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制約。語言的本質是表達意義,也就是交流。因此要學好英語,決不僅僅指學會英語的詞匯、語法、形態(tài)等表層結構,它還涉及到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本文試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淺談一下文化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文化;英語教學;作用;差異
一、文化的定義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的一切精神和實踐活動的總和,包括人類世世代代所有共享的東西,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狹義的文化則是指使用特種語言表達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表達形式。世界上有多少種使用特種語言的民族,就有多少種獨特的文化。十九世紀的人類學先驅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并將其表述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它能力和習慣?!泵绹Z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提出:“文化這名詞的定義是:一個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秉S國文曾給文化下過這樣的定義:“每個言語社團自己的歷史、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薄冬F(xiàn)代漢語字典》把文化解釋“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二、英語教學的目的
要想弄清楚文化學習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須明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什么。傳統(tǒng)的學者認為英語教學就是為了使學習者熟悉英語的詞匯、語法、形態(tài)等表層結構,因此他們只是簡單地教給學生一些表層的東西。這些知識學生掌握的很好,看上去學生也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這門語言,但是在和外國人的實際交流中,學生卻常常因為用詞不當、句子結構錯誤或日常用語的地不恰當運用而造成種種尷尬和誤解。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在于學生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我們國家為什么要大力推廣英語教學呢?因為國際交往日益密切,我們需要和國外交流,來傳達我們的文化,去吸收他們有用和先進的東西。因此,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很好地和外國人交流,而不僅僅是學會英語的詞匯、語法等就夠了。而要達到成功和外國人交流的目的,就必須懂得他們的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作為表情達意、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一種最初始的文化,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脫離一個民族的文化去談論學好他們的語言是不可能的。
三、文化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ㄒ唬┪幕瘜W習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
詞匯是語言的核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詞匯和文化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的整體。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內涵,因此學習英語詞匯決不僅僅是記住英語詞匯的表面意思就夠了,它還必須涉及到對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的理解把握。在各種語言里,文化個性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具有不同的內涵。最典型的就是東方的“龍”和西方的“dragon”,中國人眼中的“龍”是神圣的象征,是帝王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吉祥物。中國“龍”是一種靈物和神物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國人都以“龍”的傳人而自豪和驕傲,這個共同的信仰把中國人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成為一種凝聚力的標志。而西方的“dragon”卻是邪惡的象征,是“多頭、嘴里噴火的、吃人的”兇殘的怪物,是必須予以消滅的。在理解兩個詞的文化內涵后,我們還能不能在和西方人的交流中,自豪地說:“We are the offspring of dragon.” 再比如顏色詞“綠”和“green”,“綠”在漢語中除了是顏色詞還,還代表了“生命”和“活力”的意思;而“green”雖然在西方也是一個顏色詞,但卻具有“嫉妒”、“缺乏經(jīng)驗”之類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將同一個詞在兩種語言中的不同文化內涵進行比較,直觀而鮮明地突出該詞在兩種語言中的不同文化內涵,同時還要要求他們經(jīng)常閱讀有關文化方面的書籍、報刊、雜志,并且在閱讀文學作品、雜志時留心和積累有關詞語在兩種語言中不同文化內涵的資料,從而使他們在和西方人交流時可以充分考慮到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而選擇恰當?shù)脑~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達到和別人成功交流的目的。
?。ǘ┪幕瘜W習在英語句法教學中的作用
由于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對于同一事物往往會采取不同的句法結構去表達。西方人習慣于抽象的、分析的層疊式思維,并以實踐為重,因此英語句子是以動詞為核心,運用各種關系詞組成關系結構的板塊,前呼后擁,遞進疊加,形成一種空間型的結構,一種框架式網(wǎng)絡結構,被語言學家比喻為“竹節(jié)句”。英語句子如果沒有連接詞,就像竹子沒有竹節(jié),所表達的意思就支離破碎了。而中國人的思維卻屬于形象的、整體的、綜合的流線型思維,重領悟,不重形式,因此漢語句子是一種鏈條式線型結構,被語言學家比喻為“流水句”。漢語受心理時間流的影響,多用詞序表達語法關系,不習慣于用長句。漢語講究“形散而意不散”,即使沒有連接詞,只需從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邏輯關系、時間順序和語義重心表達清楚。比如我們在翻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時,會在兩層意思中間加上一個連接詞“but”來表達轉折的含義,把它翻譯為“The eternal universe sometimes come to an end, but my unceasing complaint knows no limit.”這樣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而漢語原句注重整體的表達效果,轉折關系并沒有明示,但轉折關系卻一目了然。
中國人習慣于綜合性思維,即把事物的各個屬性結合起來,得到一個完整的認識,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而西方人則從整體到局部,是一種解析式的思維方式。因此英語句子往往將句子的重心放在句首,單刀直入,直接切入主題。漢語則通常把句子的重心放在句尾,先交待原委,然后再進入主題。英語表達特點是“句尾開放,句首重心”;漢語則采用“句首開放,句尾重心”。比如《Pride and Prejudice》中一句有名的英語句子“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翻譯為漢語時為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就應該先說前提,再說結論:“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舉世公認的真理?!?br/> 因此教師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應該指導學生充分考慮到兩個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表達過程中,調整語序,采用符合西方人敘事論理特點的表達方式。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習者利用一些英語廣播、電視節(jié)目、電影、畫報等具有生動直觀特點的多媒體資料,去認真體會東西方人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差異,因而使他們在和西方人交流時,可以更好地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從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促進交流的順利開展和進行。
?。ㄈ┪幕瘜W習在英語日常問候語教學中的作用
東西方人日常問候語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的價值引起的。價值觀是指人的意識形態(tài)、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風俗人情等為人處世準則的觀念。一般認定是特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現(xiàn)在跨文化交流中,會對雙方理解和溝通造成障礙。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強調為人一定要謙虛、戒驕戒躁。因此當遇到別人贊揚自己時,第一反應就是“哪里,哪里”,這樣的回答往往會令外國人感到莫名其妙,他們不理解中國的文化,出于禮貌可能會說:“哪里都漂亮?!敝袊艘宦犇睦锒计粒瑫t虛地說:“沒有,沒有?!边@會令外國人感到非常尷尬,因為他們在得到別人恭維時,一般會很開心地說:“Thank you!”再比如中國就有“民以食為天”這一吃飯問題的重大思想,因此吃飯問題成了人們經(jīng)常掛在口頭的問題,人們一見面就會問:“你吃過了嗎?”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只是一句問候的話罷了,問話人其實并不關心你到底吃飯了沒有。曾經(jīng)有個留學生到中國,在別人多次問了她這個同樣的問題后,非常生氣地說:“你們?yōu)槭裁蠢蠁栁页燥埩藛??我有的是錢吃飯?!边@樣的誤解真的是令人尷尬之極。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用“How do you do?”、“How are you?”或“HI!”來代替就好。由于文化的差異,在漢語中圍繞“吃飯”所形成的問候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在交流中應考慮這種差異,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信息的互換。對于英國人來說,不管是在鄉(xiāng)村還是在城市見面都喜歡談論天氣,說:“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類的話,因為根據(jù)英國人的習慣,這是一句最方便而不得罪人的話,但中國人會想“明知故問!”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并不是問你天氣到底怎樣,只是一句禮貌的問候語而已。再比如中國人在見面時會習慣問一句:“你上哪去?”、“你準備干什么?。俊敝惖脑?,這在漢語文化中其實沒有多深的含義,只是一般的禮貌問候用語。而在西方人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他們一向重視個人的生活,他們會認為你是在探究他們隱私,因而認為這樣的問話極其不禮貌。中西方人接電話的開場白也有差異,中國人在拿起電話時,會說:“你是哪位?”、“我是某某”,如果和西方人打電話時說:“Who are you?”或“I’m so and so.”時會令西方人感到很不舒服,因為他們習慣于在某人后再加一“speaking”。因此教師在講授西方人的日常問候語時,一定要和中國的日常問候語進行對比,可以引入英美國家概況、英語學習背景、英語國家的人文、教育、等諸方面知識,深入講解兩種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可以快速而系統(tǒng)的學習英國文化,深刻領會兩種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可以促使他們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可以創(chuàng)建自由而又友好的交談環(huán)境。
四、結束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只學語言,不學文化,那么他很難學好該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盡量減少交際錯誤。交際錯誤有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兩種,文化錯誤最難克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該注意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對中國學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錯誤及其原因進行指導。由于英漢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因此文化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在教學中介紹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及不同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促進他們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畢竟語言的本質在于表達意義,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庭鄉(xiāng).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杭寶桐.中學英語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楊榮.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及其融合[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
[4]劉洪泉,劉琴霞.此“龍”非彼“龍”[J].長江大學學報,2007.
?。ㄗ髡邌挝唬何錆h東湖學院外國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