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獨立后,人口一直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自1960年至今,年均人口增長率始終在2.3—3%之間浮動。非洲大陸成為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qū)。
目前非洲人口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長,遠高于亞洲的1%。據非洲人口和衛(wèi)生研究中心估計,這種增長速度還將保持一段時間,如在今后5—10年時間里,安哥拉的人口年均增長率為2.65%,貝寧為2.89%,布基納法索為3.09%,尼日爾為3.73%,坦桑尼亞為2.91%。
據聯(lián)合國在2011年預測,世界人口在當年10月底突破70億,至2050年,將達90億;其中非洲大陸2011年的人口為10億,到2050年非洲人口將翻一番,達20億;不難發(fā)現(xiàn),今后近40年間全球人口增長中,有一半來自非洲。
1950年非洲青年人占全球青年人總數(shù)的9%,一個世紀后的2050年,這個數(shù)字將上升到29%,達到3.49億人。
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婦女,全球范圍達到62%,而非洲僅占28%。與此相關的是,每個婦女生育子女數(shù),全球的平均水平為2.6個,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為5.3個。
人口高速增長給
非洲帶來了什么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的原因,非洲大陸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因此,高速增長的非洲人口,對于非洲大陸的發(fā)展帶來了許多嚴峻挑戰(zhàn):
第一,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 。非洲人口高速增長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對于各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需求大幅上升,為此,非洲居民不得不加大了對大自然的索取。其常見手段是:縮短土地的休耕期、毀林開荒和過度放牧等。由于這些行為超越了大自然能夠承受的限度,結果產生了很多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土地退化、森林減少和沙漠化擴大等。
非洲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方式是輪墾制,即農民在一塊土地上種植數(shù)年(2—4年),一旦土壤的肥力下降,就實行休耕,待其肥力恢復。人口高速增長對農業(yè)生產產生了巨大壓力,迫使農民縮短休耕期。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非洲調研后指出:“隨著人口壓力增加,(土地)休耕期越來越短,土壤肥力還未得到恢復便要再次種植。這使土壤有機成份減少,土壤儲水能力降低??傊寥澜Y構遭到破壞,板結情況更加普遍?!?br/> 為了擴大農耕面積,毀林開荒是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如今,非洲森林正以每年500萬公頃的規(guī)模消失。據報道,20世紀初,非洲熱帶雨林資源還極其豐富,是僅次于拉丁美洲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區(qū),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而現(xiàn)在已不到10%。毀林嚴重破壞了非洲大陸的生態(tài)平衡。
1950年非洲放牧牲畜2.95億頭,1983年已經增加到5.18億頭。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后認為,非洲畜群已經超過草原載畜能力的50—100%。過度放牧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土壤的破壞和牧場的退化。
土壤侵蝕引起沙漠化。據非洲社會黨國際主席、塞內加爾前總統(tǒng)桑戈爾指出,在非洲,沙漠每年擴展570萬公頃。以毛里塔尼亞為例,20世紀60年代,這個國家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到今天,沙漠和半沙漠已經占了國土面積的98%。有人甚至懷疑若干年后這個國家是否還能否存在。
第二,人口素質難以迅速提高。人口高速增長阻礙了非洲人口素質的迅速提高。以人口的健康素質為例,大量新增人口加劇了糧食供應危機。由于人均糧食供應量的下降,導致人均每日攝入卡路里的減少,據20世紀80年代的統(tǒng)計,撒哈拉以南非洲僅為2010卡路里,而歐洲達3177卡路里。每日食物攝入的不足,引起普遍的營養(yǎng)不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營養(yǎng)不良的人口占總人口的33%,而世界平均水平僅18%。有關報告指出:2005年在非洲8.5億人口中,就有3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有2億人受到食品嚴重短缺的威脅,每年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口死于饑饉。坦桑尼亞前總統(tǒng)尼雷爾曾指出:“那些見過正在勘測鐵路的中國人或者修建通向贊比亞公路的美國人的人。他們會發(fā)現(xiàn),同中國人和美國人比起干活來,我們的人很快就累了。其原因不是我們懶惰,而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肉、蛋、魚或者其他蛋白質食物來供給他們身體的需要?!?br/> 人口的文化素質也受到人口高速增長的壓迫。非洲教育總體上還比較落后,人口的大量增加,使教育不堪重負,出現(xiàn)了校舍、教學設施及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等現(xiàn)象。200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50周年報告指出:雖然許多非洲國家已經獨立約30年了,但是能夠普及初等教育的國家卻很少。在中等教育方面的情況則更糟:許多非洲國家只有4—5%的適齡兒童有機會接受中等教育。在多數(shù)非洲國家,有關年齡組僅有不到1%的人有機會接受某一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而工業(yè)化國家則有25—75%的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據2000年的統(tǒng)計,就在校教育年限而言,發(fā)達國家為10年,世界平均水平為6.5年,而非洲國家則遠低于這個水平。比如蘇丹為2.1年,加納為3.9年,馬里僅0.9年。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居高不下。2000年,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全球文盲占成年人口的比例為20.3%,而非洲則為39%。
第三, 糧食問題日益顯現(xiàn)。非洲國家的農業(yè)生產比較落后,許多國家在獨立后又不重視農業(yè)生產,因此使非洲糧食的生產長期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tài)。人口的高速增長,加劇糧食供應的危機,使非洲糧食自給的能力日益萎縮,而對于糧食的進口和援助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一些昔日非洲的“糧倉”,如肯尼亞和津巴布韋,都已經從糧食的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有資料顯示,非洲50多個國家中,有40多個國家糧食不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0多個國家中,有近30個國家人均食品供應量低于最低需要量。據統(tǒng)計,目前全球因饑餓而死亡的人口中,非洲占了大約四分之三。為了解決糧食供應,非洲國家不得不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糧食,1974—1990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糧食進口增長了185%,糧食援助增長了295%;1995年,糧食進口占地區(qū)糧食需求總量的17%。目前,非洲大陸每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糧食需要進口,三分之一的人口完全依賴糧食援助。更有甚者,一旦遭遇自然災害,糧食問題更加突出。如2011年的非洲之角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災人口多達1240萬,五歲以下兒童的營養(yǎng)不良率達到26.8%。香港的一家媒體對于非洲的糧食形勢做了這樣的評價:“擁有數(shù)億人口的非洲,正在一場史罕其匹的大饑饉之中做著絕望的掙扎,如果不及時采取未雨綢繆的措施,就會產生非常悲慘的后果?!?br/> 第四,畸形的城市化。非洲國家獨立后,城市化的速度雷同人口增長速度,十分快猛。據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僅1960—1990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十萬人以上城市數(shù)由46個增至224個,其中50萬人以上大城市由7個增加到44個。非洲經濟發(fā)展新聞中心預測,到2020年,非洲將會出現(xiàn)145個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將有6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根據聯(lián)合國的預測,非洲的城市人口將從2011年的4.14億增加至2050年的12億。非洲城市人口的增長,在相當長時間內居世界首位,尤其是1990—2000年,非洲城市人口增幅高達75%,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75倍,發(fā)展中國家的2.78倍。
一般而言,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工業(yè)化的產物,也是現(xiàn)代化的標志。但非洲城市化并非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膨脹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的結果。由于城市并沒有做好準備,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許多“城市病”,比如,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據2005年非洲官方數(shù)據顯示,非洲城市的失業(yè)率一直為10%。其中,南部非洲失業(yè)率最高,達到31.6%,而東非為11%,中部非洲為9.4%,北非為10.4%,西非最低,為6.7%。在失業(yè)大軍中,年輕人占有較大比例。這個問題曾經作為因素之一,引起了近年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的政局動蕩。又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只有48% 的城市家庭享有自來水;城市道路建設滯后,交通事故在非洲被稱為“第三大殺手”;城市住房緊張,致使貧民窟不斷增加。在許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貧民窟人口約占城市人口的72%。在內羅畢、蒙巴薩和納庫魯?shù)瓤夏醽喅鞘兄?,貧民窟里過度擁擠,安全條件和衛(wèi)生狀況也非常糟糕。平均5—6人居住一間3—6平方米的狹小房間里。這種棚戶住區(qū)十分擁擠,其居住密度平均達到每公頃250戶。在貧民窟,犯罪團伙活動猖獗,治安狀況令人擔憂。上述種種畸形城市化所伴生的難題,已經成為困擾非洲國家的一個難題,并受到聯(lián)合國及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
第五,經濟發(fā)展放慢。人口高速增長,對于非洲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人口每增長1%,人口投資就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3%。所謂人口投資包括新增人口在醫(yī)療保健、教育、衛(wèi)生、文化、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方面的支出。如此,人口增長越快,社會的投入就越多。對于非洲國家而言,經濟原本落后,人口高速增長,迫使非洲國家不得不從本來就十分短缺的資金中抽出一部分作為人口投資。于是,用于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相應減少,經濟發(fā)展受到影響。非洲國家領導人對此頗有感觸,萊索托首相指出:人口的高速增長,“同時必須有與人口數(shù)量相適應的生活必需品。對于這一點,我們已經認識到它的艱難程度。遺憾的是,一些基本的經濟資源,如土地、就業(yè)機會和社會服務,都跟不上人口日益增長提出的要求”。
非洲人口高速增長,客觀上也給非洲提供了潛在的發(fā)展良機
第一,豐富的人力資源。首先,人口高速增長,給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在非洲的十億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很低,根據2011年的統(tǒng)計,非洲國家老年人比例絕大多數(shù)在7%以下,超過10%的僅三國。青年人成為人口主體,目前非洲人口平均年齡為20歲,相比亞洲和歐洲,這一數(shù)字分別為30歲和40歲。非洲人口年輕化的趨勢還將繼續(xù),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預計到2040年,15—24歲的年輕人人數(shù)每十年將以15—20%的速度增加。顯而易見,非洲國家充足的人力資源可以為經濟發(fā)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其次,進入新世紀,非洲經濟呈現(xiàn)加快發(fā)展趨勢。英國《經濟學家》最近發(fā)表題為《非洲崛起》的文章指出,在過去十年里,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十個國家中,有六個是非洲國家。在過去十年中的八年里,非洲的增長速度要快于東亞,其中包括日本。有資料表明,21世紀頭十年,非洲經濟年均增速5.7%。2011年,盡管世界經濟形勢不佳,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GDP增長率達到5.2%,遠高于歐美地區(qū)。據預測,今后五年全球增長最快的十個經濟體將有七個是非洲國家。非洲已成為繼亞洲、拉美之后的第三個全球“增長極”。強勁的經濟發(fā)展勢頭,使非洲豐富的人力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這意味著非洲有可能在未來利用“人口紅利”,獲得較長時間的發(fā)展機遇。
第二,消費市場的擴展。人口高速增長,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長,客觀上使非洲的消費人群同步擴展,消費市場迅速擴大。據麥肯錫季刊調研預測,到2015年,非洲的人均GDP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5%,這將推動消費者支出增長超過35%。非洲的人口增長率為2%,再加上持續(xù)進行的城市化,估計到2015年,非洲市場將出現(xiàn) 2.21億基本需求型消費者。其結果是,消費者數(shù)量超過1000萬且每年的國民總收入超過100億美元的國家數(shù)量,將從現(xiàn)在的22個增加到30個。消費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κ雇鈬Y本看到非洲內需孕育的巨大商機,近年來,外國資本不斷加大對非洲制造業(yè)和零售、通信等服務業(yè)的投資力度,就是很好的說明。
第三,城市建設提供了投資和發(fā)展的機會??焖俚某鞘谢苌嗽S多城市病,構成了對于非洲發(fā)展的挑戰(zhàn)。但是,解決這些城市病,需要加大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促進發(fā)展的機遇。聯(lián)合國人居署執(zhí)行主任蒂拜朱卡指出:城市化問題既是非洲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zhàn),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事實也確實如此。2012年召開的第18屆非洲聯(lián)盟首腦會議上,通過了《非洲基礎設施發(fā)展規(guī)劃宣言》。該宣言要求非洲國家增加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興建更多的水力發(fā)電站、煉油廠及輸油管道等能源項目,連接更多的鐵路網以發(fā)展現(xiàn)代化鐵路,并進一步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有預測表明,從現(xiàn)在起到2015年,非洲每年需要20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因此,基礎設施建設將有效帶動非洲國家的投資和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發(fā)展。
結 語
非洲人口高速增長,既使非洲國家面臨許多挑戰(zhàn),也給非洲國家?guī)砹艘恍┌l(fā)展的機遇。但是,必須指出的是,目前的挑戰(zhàn)大于機遇。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機遇,應對挑戰(zhàn),是非洲國家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非洲國家已認識到過快的人口增長產生的負面影響,并且已開始制定相應政策,以期達到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平衡。相信非洲國家只要堅持上述政策,逐漸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fā)展構成和諧的關系,那么,非洲國家的發(fā)展將會大大提速。
參考文獻:
[1] African Population and Health Research C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