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面對公共意識空前提高的大眾,新媒體為他們構建了一個表達觀點、宣泄情緒的傳播平臺。但信息傳播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情緒表達失控等問題。浩如煙海的信息如果不能經過理性沉淀,勢必影響事實的真實與客觀。本文重提“小悅悅事件”,從新聞報道、輿論導向和新聞傳播三方面來探討如何把握新聞傳播行為的理性維度。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理性;“小悅悅事件”
作為2011年度公民社會十大事件之一、廣東省十大網絡輿情焦點之一的“小悅悅事件”即將過去一周年。它在2011年引發(fā)的社會輿論,對激發(fā)民眾道德反思影響巨大,對“公民社會”建設具有話語意義。
但是今天我們回頭審視這一媒體事件,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對“小悅悅事件”本身的關注掩蓋了新聞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的諸多失范之處,不管是在新聞報道層面、輿論引導層面還是把握新聞傳播的平衡方面,一些媒體都沒有把握好新聞傳播的理性維度。
新聞報道的取向:故事性原則還是事件性原則?
新媒體時代,“人們更愿意從無數的碎片中去拼接對世界的理解,或者干脆放任這種拼接的存在而不去進行整合,完全理解全文和語境的動機在逐漸沒落”[1],正是受眾特征的變化,使得新聞報道對新聞事件整體的解讀和片段的截取上更需要客觀公正,在“重構情境”上要與新聞事實的本來面貌保持高度一致。新聞報道事件性原則的核心在于把握事實的真實并展開客觀、平衡的播報,故事性原則的核心是重視情節(jié)結構和敘事張力,強調傳播沖擊力。近年來,在學界業(yè)界注重新聞報道的可看性并大力倡導故事化敘事之后,很多新聞報道舍本逐末,在新聞報道中,過度追求新聞的戲劇性和轟動性效應。南方電視臺《第一時間》對“小悅悅事件”的首家報道就偏向故事性原則:兩輛汽車先后碾壓小悅悅并逃逸,18個路人先后經過小悅悅身旁“見死不救”,拾廢品的陳阿婆熱心相救。2個司機和18個路人的“冷血”和陳阿婆的挺身而出之間構成了數字、身份、人性三組強烈的對比張力,因此具有一般故事化敘事策略所具有的敘事沖擊力。但是這則報道在客觀、平衡方面存在如下瑕疵:
新聞素材的畫面客觀真實問題。新聞素材全部來自事發(fā)地一家商戶安裝的監(jiān)控攝像頭錄制的一段長達7分鐘左右的視頻。這個監(jiān)控攝像頭的光學性能如何?許多攝像頭具有很高的靈敏度,有沒有可能因為攝像頭的性能導致拍攝到畫面與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有差異?記者必須實地考察事發(fā)地的光照環(huán)境和當時下大雨的氣候環(huán)境,才能合理推斷18個路人是否看清了受傷倒地的小悅悅,當然還要適當考慮小悅悅深色上衣和紅色褲子的著裝以及受傷流血的情況。但是這些實證工作,南方電視臺記者都沒有做,就直接以監(jiān)控畫面報道,難免有失客觀。
新聞采訪的平衡問題。所謂“新聞平衡”,就是“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從《第一時間》新聞視頻我們看到,路人大多為商城的經營戶和員工,在新聞報道中,這些路人被稱為新聞當事人,在新聞播出之前,去尋訪這些新聞當事人難度不大,但是記者卻沒有給這些新聞當事人說話的機會。只有依靠監(jiān)控錄像的視頻畫面來認定的事實,沒有多元聲音的表達,沒有不同意見的交流和交鋒,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新聞能避免主觀傾向對事件還原的影響,能揭開事件的真相。即使揭開了事件的真相,也存在對新聞當事人的不尊重,違背了新聞的平衡性原則。
傳達嚴肅意義需要嚴肅的內容。新聞報道不同于故事敘事,要堅守忠于事件真相的審慎態(tài)度,必須從新聞事件的人、事、物、細節(jié)等諸多方面還原真實、靠近真相,靠理性把握新聞的平衡,不能如同監(jiān)控攝像頭一樣站在一個高高的點上,遠距離俯視事件,再抽象出故事元素,進行夸張敘事和居高臨下的道德評判。
輿論導向的重點:個體誅伐還是社會引導?
大眾傳媒具有環(huán)境監(jiān)視功能,可以表達自己的言論,但是這種選擇和傳播、這種表達必須超越社會輿論的高度?!靶倫偸录钡纳鐣浾撗杆傧破鹆艘粓鲠槍Α?8個路人冷漠”的社會大批判,社會各界包括廣東地方政治層面都卷入到了這一輿論激蕩中。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許多媒體在18個路人已被貼上冷漠標簽以后還到處人肉搜索他們并上門質詢他們,將他們的私人生活空間曝光,對他們進行無休止的個體誅伐,比如對主動站出來說明自己沒看到小悅悅的“綠衣男”反復上門采訪和懷疑,對那對母女路人的上門采訪及道德詰問,都明顯傷害了當事人的尊嚴,破壞了他們的家庭秩序,試想媒體采訪行為讓路人中的小女孩置于輿論聚光燈下,她不會受到身心傷害并因此留下陰影嗎?媒體輿論不能將批判對象——人格中道德屬性這一抽象概念置換成具體的路人本身,尤其是他們的人格尊嚴。而“小悅悅事件”中媒體所表現(xiàn)出的這種個體誅伐,對私人領域過度逼視和肆無忌憚的僭越,缺乏對普通生命的尊重,造成道德名義下的傷害。
回顧近年來的許多媒體熱點事件,輿論導向對個體誅伐的例子很多,藥家鑫案中新聞媒體給藥添上富二代的身份標簽,進而對藥家鑫家庭背景這一私人空間進行無根據的猜測,“藥家鑫案件”變成了“藥家鑫事件”,讓這個涉及大學生道德教育和社會認知等輿論議題的案件異化為社會貧富差距的拉鋸式討論,難免會傷害到新聞當事人。酒后駕車的李啟銘交通肇事時喊出的一句“我爸是李剛”,便把李剛攪進了輿論漩渦,眾多媒體把李剛符號化,有沒有思量這種個體誅伐對那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李剛造成的傷害?新聞報道要嚴格界定公共信息和個人信息的區(qū)別,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首先要從規(guī)避對個體生命的傷害開始。
大眾傳媒具有社會協(xié)調功能,其輿論導向必須在事實討論而非傳聞猜測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社會引導效應,讓社會輿論良性發(fā)展,讓輿論指涉的各方獲得心悅誠服的教育并不受到無端傷害,社會情緒才會得到正確疏導,因此產生的社會行為選擇才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新聞傳播的平衡:情緒共鳴還是理性共鳴?
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傳播特征,才能確立準確的新聞傳播范式。今天我們處在圖像新興的媒介融合時代,圖像閱讀的形象性讓我們日益習慣形象思維而缺乏嚴密的抽象思考,受眾有“眼見為實”的習慣定式卻沒有對圖像片段性、瞬間性特征的審慎態(tài)度;網絡及其他新興媒體所提供的信息的汪洋大海更讓我們受制于淺層文字閱讀,又無法阻止自由觀點的肆意表達,“各種真真假假的傳言、猜想裹挾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令輿論場的復雜性驟然增加”[2],新聞媒介作為一種話語結構,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理解事物,因此,確立一種理性的傳播范式能更好地完成這種指導,要在新聞傳播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理性共鳴。
慎情。新聞的情感必須以理性為前提,是在理性共鳴基礎上形成情感共鳴,非理性的情感表達,甚至咆哮式的情緒傾瀉都是一種不恰當的修辭?!靶倫偸录卑l(fā)生后,全國各地的媒體一片批判之聲,湖南經視《鐘山說事》欄目的主持人鐘山竟然說出了“冬天來了,覺得涼了,鐘山我始終陷入一種悲傷痛楚的情緒”,小標題打著《為良心招魂》、《會疼嗎,會痛嗎,會哭嗎,會流淚嗎,會傷心嗎,會絕望嗎?》,整個節(jié)目充滿了個人情緒的宣泄和爆發(fā),《鐘山說事》作為一檔新聞評論節(jié)目,以其犀利的點評、敢愛敢恨的特色讓觀眾拍手叫好,鐘山也被贊為“最有血性的民生時政主持人”。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不是個人非理性情緒的“大喇叭”,不得體的宣泄就會造成對社會公序良俗的破壞。
慎疑?!靶倫偸录睕]有現(xiàn)場從頭至尾的親歷者,事后也無法收集權威證據證明18個路人都“冷漠”,因此對媒體下的論斷“18個路人冷漠和冷血”,缺乏有效依據。與18個路人相比,我們更不能忘記有那么多愛心人士熱心捐款關心幫助小悅悅父母。腳踏實地的批判精神已經被庸俗的猜疑替代,我們常常陷入非理性報道的泥潭怪圈,點滴的新聞表象不能成為價值判斷的依據,不要把民意觀點中的噪音送進觀眾的耳朵,更不要助長極端的個人主義觀點進入公眾視野,畢竟,社會進步需要建設的批判而不是破壞的批判,所以在新聞報道上一定要謹慎懷疑。
在民眾越來越參與社會管理的新媒體時代,培養(yǎng)嚴肅而專注的受眾,為受眾營造理性共鳴的信息傳播場,勿將暴戾、怨氣、冷漠和傷害施于他人,只有培養(yǎng)嚴肅理性的社會批判氛圍,推崇正常理性和良知,樹立新聞傳播的理性范式,堅守自己的理性維度,才能讓新聞傳媒成為推動社會文明向前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孟偉.新媒體時代社會理性精神的重建——以廣播聲音傳播為例[J].現(xiàn)代傳播,2011(8).
[2] 人民日報社論:媒體過分渲染腐敗加劇公眾焦慮情緒[N].人民日報,2012-03-01.
?。ㄗ髡邌挝唬簯鸦瘜W院教育系)
編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