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溫,一般來說介于36℃~37℃之間。超過37℃,就被認為是發(fā)燒了。有人說戀愛中的人,體溫是37.2℃。正如一部法國的愛情電影,便以《三十七度二》命名。我不知道這是否有科學(xué)依據(jù),但戀愛中的人是在發(fā)燒,似乎也合情合理。
和人一樣,食物也有剛剛好的溫度。中國人講究趁熱吃,這個熱,據(jù)研究大概是70℃~80℃左右。無論是菜也好、飯也好、湯也好,最喜歡的就是“剛出鍋”,最討厭的就是“溫吞吞”。如果到了“吃冷飯”的地步,就有些凄風(fēng)苦雨的味道了。原本該熱吃的飯菜冷掉了,會讓人覺得不新鮮而且味道不佳。說起吃冷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參加婚宴或者是春節(jié)包桌。因為需要同時供應(yīng)大量的食物,所以,菜品的質(zhì)量難免會打些折扣,有的菜是溫吞吞地就端上來了。對此我并非不能理解,但一想到要品嘗這樣的菜還是覺得有點頭疼。
經(jīng)常看到外國電影中有這樣的鏡頭:無論是上班族的工作午餐還是閨蜜們的午間聚會,都是以三明治和色拉,配上一杯冰水或者冷飲。這與我們的飲食習(xí)慣是完全相悖的。吃飯的時候不許吃涼的,是父母諄諄教誨的箴言。雖然年輕的時候覺得沒所謂,但是年過三十之后,便會不由自主地照做起來——因為,冷食與熱食一起進入胃中,的確會有一種堅硬不適的混沌感覺。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趁熱吃。比方說月餅,剛烤好的月餅,表皮是澀澀的,需要放置幾天,使其“回油”,這樣吃起來才甜糯。又比如說奶酪蛋糕??竞弥笠匀环艣?,然后把它置入冰箱冷藏,當(dāng)它的溫度達到4℃左右時,口感是恰恰好的。還有剛才提到過的冷飲。我認為,涼的飲料,和加冰的飲料味道是不一樣的。既然喝冷飲,還是要加冰才行。只有加了冰,它的溫度才能逼近零度。而越是逼近這個溫度,它越是能讓人體會到清涼與甘冽。威士忌也是,加了冰塊之后,能夠體會到酒精與溫度的雙重刺激,讓人的味蕾為之一振。
說到這里,又想到了我們最常喝到的咖啡和茶。它們兩個,必須是熱熱的才好入口。綠茶要沖泡一會再喝,溫度大約70℃時口感最佳。而咖啡最好是煮好了之后立即品嘗,那時大概是80℃。放涼了的咖啡,香氣消失了,余下的只有愈加濃烈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