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漢字文化也源遠流長。漢字的書寫極具個性和藝術(shù)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為獨特的人群——書法家。而書法家寫錯別字是并不全是‘錯誤’有時是“有意錯”??梢哉f每一個錯字的背后,都有著一段意味深長的典故。
天下第一錯字——“避”
此字出現(xiàn)在北師大版中學歷史教材插圖——承德避暑山莊匾額。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中“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于康熙五十年??滴醵鄬懸粰M,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quán)。
最有說法的錯字——“魚”
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碑,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上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于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出現(xiàn)最多的錯字——“明”
在旅游景點見到最多的錯字就是“明”字,比如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墻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在濟南“大明湖”、《滕王閣序文徵明》也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這些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chuàng)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jié)為藝術(shù)字,或是書法體。
最有講究的錯字——“碑”
西安碑林匾額中的“碑”字,上面竟然少寫了一撇。這個字出自著名愛國將領(lǐng)、禁煙英雄林則徐之手。林則徐為什么有意把碑字寫錯?有人認為這是他當時被罷官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頭上的一撇沒有了,寓意自己丟了q27v2ZUl2iLFRwRowCukEGrnuxDz4wUU0Ov1gMc2+sk=烏紗帽。
最懂規(guī)矩的錯字——“矩”
到山西王家大院旅游時,大家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匾額,就是“規(guī)矩”的“矩”寫錯了,多了一點。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是王家先祖告誡后人的匾額,寓意就是:無論經(jīng)商還是做官,要本本分分,規(guī)矩還是多一點好!
最具哲理的錯字——“流”
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兩副匾額。右邊是“坐花載月”匾額,左邊是“風流宛在”匾額,“風流宛在”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jù)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帮L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
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
最令人叫絕的錯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孔府大門兩側(cè)楹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有兩個明顯的錯字。上聯(lián)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lián)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guī)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這笑話?其實這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xiàn)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字,游人明白后反而連連叫絕。據(jù)說孔府這兩個錯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最具愛國情懷的錯字——“墨”
一次,張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會,酒過三巡,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大帥當眾賞字,他也許知道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想當眾出他的丑。但張抓過筆就寫了個虎字,然后題款,在叫好聲中,擲筆回席。那個東洋名流瞅著“張作霖手黑”幾個字笑出聲來。隨從連忙湊近大帥耳邊提醒:“大帥寫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個‘土’,成了‘黑’了。”哪知張作霖一瞪眼睛罵道:“俺還不知道‘墨’字怎樣寫?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這叫‘寸土不讓’!我還有詩未寫呢。”說完就寫下了下面這首詩:
本帥有原則,墨字寫成黑。不是我寫錯,寸土不能失。
綜上所例,錯字如果是“有意而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在《結(jié)體三十六法》文中所列結(jié)體諸法中,就有“增減”一條,也就是說,根據(jù)字體美化之需要,可以增加與減少筆畫,如原注所云:“或因筆畫少而增添……或因筆畫多而減省。而皇帝金口玉手,說什么都對,寫什么都不錯那屬特殊。尊重歷史,尊重書法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尊重人才。但如果不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區(qū)分(哪是有意而錯,哪是無意而錯)而一味的指責名人名家的“錯誤”,那么實質(zhì)上是曲解了書法家的意圖,也顛倒了社會是非、美丑的界限,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作者單位:西安市曲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