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無國界傳播的速度也在加快,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文化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英語新聞報道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英語新聞報道中人名、地名的翻譯自然成了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為此筆者就英語新聞報道中人名、地名翻譯應注意的問題做了深入分析。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對跨文化翻譯借用的國家,關于這一點歷史資料上有所描述。到了五四運動前后,我國學者對西方文化的研究翻譯一度空前高漲,特別是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來,我國對西方文化的翻譯無論是從規(guī)模上還是質量上都可以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國家,我國經(jīng)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各個國家不僅加強了對我國發(fā)展的新聞報道,也加強了與我國的睦鄰友好關系,并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展開了多邊合作。另外,我國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也開設英語新聞頻道,對外宣傳中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國家政策法規(guī)。對內(nèi)則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把英語國家的人名、地名等文化形式編纂成書,讓讀者方便學習使用。例如我國出版的實用《新英漢詞典》《英華大詞典》都列有英美等國家重要地名和常見英美姓名表;近年來出版的《辭?!泛竺嬉哺接小巴鈬嗣g名對照表”;還有新華社編輯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和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寫的《外國地名譯名手冊》等。它們的作用在于給出了一個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正是這個標準的存在解決了英文翻譯中同地不同名、同人不同名所帶來的困惑。因此這些都可以作為英語新聞報道中人名、地名翻譯的參考依據(jù)。但是這些既定的翻譯內(nèi)容和快速發(fā)展多變的國際局勢中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新事物、新人物的翻譯相比還是存在不足之處,這就給英語新聞報道中的翻譯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沒有參考標準會讓我們的翻譯忙亂不一,這時讀者就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下面筆者就英語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幾點分析:
英語新聞報道中的人名地名翻譯的現(xiàn)狀
1.不同的人員不同的翻譯
在英語新聞報道中人名、地名的翻譯中,不同的人很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翻譯結果,這也是導致同人不同名、同地不同名的主要原因。有的翻譯人員總是撇開約定俗成的翻譯而按照自身習慣進行翻譯,例如德國有位外交部長“Fischer”,他經(jīng)常在CCTV-5和新聞頻道上露面并譯為“菲舍爾”,但是同樣姓“Fischer”的一名德國跳水運動員,CCTV-5上的一位主持人總是翻譯為“菲斯切爾”;又如1989年11月5日黎巴嫩選出了新總統(tǒng),但是新華社一些駐外分社發(fā)的電訊先后出現(xiàn)了“勒內(nèi).穆瓦德”和“勒內(nèi)·穆阿瓦德”兩種譯法;另外《人民日報》翻譯人員又給總統(tǒng)翻譯出了新名字“里尼·穆阿維德”。再有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美國籍匈牙利猶太人喬治·紹羅什因大炒貨幣而成為世界各大新聞媒體共同報道的熱門人物,我國各大媒體也參與了報道,但是在翻譯時卻出現(xiàn)了幾個名字,如“喬治·索羅斯”、“喬治·索洛斯”等,這種同人不同譯名的出現(xiàn)在當時給讀者帶來了不小的困惑。
2.不同地區(qū)不同的翻譯
經(jīng)常瀏覽或聆聽國際英語新聞報道的受眾不難發(fā)現(xiàn),在英語新聞報道中不同地區(qū)對同一事物的翻譯報道是不盡相同,尤其是在人名地名的英語新聞報道中,這種“亂譯”現(xiàn)象頗為嚴重。例如對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Bush)的翻譯,在我國大陸B(tài)ush被翻譯為“布什”,在我國臺灣被翻譯為“布?!保谖覈愀鄣貐^(qū)被翻譯為“布殊”。而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巴馬(The Republic of Kenya),在大陸被譯為“奧巴馬”,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則被譯為“歐巴馬”。再例如,對世界基地恐怖分子頭目Osama Bin Laden翻譯時,在臺灣地區(qū)被譯為“奧薩瑪·賓·拉登”,港澳地區(qū)則譯作“烏薩瑪·賓·拉登”,而在我國大陸地區(qū)譯為“奧薩馬·本·拉登”。
3.不同時代不同的翻譯
某些翻譯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例如上世紀中后期,西方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把我國新疆地區(qū)稱之為EastTurkestan,我國新聞媒體報道中把它翻譯為“東土耳其斯坦”,這種翻譯是十分錯誤的,于是在1992年被改譯為“東突厥斯坦”,簡稱“東突”。再如在1949年以前我國將意大利(Italy)翻譯為“義大利”,1949年之后將Italy改譯為“意大利”。
英語新聞報道中人名、地名翻譯應注意的事項
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新生的事物也在不斷的涌現(xiàn)出來,在英語新聞報道中肯定會對這些新事物有所涉及,這時沒有既定的參考,英語新聞編采人員不得不自譯,當然自譯不能亂譯,否則在英語新聞報道中,讀者或受眾很可能會感到困惑不解。為此,筆者就英語新聞報道中翻譯時應注意的事項作出簡要的分析。
1.人名、地名翻譯報道要沿用公認名詞,
英語新聞報道中對于人名、地名的翻譯要沿用我國出版物使用已久的名詞,不要另起爐灶,例如人名“伊利莎白”、“比爾蓋茨”“巴菲特”等,地名“洛杉磯”“紐約”等,如果在報道翻譯時對這些公認的名詞進行“創(chuàng)新”,只會讓讀者受眾感到困惑不解,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嚴重的話還很可能喪失一些讀者受眾。另外,我國專家學者在長期的研究中也編寫出了很多英語國家人名、地名的詞典,所以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翻譯人員在翻譯人名、地名時,要多查查相關詞典,和權威保持一致。
2.人名、地名要用音譯,慎用意譯或音諧意。
人名、地名的翻譯不同于其他的翻譯,它講究的是音譯,一旦選擇從意譯或音偕意來翻譯,那么就會別扭,例如,在翻譯“Wall,please don’t drink any more,it is time to sleep”的時候,報道翻譯時就不能翻譯為“墻壁,不要喝那么多了,該睡覺了”,不然就顯得非常別扭,讀者就會質疑翻譯人員的英語水平,而是應該翻譯為“沃爾,不要喝那么多了,該睡覺了”,句中的“Wall”是個人名,人名被翻譯為“墻壁”顯然是不妥的,因此在翻譯時應音譯為“沃爾”,這樣符合讀者對外國人名的印象。
3.在人名、地名翻譯中避免使用生僻字
在人們生活實際中人們常用的漢字也就那么三五千個,即使有些生僻的漢字曾經(jīng)學習或使用過,但由于不是常用漢字,也就常常被人們所遺忘,所以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對人名、地名的翻譯應避免使用生僻字,不然廣大讀者不熟悉,英語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在讀者心目中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實在英語新聞報道中使用生僻字的例子枚不勝舉,只不過由于生澀難懂的緣故逐漸的被替換掉了。例如阿拉伯(Arab)在原來翻譯時譯為“阿剌伯”就很不妥,所以才有了大家所熟悉的“阿拉伯”;蘇伊士(Suez)在原來報道翻譯為“蘇彝士”,這個“彝”字就過于生僻,造成很多讀者不認識;還有在張竹明等人翻譯的《羅馬十二帝王傳》里面被翻譯為“愷撒”,這個“愷”字很多人還是覺得生僻不識,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一般都是使用任炳湘翻譯的《高盧戰(zhàn)記》中對“凱撒”的翻譯,這個“凱”字就簡單多了,而且也能讓讀者所熟知。
4.在翻譯專業(yè)術語時應注意的事項
英語新聞報道大都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接觸的都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而這些技術勢必將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并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所以英語新聞報道對專業(yè)術語的翻譯務必要準確、準確、再準確?;趯I(yè)術語的復雜性,在翻譯中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例如曾有人把“the newly developed picture tub”(最新研制成功的顯像管)錯誤的翻譯為“最近發(fā)展了畫面管”,還有人把“a unique instant-picture system”(獨特的瞬時現(xiàn)象裝置)翻譯為“獨快的圖像系統(tǒng)”等等。專業(yè)術語作為某一專門概念的詞語,如果在報道時出現(xiàn)錯譯、它譯,讀者理解起來就會更加難懂,所以在翻譯時要謹慎處理。
5.翻譯流行詞語的注意事項
在網(wǎng)絡普及使用的大環(huán)境下,文化的發(fā)展呈多元化趨勢,并由此新生出來許多具有時代氣息的流行用語,那么在英語新聞報道翻譯時就要深入的了解流行語產(chǎn)生的整個背景,例如在形容比女方年齡小得多的男朋友或小情人時,人們常用小“toy boy”來形容,這時就不能翻譯為“不值錢的男孩”,而應該翻譯為“小白臉”。這樣,在英語新聞翻譯中融入時代特色,使英語新聞翻譯更具塑造性。
參考文獻:
[1]朱天文.美國新聞期刊中漢英翻譯采用的策略和方法[J].上??萍挤g,2003(03).
[2]國家語言標準化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國家語言文字規(guī)范和標準選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年版.
[3]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國地名委員會.外國地名譯名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5]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編校:武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