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史上,有兩個時間段被稱為“奇跡年”,對應著科學史上兩位巨擘在非常短的時間內(nèi)做出了奇跡般的科學貢獻。一位是牛頓,時間是1665-1666年;一位是愛因斯坦,時間是1905年。究竟是個人的天才還是歷史的風云際會,造就了他們以20多歲的年紀憑其貢獻便可在科學史上英名百世?
英國詩人蒲柏有首盛贊牛頓的詩這樣寫道:“自然及自然律為夜幕所掩,上帝說,讓牛頓來!于是一切大放光明?!边@里有夸張,但也是事實。
說其夸張,是因為在牛頓之前,意大利的伽利略與德國的開普勒已經(jīng)分別為地上與天上的運動學做出了可貴的探索。伽利略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創(chuàng)立了動力學,即研究運動物體的科學。伽利略進行的斜面實驗的研究,已經(jīng)蘊含了牛頓第一定律與第二定律的基本內(nèi)容,但是伽利略并沒有把它們上升為普遍的物理法則。開普勒于1619年已經(jīng)完成了關于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這是當時太陽系已知六大行星運動的鐵律。但是對于行星為何繞太陽作橢圓軌道運行,開普勒受英國吉爾伯特的影響,試圖把每顆行星都看做一塊大磁鐵,用磁力與太陽的相互影響去解釋橢圓軌道。但是,這種解釋未能奏效。
說是事實,也即這對牛頓而言的確名至實歸。法國大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就曾羨慕牛頓說,綜合宇宙的定律只能發(fā)現(xiàn)一次,結果被牛頓幸運地占了先。牛頓是幸運的綜合者,但更是杰出的開拓者。在1665-1666年間的近18個月中,他為近代科學的幾個分支奠定了基石。這輝煌的成就,竟然與一場瘟疫有關。
1665年夏,倫敦黑死病(一種鼠疫)肆虐。距離倫敦不遠的劍橋人心惶惶,學校索性遣散學生回家以躲過這場瘟疫。牛頓當時已經(jīng)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待了4年,期間已經(jīng)對當時許多科學問題做了思考。瘟疫使牛頓回到了家鄉(xiāng)林肯郡烏爾索普,在接下來的18個月中,他改變了整個近代科學。這時期牛頓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微積分的發(fā)明(稍晚德國的KvltuQ/IN1GcwbnIWpebQA==萊布尼茨也獨立做出)——當時牛頓稱其為“流數(shù)法”,這是一種全新的數(shù)學方法,可以處理大量變動不居的量。其次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著名的蘋果落地的故事就是它的開端。我們前面談到牛頓綜合了天上與地上的運動,主要是指他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這是牛頓一生最光輝的偉業(yè)。后來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的三大驗證:哈雷彗星的回歸,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地球形狀長圓、扁圓之爭,一時成為美談。牛頓也由此矗立于科學萬神廟之巔。最后是通過光的色散實驗,牛頓揭示了光的本性。任何一位科學家,如果三者能占其一,注定能在科學史上不朽。牛頓一人兼具,真是“萬千寵愛在一身”,也難怪拉普拉斯驚羨不已呢!
接下來說愛因斯坦,他已經(jīng)成了整個現(xiàn)代科學的化身。我們對愛因斯坦了解得更厚實,主要不在于他生活的年代距我們更近,而是他一生與整個社會(戰(zhàn)爭、和平、教育、正義等)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像牛頓那樣,是僅與很有限的幾位學者聯(lián)系的“宅男”。1905年,愛因斯坦創(chuàng)造了科學史上第二個奇跡年。有人說他是平地起風雷,此話不對也對。
先說不對之處。大凡科學成就卓越者,無一不是歷史機遇的結果。這話看似四平八穩(wěn),卻頗值琢磨。牛頓得哥白尼之后風氣大開之勢,扶搖而上。愛因斯坦生于1879年,沒過些時日,物理學界風云突變,由著名科學家英國開爾文勛爵宣稱的“兩朵烏云”陰霾不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誰能驅(qū)敵,便可名顯。1900年的普朗克,年已四二(對后來量子力學那幫小將而言,此年齡可謂“垂垂老矣”),深情地面對自己獻身半輩的經(jīng)典物理學,不情愿地揮起一桿大旗,名曰“量子論”。這是驅(qū)散“紫外災難”烏云的一道閃電,可惜無人能聆聽這“高山流水”。此可謂千載難逢之機遇,時代在召喚英雄。
平地偏要起風雷,有了歷史的機遇,還要有自身的造化。愛因斯坦趕上了好時候,但是1900年,他剛大學畢業(yè),本打算在母校謀一個助教崗位了此一生,沒想到碰了壁。聊可欣慰的是當年年底在《物理學年鑒》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是有關毛細現(xiàn)象的。小荷已露尖尖角,何時可以滿庭芳?1901年,他繼續(xù)找工作,還是碰壁;還好后來謀得了一個臨時代課的職位。1902年6月,愛因斯坦通過朋友的關系,終于到了瑞士伯爾尼專利局謀取了一個職位(注意還是臨時工,直到1904年才轉(zhuǎn)正)。求職的挫折會讓一位年輕人郁悶不已,但愛因斯坦那幾年對科學的興趣始終沒受到影響,這從當時他與女友米列娃的信中能夠看出。
專利局的工作,促使他從多方面考慮問題,當然還有他與幾位朋友組成的“奧利匹亞科學院”的激勵作用,1905年——展露身手的時候到了。
像牛頓當年威風八面一樣,愛因斯坦也是橫掃八荒。上面提到普朗克高山流水待知音,這位知音就是愛因斯坦。在普朗克提出量子論的五年后,愛因斯坦第一個響應,1905年3月,他完成一篇關于光量子的論文,一舉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這篇論文,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用了“最革命的”詞眼評價的論文。正是這篇論文,大大拓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論,使得愛因斯坦躋身量子論的三大教父之一(另一位是玻爾)。1905年的4、5月,他發(fā)表了兩篇關于布朗運動的論文,提出了測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幾年之后,法國佩蘭用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無可辯駁地證實了原子的實在性。1905年6月完成了狹義相對論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篇文章驅(qū)散了前面提到的第二朵烏云,即“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測定以太風的零結果”。這篇論文,拓展了我們的時空觀,是人類智識史上一次質(zhì)的飛躍。在此基礎上,同年9月愛因斯坦推導出了著名的質(zhì)能方程。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德布羅意如此評價愛因斯坦的奇跡年:“愛因斯坦以非凡的精力,在同一年里,建立了今天主宰著全部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相對論和量子論)中的一個,并且對另一個理論的發(fā)展也作出了主要的貢獻。”2005年,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物理年”,旨在向100年前的奇跡年致敬與紀念。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面對科學史上笑傲群雄的兩位巨匠,我們仰望、贊嘆、感慨、評說。歷史際遇與個人才情的共舉,造就了他們的非凡與功業(yè)。遙望奇跡年,心潮與海連。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