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年來中國的司法沒少干事,沒少犯錯,當然也沒少挨罵。干了該干的事是職責使然,司法沒有理由居功自傲;犯了不該犯的錯實在不可寬恕,司法沒有理由獲得社會的遷就。同樣道理,如果是后者的原因,司法就理所當然應虛心接受社會的罵聲。照理說,司法的功過得失、是非曲直應該是一目了然,既不值得歌功頌德也不至于被口誅筆伐,而現實中這又恰恰變成了一個“司法應該走向何方”的大問題。
每年有幾百萬案件通過司法審判得到處理,最后竟落得像“王小二”般的每況愈下境遇,難免會使辛勤建設法治的司法者感到憋屈,甚至于使他們對司法的前景產生迷惘??墒遣还苋绾?,我們的司法都應當學會捫心自問,既然被喻為“正義的化身”,難道我們都堅守住社會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了嗎?答案顯而易見,應該是“還沒有”。至少在很多案件上和在一部分法官的身上,當事人、公眾并沒有真正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尤其是親歷了司法不公的民眾,更會百分之百地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懷疑,進而失去對司法的信任和好感。
“打鐵還需自身硬?!彼痉ú还蛴型庠诘囊蛩馗蓴_作用,但歸根結底應當是由主觀方面所決定的。如果一味將司法不公歸咎于體制和社會因素,那只能說明當今司法仍然妄自尊大、執(zhí)迷不悟,其結果必然會使司法繼續(xù)迷失了方向。何況從現行司法體制看,即使其并不完美無缺,它的基本價值追求也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倘若司法期望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當務之急就是要清醒認識到司法者的職業(yè)道德、能力素養(yǎng)與現代法治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一現實,并且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和行動嚴肅整飭司法不公不廉的現象。
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因為司法現狀還不盡如人意而將司法體制、司法機關和司法者說得一無是處,甚至裹挾民意把整個司法渲染成漆黑一團,恨不能將現行司法全部推倒重來。如此輿論傾向,不能不說是社會狂躁病態(tài)的表現。對個案司法不公疾惡如仇,對司法腐敗現象恨之入骨,對司法體制提出尖銳批評,這是每一個公民和輿論應有的權利。然而,必須承認我們的司法畢竟尚處于發(fā)展完善階段,盡管不完美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卻一刻也離不開司法,因此,對司法的批評指責理應以建設性的積極態(tài)度,而不是動輒以智慧高明、道德高尚者自居,成心把社會大眾重新引向法治虛無主義的泥潭。
在半個世紀前我們的司法曾經被砸爛過,由此付出的代價是社會回歸到愚昧落后的人治囂張時代,最終受害者是普通大眾百姓。既然重走老路不行,又認為現行司法體制也不行,那么有識之士們就不妨提出一些實打實的真知灼見,而不是憑一股江湖戾氣對著司法進行恣意凌辱鞭笞,或者僅能給理想司法描繪一幢看上去很華麗的“空中樓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總有人覺得西方的月亮更加明亮,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有許多舶來文明到了中國就會無疾而終,因為司法體制也有其特定的生長土壤——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基礎。
由于職業(yè)素養(yǎng)參差不齊,因而當今的司法者們還沒有自負的資本,他們迫切需要針對公眾輿論的批評開展自我反省。因為無論是司法體制還是司法隊伍,除了以忠實執(zhí)行憲法法律、恪守司法職業(yè)操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來重塑司法公信權威以外已別無選擇。而就社會公眾輿論而言,評價司法同樣需要保持客觀、理性和公正,誰也不能夸??谧约壕褪撬痉ǖ木仁乐?,除非以積極善意的姿態(tài)幫助司法一起走出困境、協(xié)力建設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