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為“刁民”鼓掌
Q:看了貴刊第321期《職業(yè)打假人》的封面報道,頗有一點糾結。從我自心的道德上,覺得專門買假索賠,確實不是特別光明正大。但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我也常常會買到假貨,又痛恨不良商家。王海是刁民嗎?我覺得他是,但我也同時覺得,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刁民,才能倒逼著商家、生產商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
A:在小編看來,職業(yè)打假人這種所謂的“刁民”的存在,是因為有關部門職能的缺位,導致消費這種個人化的行為,被賦予了公共化的含義。要解決他們所面臨的法律困境,最根本的是讓本該承擔糾察職責的有關部門履行職責,不履責就追究其法律責任,才不會出現這種個人行為的性質錯位。
政府是高房價的罪魁之一
Q:讀了記者手記《夾心層買房記》,最后一段,讓偶心酸。嗚呼,貪官為空房犯愁,貧民為蝸居難安。住房一直是困擾北漂族的心病。高房價,源于高地價。高地價的受益者政府,該是罪魁之一。
A:嗚呼,小編的知音呀。
微反應有多少準確性
Q:貴刊七月上的《微反應透露的真實》一文是我很感興趣,讓我不禁聯想到現在浙江臺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通過陳述人在敘述事件過程時的肢體語言、表情,以及回答問題時的應激反應來判斷事件的真?zhèn)?,捕捉一個人在應激反應時的微表情有助于判斷這個人的心理活動。
看到這篇文章之后,我便不自覺的開始注意周圍親朋好友的微表情,揣測他們的想法,覺得很有趣,而且對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幫助。但這種判斷到底有多少準確性呢?
A:微表情這個話題現在的確挺熱的,不僅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現在也有一些執(zhí)法、司法部門引用了這種手段,用來協助辦案。至于到底有多少準確性,恐怕很難說。只能是協助我們判斷事情,真正定性還是需要證據哦。
房產買賣糾紛官司打還是不打
Q:我于2004年以當時的市場價格5.2萬元買了一套二手房,一直沒有過戶?,F在想過戶,但賣方以房屋漲價為理由不予過戶,而且揚言以10.4萬元的價格買回?,F在,這套二手房價是20萬元左右。我有對方承認當時交易證據,購買房產時打了兩張收條,收條內容分別為:收條,今收到購房款27000元,收款人;今收到XXX購房款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