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深傳媒人、影評人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旅居廣州
抱著“能混就混”投機心理的香港電影人,將來在內地必然難有容身之地。
2013年是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協(xié)議》)簽訂十周年。CEPA第五份補充協(xié)議有關電影部分主要有如下幾條:香港與內地合作拍攝的電影享有國產片待遇;香港電影不再列入進口電影;合拍電影和香港電影的粵語版可以在廣東地區(qū)公映;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建電影院等。
十年彈指一揮間。單論內地票房,每年十大賣座電影中,香港與內地合拍影片居多。但這并不代表純港產片有多么出色——像《寒戰(zhàn)》這樣由香港電影公司出品,香港編劇、香港導演和香港演員打造,并在香港拍攝而且兩地觀眾均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少之又少。
有一段時間,內地觀眾和輿論對以香港為主的合拍片大動干戈,直斥“香港電影”粗制濫造、“港味不再”等。在香港,這樣的“香港電影”同樣備受責難,指責其只為內地市場服務,不顧香港市場和觀眾所需,是“偽香港電影”。真應了那句話——老鼠進風箱,兩頭不討好。
實事求是地說,部分與內地合拍的香港電影的確如人們詬病那樣不堪,而且這期間香港電影又先后出現《肉蒲團》《我愛夜蒲》《一路向西》等更不堪的電影,人們甚至訕笑香港電影試圖憑“三級片救市”——直到《寒戰(zhàn)》出現之后(其實,《桃姐》《奪命金》等優(yōu)秀的港產電影出現得更早些,只是沒有像《寒戰(zhàn)》那樣兩地通吃、創(chuàng)下高票房,而被人們所遺忘)。
此等情況的出現確與少部份香港電影人抱有投機取巧心態(tài)有關。他們不了解,內地電影經過近十年蓬勃發(fā)展,內地觀眾的觀賞經驗和對影片的要求已與上世紀完全不同——不再盲目認為“外來的都是好東西”,對香港電影的新鮮勁也漸漸消退。抱著“能混就混”投機心理的香港電影人,將來在內地必然難有容身之地。
對香港本土觀眾,特別是對知識階層觀眾而言,至今仍與兩地合拍片保有一定的距離。他們中的多數人認為,某些香港電影公司和香港電影人為了內地市場和票房,一味遷就內地觀眾需求,這樣的影片失去了原來香港電影的文本意義,味同嚼蠟。這些批評并非全無道理。當文化和制度的差異形成了某一方訴求的時候,較為弱勢的一方為了生存只能選擇最實用的方式謀生。如此一來,夾生飯在所難免。
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一代宗師》公映,有望成為觀察香港知識分子階層觀眾的風向標。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影片在他們中間享有較高聲譽,甚至被視為香港文化象征之一。但該片中罕見地插進紀錄片段,并以這種寫實手法將中國70年歷史容納在內,以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致意。不知道香港觀眾看到這些時會有怎樣的“身分認同效應”。該片在港比內地晚兩天公映,筆者在截稿時未能觀察到該片公映后的輿論反應——但這將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