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中的記錄是十分重要的,但當前科學課的記錄存在很大的問題。許多學生寫字速度慢、語言組織有困難等都影響著教學進程,一定程度上已造成瓶頸。畫圖對突破這一瓶頸有一定的作用。在科學課中合理利用畫圖來理解和掌握知識,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fā)展他們的個性,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利于激發(fā)興趣
在公開課中,我們都能看到執(zhí)教者精心設計科學記錄單。但匯報時只有極少數同學展示了他們的科學記錄,大部分同學則是“藏在深閨人未知”。而且老師很少對展示的記錄作出實質性的評價。學生做得對還是錯?糊里糊涂就過去了,而上完課,有的老師就將科學記錄單丟棄,仿佛這只是用來裝裝樣子的,沒什么用場。長此以往孩子們對記錄的興趣會蕩然無存。
少年兒童的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幼稚好動,周圍的一切事物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天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
當學生對所學知識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記憶、思考和想象,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笨茖W課要創(chuàng)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小學生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對畫圖有比較強的興趣,教師要善于用畫圖記錄這個載體來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
如三上《動物》單元螞蟻觀察一課中就可以在孩子們觀察螞蟻之前首先開展畫螞蟻這一活動。課一開始,教師簡單了解學生課前對螞蟻的搜集情況,并通過對話讓學生回憶捕捉螞蟻的地點以及對螞蟻生活習性的了解。然后話鋒一轉,看來同學們對螞蟻已經很熟悉了,那就拿出自己的紙和筆來畫一畫我們熟悉的螞蟻。學生充滿信心地開始畫起來。片刻之后,教師展示學生們所畫的螞蟻,結果出現了長著四條腿的站姿型人體螞蟻、平趴著的人體螞蟻,相似的就是腦子上長著兩只觸角,學生在哄笑聲中自覺地意識到了自己對螞蟻這一熟悉小動物的熟視無睹。教師此時拋出任務,同學們現在是不是特別想仔仔細細地觀察一下螞蟻呢?那就拿出自己帶來的螞蟻開始觀察吧。
在《螞蟻》這一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即時描繪的展示既能夠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又進一步地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如果使用其他方法未必能較好地實現這等作用的,圖示記錄法在此的展示和激勵功能是其他方法無法替代的。
二、有利于培養(yǎng)能力
科學課中記錄的形式往往以一紙了事,或是表格,或是單紙,這些表、單在上課時根據教學預設由老師精心設計、準備,學生只需被動接收,因為缺少學生自主準備的筆記本,于是課前的預習所產生的問題,課后相關資料的收集,課外活動的內容沒有記錄載體。即便有學生去完成這些記錄任務,也是一頁紙夾在書中,時間一長也就散落,不易保存。長此以往學生就學得索然寡味了 。
科學課是體現創(chuàng)意的課堂。在科學課上畫科學的實踐活動,強調發(fā)散性的思維,注重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手、腦并用,協調發(fā)展。既豐富了學生的觀察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擴充了判斷能力。如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觀察綠豆芽的生長》,學生動手操作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實驗,明白種子發(fā)芽必須要有足夠的水分;通過觀察綠豆芽的生長,知道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而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理解植物生長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當環(huán)境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有了以上的觀察,讓學生用簡圖畫出綠豆種子發(fā)芽的過程。這時,學生畫的圖案既是平時觀察的實物,又有自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后的創(chuàng)造:發(fā)芽的綠豆比綠豆種子大,而且種皮破裂,綠豆幼苗莖細細的、長長的,子葉合攏的……再如: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油菜花開了》一課,油菜花的構造典型、簡單,通過解剖、觀察油菜花,讓學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構造。但僅此,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并未產生進一步探究各種各樣花的濃厚興趣。教學中,如果將書本中的“把這朵油菜花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別粘貼在記錄紙上”改成把油菜花的各部分畫在記錄紙上。學生同樣能看清楚花的構造,還能在畫的過程中發(fā)現萼片的形狀,花瓣的連和分,雄蕊上面粗一點的是花粉,雌蕊上小下大像個花瓶……自然而然理解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構造使它能夠承擔生產種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生長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毙W生天性喜歡涂涂畫畫,能使原本較枯燥、機械的科學課變得生動有趣,創(chuàng)造的欲望也就產生了。
三、有利于合作
在科學課堂上的探究活動中,合作小組成員往往進行相應分工,記錄工作就由小組記錄員來完成,但大多數學生喜于實驗而輕于記錄,記錄便成了記錄員個人的事,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漠視記錄,懶于動筆,在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他人,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n堂教學的組織方法是一種教學技術,也是一種教育能力,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天真活潑的兒童,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能充分注意體現“童趣”,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走進孩子的純真世界,融入他們的童趣生活中。喜歡畫畫,這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緊緊抓住這一特點,通過畫畫學生能邊說邊畫,通過畫畫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這樣使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每個學生都自覺主動參與進來。如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做一個生態(tài)瓶》一課中,讓先說后畫,再邊說邊畫,畫后再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些生物的生活需要,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再如:三年級上冊的《植物》這一單元,都是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但熟悉并不等于了解,了解并不是理解。學生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通過讓學生畫不同形狀的樹,拓印書皮的圖案,畫樹的外形及葉子的特點。使原本枯燥的科學知識在學生的畫筆下栩栩如生:原來樹是一個生命體,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了解樹的形狀特征,畫出樹木的相同和不同。畫狗尾草,畫出大樹與小草的不同之處: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等。畫水葫蘆和金魚藻,既掌握了兩種水草的形態(tài)特征,小學生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躍然紙上,水葫蘆浮在水面和秘密也迎刃而解。畫出向日葵的一生,讓學生經歷植物生命的全過程,懂得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懂得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分、空氣和營養(yǎng),懂得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植物都會生長發(fā)育、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使學生感到畫圖并不是純粹的記錄,是興趣的調動,是科學的探求,是知識的主動吸收,每個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這個科學探求的行列中來。
四、有利于評價
在科學課堂上,老師往往只重視記錄信息的利用,沒有對信息的價值進行有效思辨,對內容如何獲得、表現形式等也缺乏相應的評價,這樣就無法真正增強學生的記錄興趣,長期下來,學生的記錄水平仍會原地踏步。而圖畫記錄更有利于信息的評價。對畫圖記錄適宜于多層面的評介,可以是生生互評,也可以是師生互評。
畫圖記錄為同學之間定期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請學生欣賞圖畫記錄本,這種分享對于個別什么也沒記的學生成了一種刺激。樹立榜樣,表彰優(yōu)秀。定期對于優(yōu)秀的記錄本給予肯定,給予肯定和激勵。展示優(yōu)秀的圖畫筆記本,請這些學生暢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既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能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去完成今后的科學記錄,又讓其他的孩子有了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范本。結合個性,爭創(chuàng)特色。提倡學生在筆錄本內容記得準確、完整的前提下,爭取有自己的個性。
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在畫圖記錄中不僅能解讀出本次探索活動中要傳達的信息,而且還能傳遞探索中發(fā)現的新問題,這時記錄就對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起到了推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