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就是新近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報道。用事實說話,用事實作為新聞主題的載體,通過具體的事實表現(xiàn)新聞的主題是一般新聞報道常用的方法。這一方法被新聞從業(yè)人員稱作“主題事實化”。
電視新聞從某種方面講有別于其他新聞,特別是有別于報紙新聞。隨著電視新聞受眾需求的變化和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受眾越來越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他們喜歡故事性強的電視新聞作品。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要盡最大努力去適應受眾的心理需求,要在“主題事實化”的基礎上再邁進一步,將事實“故事化”、“情節(jié)化”,讓故事進入新聞,用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去傳播新聞事實。
要善于發(fā)掘具有故事性、情節(jié)性的新聞事實
首先我們在選擇新聞材料時,要盡量選擇一些個性鮮明、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出、引人入勝的新聞事件,通過電視手段整合一個又一個鮮明的傳奇故事,來吸引觀眾。其次每個故事都需要有一個主要人物,即新聞當事人。觀眾關注的焦點是人,發(fā)現(xiàn)人的成長變化、關注人的行為、探索“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觀眾最為關心的事實,我們要從人性化的角度來挖掘故事的思想深度,讓人物命運來打動觀眾的情感并引起觀眾的關注。
2010年獲河南省電視好新聞一等獎的《104歲老人游臺灣》這部電視作品,就是視角新穎、故事性強的長消息,時長4分鐘。其實這些年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本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是104歲的老人游臺灣肯定是一件稀奇事,它更容易表現(xiàn)兩岸親情及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tǒng)。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按照套路簡單傳遞這一信息,而是以百歲老人這一鮮活人物為載體,連續(xù)抓住這條新聞的每一個故事節(jié)點,層層遞進,通過臺灣民眾對老人的關心、競相與老人合影、母親節(jié)臺灣媒體對老人的采訪報道等有血有肉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了兩岸一家親、共同尊老敬老的文化之根,記者通過記錄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過程使人物更加生動、鮮活,而與之相反,少了這些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新聞人物的表現(xiàn)力就會遜色,可視性、生動性、感人性就會大大降低。
曾獲2001年中國好新聞二等獎、新鄉(xiāng)電視臺拍攝的新聞專題《苗老太傳奇》,該片也講述了這樣一個新聞事實:一位年逾七十的新鄉(xiāng)籍苗姓老大娘為了幫助下崗職工,把千辛萬苦掙來的12萬元錢,全部投在了免費培養(yǎng)下崗職工學做涼皮上。她不僅把自己的絕活毫無保留地、手把手地教給了800多位全國各地的下崗職工,免費讓他們吃住,還幫他們開店,使他們走上了致富之路,而苗大娘卻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境地,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苗大娘這種樸實無華卻崇高偉大的精神感召著一批又一批下崗工人。說起這篇作品的拍攝其實很偶然,苗大娘的涼皮在新鄉(xiāng)市頗有名氣,包括作者也是她的??停?jīng)常光顧苗大娘的涼皮攤。有一段時間,苗記涼皮突然消失了,一打聽,才知道苗大娘要把自己的絕活免費傳授給下崗職工,因此停了自己的生意。作者敏銳地抓住這一新聞線索,跟蹤采訪了好幾個月,才完成了這篇長15分鐘的片子。按理說,下崗再就業(yè)的話題是上自中央下至平民都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可是由于這類節(jié)目題材多、內(nèi)容廣,因此,要把這部片子拍好也非常不容易。在這部片子里,作者沒有用大量的華麗詞藻描述苗大娘如何高尚、善良、無私,而是用故事情節(jié),用樸素和真誠的故事對白顯示出那種能讓人感動的細節(jié),比如當記者問苗大娘,“您這樣做圖啥?”苗大娘急了:“我圖啥?我啥也不圖!那你說毛主席一家六口人都犧牲了,那他圖啥呢?就圖吃一碗紅燒肉?”老人家這質樸的語言勝過無數(shù)美麗的辭藻。通觀整篇作品,它是由一個個故事、一個個感人的細節(jié)刻畫出了一個平凡卻偉大的人物形象。節(jié)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
可以這樣講,潛心挖掘生活或tMJ+B5bLmK6MjQQL1n6dxyj64fWFLuhh20zp40yk6oQ=新聞事件中感人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整合報道,正在引起越來越多電視媒體的重視,目前,從央視到地方各家電視臺的欄目,包括新聞都在講故事,比如央視的《生活空間》、江西衛(wèi)視的《傳奇故事》、河南電視臺的《小莉幫忙》等,均深受大家的歡迎,且收視率頗高。
要善于對具體的新聞素材和新聞事件進行故事化、情節(jié)化處理
內(nèi)容并不是電視的一切,形式也可以成為制勝的手段。除了新聞故事本身的內(nèi)容外,講述故事的方法也要講究技巧,要選擇戲劇化的敘事風格“講述”給觀眾,避免簡單化、公式化地把新聞“讀”給觀眾。現(xiàn)代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電視是一種敘事媒介,電視的這種特征就要求電視新聞要有故事,要發(fā)揮自己講故事的長處。故事化的電視新聞大多講述新近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新聞事實,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主要集中在敘事方式、敘事人稱上,讓觀眾感到其場景、經(jīng)歷是他們熟悉而真實的。最近一個時期,央視新聞頻道每天播出的《走基層蹲點日記》板塊,其實就是一個個小故事呈現(xiàn)出的一些大的新聞背景。
那么電視新聞如何講故事呢?
首先,一個電視新聞要找好選題,選擇那些有特點、有代表性和新聞性的題材。這是因為新聞每天發(fā)生,故事也每天發(fā)生,但不是每個人、每個故事都可以代表一個群體、代表一種現(xiàn)象,所以要找準講新聞故事的切入點。
其次,在新聞采訪中,要深入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抓取鮮活、一線的材料,要求記者自覺地把攝像機鏡頭對準新聞事件中的人,并將所見、所聞、所想、所悟,迅速、準確、生動地告訴廣大觀眾,使大家從中受到啟迪。
最后,具體方式上充分運用現(xiàn)場同期聲、記者出鏡、深度訪談、旁白敘事等手段,這樣不僅能聲畫同步,而且能獲取新聞人物的形象。內(nèi)容上通過貫穿全篇的一條主線,把時空一致的鮮活世界生動地攝錄下來,從而實現(xiàn)電視新聞快捷、方便的紀實功能。
安陽電視臺拍攝的獲獎新聞專題《糖葫蘆西施》用紀實手法記錄了一個從安陽到西安古城經(jīng)營“糖葫蘆”的80后小姑娘,她先從小買賣入手,經(jīng)過五年打拼后,成為古城人人皆知的新聞人物,片子播出后反響強烈,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記者善于對新聞素材作故事化的處理。在片子中,記者采用了跟蹤拍攝的手法,拍攝了這個小姑娘的生活狀況及日常生活,將時間流程本身化為報道的主體,把一個個流動的瞬間有機地連在一起,向觀眾講述了一個真實而又生動的故事。通過這樣一個故事,真實展現(xiàn)了這個小姑娘心路歷程中的酸甜苦辣,也從故事中看到了她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篇作品將事實處理成有頭有尾的故事,用故事說話,而記者的觀念和政治意圖則隱藏在故事背后,這就使得這篇作品更加吸引人、打動人,而且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故事”在這里所發(fā)揮的作用顯然是不可低估的。
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生動的細節(jié)
細節(jié)是人的思想、性格通過其動作、語言及外部環(huán)境在一瞬間的表現(xiàn),是感人的動情點和新聞真實的支撐亮點。生動的細節(jié),既有助于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事物,也有助于受眾通過具體的感受深刻地理解報道的內(nèi)容,領悟報道的中心意圖,電視新聞要講故事,就不能不關注這樣的細節(jié),有了這樣的細節(jié),往往可以產(chǎn)生最佳的效果。
獲獎新聞專題《黑金之殤》是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煤窯礦井,對現(xiàn)場進行調(diào)查,通過一系列現(xiàn)場細節(jié),展示小煤窯吞吃礦工生命的黑幕,觸目驚心,讓人看后內(nèi)心受到極大震撼。
在細節(jié)的捕捉上,新鄉(xiāng)電視臺的記者從來都不敢放松警惕。前些年我們臺播出的獲獎新聞專題《相貌丑也不能上大學》里,就有這樣一個精彩細節(jié),當楊洪偉得知自己考上大學而因為相貌丑陋未被錄取,便站在窗前,獨自吹響了心愛的笛子,深沉的笛聲、無奈的表情,真實反映了他此時的心情,這一細節(jié)勝過了千言萬語的解說。又如我們曾獲河南省廣播電視好新聞一等獎的作品《流浪兒》里有一個鏡頭也頗受人稱道,流浪兒宋小可每天流浪街頭,四處乞食。這一天一大早,他又上街討吃的東西,我們記者在一旁跟蹤偷拍時,發(fā)現(xiàn)他褲頭上黏附著一根柴火,記者反應敏銳,立刻及時地將鏡頭緩緩地推了上去,在后期制作時,我們對宋小可走在街上這一段做鏡頭處理,同時配上背景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舒緩的慢鏡頭和緩緩推上的鏡頭,再加上背景音樂,把流浪兒辛酸的遭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然,我們在作電視新聞報道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情節(jié)好編,細節(jié)難尋。”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錄制新聞時要仔細觀察,用老百姓的角度去接觸和講述新聞故事主體,這樣一來,生動細節(jié)的捕捉就不難了。
?。ㄗ髡邌挝唬盒锣l(xiāng)電視臺)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