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F(xiàn)在,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可見語感的培養(yǎng)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所謂語感,就是通過聽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嘗試運用新的課程理念,從三個階段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感。
一、初級階段——感知、積累
語文教材中的篇章大多文質兼美、情感豐富。我鼓勵學生多背誦課文,這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
聽說結合。聽和說是口語交際的兩個表現(xiàn)形式。聽的過程不是機械、被動地接收和簡單重復信息,而是積極主動地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接收信息。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聽、會聽,敏銳地捕捉信息。如果聽是吸收,那么說則是表達,是對聽的檢驗。因此,聽后還需要多說。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口語表達練習,把語言材料中所蘊含的內容、意義說出來,從而鍛煉學生的語感。
讀寫結合。閱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進而思考,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jié)奏、語流的反復刺激,會在學習者大腦里留下“聲音映象”。這種內在的映象在遇到外界相應的刺激時,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初步感知作者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的獨特意境。接著,我又指導學生朗讀重點語句,體會蘇軾始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抑郁惆悵,最終卻又樂觀開朗的心理變化,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這樣,通過不同的“讀”、反復“讀”,學生感悟到了詞中高遠豁達的情感,體驗到了這首詞的優(yōu)美與精妙。此時,我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小練筆,鞏固“讀”的成果。如此結合訓練,語感自然就得到了培養(yǎng)。
勤記多背,積累知識。生活經(jīng)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初中學生生活經(jīng)歷不足,實踐經(jīng)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積累,是培養(yǎng)良好語感的有效途徑。
二、中級階段——領悟、分析
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學生的悟性?!拔颉笔窃诔浞指兄幕A上,在思維、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有效方法便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詩歌單元的教學中,我的方法是先讓學生熟讀詩歌,整體感知其內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推敲,用心體會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而后在課下,學生可以隨時來找我討論。這樣就創(chuàng)設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對于詩歌漸漸有了自己獨到的思考和理解,語感也進一步得到提升。
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不能要求學生的分析剛開始就一針見血。語文學習的本身就是一個漸進的自我提高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成長不僅對其語文學科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對其提高認識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都有好處。
三、高級階段——消化、運用
在積累一定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與鑒賞。這需要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的字面意思,還要能領會其弦外之音。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我在教《隆中對》時,抓住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如制作“三國地圖”、觀看影視劇中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片段。這使得學生能夠跨越時空,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輕松進入課文情境。
我鼓勵學生對文學作品要敢于質疑,多角度進行分析,同時引導他們努力掌握語言法則,鞏固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使自己的語感不斷得以修正、強化和提高。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