@藍偉光博士:“為了掩蓋一個錯誤,會制造一個更大的錯誤,比如一旦發(fā)現原水污染物增加,馬上加大氯投放,卻沒考慮會產生致癌的消毒副產物?!背酥?,綜合型意見領袖對事件進行梳理,長微博和附鏈接開始流行,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的形態(tài)朝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如@蠻子文摘#熱點聚焦#武漢水污染事件匯編,獲得上千次轉發(fā)。
議題爭鳴:主要指3月3日以后的輿情持續(xù)階段。此階段的報道及微博發(fā)言多從環(huán)保問題來重新審視事件,已經不僅僅限于對事件的討論。以“武漢水污染事件”為關鍵詞,運用武漢大學ROST虛擬學習團隊CM6軟件搜索,發(fā)現事件與如下議題緊密相聯:自來水、水質、鎮(zhèn)江、柳州、末日、凈水、安全、檢測、部門、兩會等。此階段網絡評論內容趨同,豎向橢圓由大變小,傳播內容由分散變聚合,關于環(huán)境保護議題的網絡動員多發(fā)生在此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事實爭鳴、問責爭鳴、議題爭鳴的三個階段并不是有著明確的時間分界點,在從前一階段向后一階段過渡時,會呈現兩個階段特征并存的傳播現象。如2月29日,事實爭鳴階段的博文已經涉及第二階段的問責部分,代表了今后事件的輿論走向。如“我們都不敢喝水了,希望有關部門能及時檢查出問題,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獲得691次轉發(fā)、76次評論。3月3日以后的博文中,網民對相關部門的問責風暴仍然持續(xù),反復激蕩,與議題爭鳴共同存在。
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武漢水污染事件”網絡輿情的走勢觀察和傳播內容分析,發(fā)現了推動事件網絡輿論形成和發(fā)展的幾大因素,包括新聞報道、網民討論、意見領袖推動、政府回應等。同時探究出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輿論的生成機制大致經歷事實爭鳴、問責爭鳴和議題爭鳴三個階段。新興網絡平臺,比如微博在輿論的生成機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聞報道的實際輿論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看法,左右著社會輿論的發(fā)展方向。關于事件的事實、問責、議題爭鳴不斷出現,使人們置身于意見的海洋。而民意的形成與認知息息相關,對一個問題認識的深入程度必定影響態(tài)度的情感和行為層面。如果對于突發(fā)性公共事件議題的網絡輿論不能很好地進行引導,就會阻礙民意共識的建立,不利于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解決和社會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以提出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輿論引導的幾點建議:從突發(fā)事件應對的效果來看,及時告知往往比隱瞞效果更好。對于關系到民眾日常生活的飲水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在事實爭鳴階段發(fā)現問題后應迅速通報,避免政府在問責風暴襲來后才回應甚至迫于輿論壓力才實施回應從而陷入被動局面。另外,任何突發(fā)事件都有它的不確定性,政府要注意策略性的回應,積極運用媒體報道和意見領袖引導輿論的作用,在事實爭鳴、問責爭鳴、議題爭鳴三個階段中進行“動態(tài)的、滾動的、持續(xù)的”回應。最后,對于此類事件的發(fā)生,有關部門應未雨綢繆,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理預案,將此類輿論引導的處理方式制度化、科學化。
注 釋:
①國家有關部門對突發(fā)公共事件下的定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主要分為4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11.htm.
參考文獻:
[1]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3.
[2]蘆何秋,郭浩,廖俊云,石慧,沈陽.新浪微博中的意見活躍群體研究——基于2011年上半年27件重大網絡公共事件的數據分析[J].新聞界,2011(6).
[3]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8.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