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
教學片斷:《圓錐的體積》一課正在進行。
師:請小組長拿出老師課前發(fā)給你們的空心圓柱和圓錐,比一比,看看你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它們的底和高都相等。
師:同學們準備了沙子或米,請同學們自己動手試一試,你能不能利用這些工具來得出圓錐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
(小組活動)
師:同學們研究得特別認真,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生1:我發(fā)現(xiàn)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1:我們把圓錐里面裝滿沙子倒在圓柱里面,倒三次才能倒?jié)M,說明,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師:這是什么樣的圓柱和圓錐?
生1:空的。
生2:等底等高的。
師(興高采烈的):說得好,這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雖再說說他們體積的關系?
生3: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生4: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師:別的小組也是這樣嗎?
生(異口同聲地):是。
……
評析:
改變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非常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然而,上面的探究,卻大打了折扣,存在著幾個明顯問題。
1.目標不明。
探究性學習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確定策略、展開探究、交流結果幾個過程。而在上面的片斷中,問題的提出和確定策略兩個環(huán)節(jié)全部省略。學生沒有經(jīng)過思索,只是稀里糊涂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操作,至于為什么這樣做,學生根本不清楚。目標不明,導致了學生興趣不濃,思維也根本沒有被激活,整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只充當了被動的操作工。如果教學時先提出問題:探索圓錐的體積。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們一定能夠從形狀的相似上發(fā)現(xiàn)圓錐和圓柱的關系最密切,可以借助圓柱來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后,讓小組設計、交流研究方案,小組選擇比較簡便的操作方法展開探究。這樣,學生的探究欲望會是多么強烈,探究的方法該是多么豐富多彩。
2. 空間太小。
探索的路總是充滿艱辛的,正因為如此,探究的過程才更有魅力??墒牵竟?jié)課的探究卻是格外的一帆風順,原因在于空間太小。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和圓錐,學生只需要裝裝沙子,就可以一下子發(fā)現(xiàn)教師需要的結果,沒有一點波折,在學生的心里也就激不起什么波瀾,狹窄的探究空間,還使得結論中的關鍵因素“等底等高”沒能引起學生的主意,是在老師的追問、強調中學生才意識到的。其實探究中,老師可以選擇一些非等底等高圓錐和的圓柱,這樣,有的小組一定能得到3倍的結論,而有的小組一定是得不出3倍結論的:或許是圓錐和的圓柱的體積一樣多,或許是4倍、5倍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觀察實驗所使用的工具,在分析比較、互動交流中學生恍然大悟:只有當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時,他們的體積關系才會出現(xiàn)三分之一(或者3倍)的關系。這樣的設計,學生的思維才能在廣闊的空間內自由馳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僅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還能積累探究的經(jīng)驗,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促進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
3.沒有適時的評價。
當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時,教師沒有理性而適時的評價,對于學生結論的正確與否,更沒有再一次引導探究,只是對得出正確結論的學生給予了簡單的評價,沒有體現(xiàn)出評價的作用和價值。錯誤結論的學生沒能得到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結論錯誤的原因沒有理清,更是在這個錯誤之后,沒有教師再一次引導,缺失了對正確結論的認識過程,這和我們以前的灌輸式教學,有何不同?更不用提學生的積極性自始至終沒有得到關注,教師只是一直詢問著自己想要的答案,按照預先的教案延續(xù)自己的教學。這樣,當學生起初的積極性慢慢淡化后,沒有適時的評價延續(xù)學生持續(xù)的興奮點,教學只能是回到老路上。
面對新課改,我們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將探究落到實處,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獲、有所疑、有所進,這是我們教者需要深思的問題,不是掛著探究的頭,就能有一堂精彩的課堂。教者更應該從三維目標的真正落實、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課堂的有效和反思中去總結并提高,真正地做到為了學生的一切,也為了一切學生。
作者單位榆林市子洲縣何家集九年一貫制學校
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