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思考*

      2013-01-22 01:35:56曲金良
      關鍵詞:海洋文化研究

      曲金良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思考*

      曲金良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中國已將海洋強國、文化強國確立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以因應全球性大國海洋競爭、文化軟實力競爭發(fā)展的時代挑戰(zhàn)。如何全面系統(tǒng)地認知中國的海洋文化,促進中國海洋文化的發(fā)展繁榮,已成為學界因應海洋強國、文化強國兩大國家戰(zhàn)略不可推卸的當代使命。中國學界對“海洋文化”的關注,濫觴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覺”地將“海洋文化”納入學界的學科視野并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闡述,始自20世紀90年代末,自此改變了中國海洋文化相關研究、認知分散于各相關學科之中的“學術無意識”狀態(tài),并漸次成為學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這為學界因應海洋、文化兩大強國戰(zhàn)略奠定了初步的基礎;然而對“中國海洋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認知,尚受到西方理念與價值觀、西方理論與話語體系的困擾,嚴重影響、滯礙了對中國海洋文化歷史的認知評價,也嚴重影響、扭曲了對中國海洋文化當代發(fā)展在目的指向、目標定位及其戰(zhàn)略路徑上的正確抉擇。因此,自覺地系統(tǒng)建構中國海洋文化的理論體系,從而自尊地認同中國海洋文化真真切切的歷史輝煌,自信地開創(chuàng)中國海洋文化不僅惠及中國、而且惠及世界的發(fā)展道路,是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學界最為迫切、也最為關鍵的任務。

      中國海洋文化;學術回顧;理論體系

      隨著當今時代以西方觀念和發(fā)展模式主導的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競爭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對海洋的資源利用價值、環(huán)境空間價值、網(wǎng)絡通道價值、海權控制價值、國家安全價值等都給予了從來沒有過的高度重視。世界沿海各國早就將21世紀視為“海洋世紀”,其實遠非一個21世紀,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海洋時代”:全球性以海洋科技為手段、海洋軍事為保障的海洋經(jīng)濟、海洋資源、海洋權益競爭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幾乎每一片海水、每一塊礁石、每一塊底土都成了各國競爭、搶奪的對象和引發(fā)沖突的焦點。一方面,在國與國之間,海洋劃界糾紛、島嶼糾紛、海洋資源開發(fā)糾紛等此起彼伏,為此而以軍事相威脅的案例已屢見不鮮,由此引發(fā)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各國之內(nèi),經(jīng)濟至上、物質(zhì)主義價值觀、發(fā)展觀甚囂塵上,竭澤而漁、寅吃卯糧,海洋過度開發(fā)導致資源枯竭,海洋環(huán)境包括海洋水體環(huán)境和海濱海岸帶環(huán)境極度惡化,“海洋圈地運動”在國際上導致紛爭四起,在國內(nèi)導致漁民失漁、失海,島民上岸,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問題顯現(xiàn),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中國亦然——長此以往,人類自身發(fā)展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威脅,暴露出當今世界海洋發(fā)展模式的不和平性、不和諧性、不可持續(xù)性。無疑,這是西方世界強調(diào)海洋占有、主張海洋競爭、崇尚海權爭霸的海洋文化傳統(tǒng)主導了這個世界,中國也深受其影響、“不得不”被其裹挾所導致的結果。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全球性海洋發(fā)展模式、道路,可乎?長此以往,后果如何?是禍,是福?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模式,走什么樣的道路,奔向什么樣的目標?這是全球?qū)W界應該回答的問題,然而又是不能指望西方學界會回答得很好,因而中國學界必須作出很好的回答,也有責任、有能力很好地回答的問題。

      一、中國學界海洋文化研究的促發(fā)因素與學術歷程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將“海洋”自覺納入自己的學科與學術視野,始自20世紀90年代初。自此改變了中國海洋文化相關研究長期分散于各個學科的無意識狀態(tài),并漸次成為學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其主要促發(fā)因素及學術歷程約略如下:

      一是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推行進一步改革開放政策,隨著國門的對外大開,沿海率先經(jīng)濟崛起的同時,西方的思想觀念開始涌入,很快成為思潮。引進西方的前提是承認西方先進,由此引發(fā)了對西方靠海上發(fā)展、海洋競爭、海外霸權起家的文化模式的認同與贊賞,西方理念、理論和話語體系,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中國的學術語境。

      二是1988年電視政論片《河殤》播出,大褒西方的“藍色文化”,大貶中國的“黃土文化”,在打開人們視野的同時,其片面的民族虛無主義導向,使不少向懷拳拳愛國之心的學者,逐漸開始了對“中國是否也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不是西方專利”的思考。

      三是對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臺灣學界受當時“臺獨”勢力影響將臺灣文化論證為“海洋文化”、強調(diào)“海洋臺灣”并與“大陸中國”對立、分割、分離的回應,“中國不僅是內(nèi)陸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中國有中國的海洋文化”,開始成為不少大陸學者明確的學術理念和研究命題。但仍然有人堅持認為“古代航海的中國人絕對不是靠海吃飯的中國人”,“大海在中國沒有主體?!盵1](P1593,1594)

      四是1972年出臺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96年在我國生效,這一把雙刃劍一面被用來保護各國的海洋權益,一面導致了國際間更大規(guī)模、更為激烈的海洋權益競爭。由于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周邊國家的多方面挑戰(zhàn),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迅速成為國人包括學界的熱點。由此而關注中西方歷史上的海洋意識包括“海權”意識的消長及其作為一種“文化”的積淀,成為我國人文社科學界的自覺。

      五是1996年“世界海洋和平大會”在北京舉行、聯(lián)合國確定1998年為“國際海洋年”并以“海洋——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為主題、我國發(fā)布《中國海洋政策白皮書》和《21世紀議程》并為迎接海洋年舉辦各類大規(guī)?;顒拥纫幌盗小昂Q蟠笫隆?,都促發(fā)了學界對海洋人文社會問題的關注。

      六是隨著國際社會和我國對海洋開發(fā)的重視,沿海省市紛紛提出建設海上(海洋)大市、海上(海洋)大省,人們的海洋發(fā)展意識普遍得到提升,國家海洋部門、沿海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紛紛開始了對海洋文化層面建設的重視?!吨袊Q髨蟆犯笨?991-1993年開設了23期“中國海洋文化論壇”;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自1995年在多個沿海城市舉辦海洋文化筆會、研討會,并自1997年結集出版多本《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自此,全國性和沿海各地海洋文化論壇、海洋文化節(jié)會、綜合性和專題性學術研討會(如中國海洋文化節(jié)暨海洋文化論壇、媽祖文化節(jié)暨學術研討會、鄭和下西洋紀念活動暨學術研討會、歷史古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等)紛紛舉辦,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會、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舟山群島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沿海團體組織也先后成立,由舟山日報發(fā)起主辦的“中國海洋文化在線”等網(wǎng)站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七是我國海洋文化研究專門機構紛紛成立,標志著海洋文化研究正式進入學科建設視野。1997年,中國海洋大學成立全國首家海洋文化研究所,1998年開設“海洋文化概論”課程,1999年出版《海洋文化概論》,并自同年出版《中國海洋文化研究》集刊,受到學界和社會各界廣泛重視。1998年之后,浙江海洋學院海洋文化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原湛江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等也相繼成立,臺灣海洋大學也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還有不少高校成立了海洋文化相關領域的研究機構,如大連海事大學航海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學海洋經(jīng)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福州大學閩商文化研究院、廈門大學海洋文明與戰(zhàn)略發(fā)展研究中心等,海洋文化研究及相關研究納入了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的軌道,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系統(tǒng)性研究成果大量問世。

      八是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高度重視,全國各地舉行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活動,鄭和研究以及造船史、航海史、外交史等相關多個方面的研究,自此成為學界熱點,促進了中國海洋文化相關的諸多史實研究的開展。

      九是隨著國際國內(nèi)對海洋開發(fā)、海洋發(fā)展、海洋權益以及海洋資源枯竭與環(huán)境惡化等相關問題的重視,用什么樣的海洋文化理念指導人們的海洋實踐,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幾乎每年全國兩會代表都有呼吁、提案,為此,國家海洋局高度重視,開始作為國家政府部門主抓海洋文化研究和建設,2006年開始進行全國性海洋文化研究和建設發(fā)展的現(xiàn)狀調(diào)研,對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和建設發(fā)展極為重視,2007年召開了作為國家政府部門主辦的全國“建設和弘揚海洋文化研討會”,并將優(yōu)秀論文結集出版。[2]自2008年,國家海洋局、教育部、團中央為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要增強海洋意識”的重要指示精神,逐年在全國范圍內(nèi)聯(lián)合開展“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活動,中央媒體廣泛報道。國家海洋局并為此成立專門的辦事機構,2010年成立了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

      十是隨著全球性文化多樣性呼聲的日益高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各國熱點,我國作為一個海洋文化歷史悠久的大國,一方面海洋文化遺產(chǎn)申報一直是弱項,一方面沿海各地紛紛舉辦古港、海絲遺產(chǎn)研討,“南海一號”等重大海洋遺產(chǎn)也不斷出水,推進了社會和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也推動了相關研究的進展。目前,我國的海洋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已經(jīng)受到全社會關注。

      以上只是舉述,掛一漏萬,尚非系統(tǒng)梳理總結,已足以表明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在全國暨各地受到的重視。盡管在中國傳統(tǒng)史學、文化學、文明史研究中,長期以來沒有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學術地位,“海洋文化研究”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海洋文化學”,在學科目錄中還沒有“海洋文化學”的“戶口”,但如上所述,由于中國海洋文化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學界在傳統(tǒng)學科視野下的長期研究中,對諸如鄭和下西洋等海外交通史,中國水運史包括港口、海運、航海史,海外貿(mào)易史,海洋漁業(yè)史、鹽業(yè)史,海洋經(jīng)濟社會史、海洋學史等的大量研究,特別是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中國海洋文化研究自覺意識下的大量成果,已經(jīng)較充分地奠定了“海洋文化學”,即整體把握和明確回答海洋文化基本問題、并對中國和世界海洋文化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進行系統(tǒng)解讀的學術基礎。

      二、中國海洋文化研究面臨的理論與觀念困境

      關于中國海洋文化,如上所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很少有人談論,在整體觀念上幾乎一片空白;80年代在解放思想的旗號下,西化思潮呈一時之風,受黑格爾等“歐洲中心論”西方思想觀念和理論體系的影響,以《河殤》為代表的“精英理論”借助媒體影響廣泛,“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先進文化”——“中國文化是農(nóng)耕文化即黃土文化”——“農(nóng)耕文化即黃土文化是封建保守的落后文化”,幾呈一片“共識”。但這樣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潮不得長久,未幾人們就開始了對“中國也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不是西方專利”的探索和認知。進入90年代后,“海洋文化”漸入學術研究視野,尤其是對中國海洋文化傳統(tǒng)的相關研究和認同,逐漸成為學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但是,由于受學科分野、觀念體系和學術慣性的限制,中國海洋文化的自覺研究只能在傳統(tǒng)史學、文化學、文化史研究的夾縫中“生長”,處于學科邊緣,至今尚未進入學術主流;還由于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內(nèi)涵體系十分龐大,必以歷史學、海洋學、文化學為主體進行多學科交叉整合研究才能整體把握、得其要領,而這種整合需要時間,需要相關學界的共同努力,既要取得觀念上的系統(tǒng)突破,又要取得實證上的系統(tǒng)把握,不可能在短時期內(nèi)一蹴而就。因此,就目前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總體學術狀態(tài)而言,在對中國海洋文化及其歷史的價值判斷上,已經(jīng)取得了學界的基本認同,那種西方派論者的“西有東無”觀,尤其是黑格爾《歷史哲學》斷定中國沒有海洋文化、海洋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高論”已少有市場,自我無視、自我貶損中國海洋文化的“流行”觀念已不再流行。但在對什么是海洋文化,中國海洋文化有哪些特色、邊界與內(nèi)涵如何、歷史進程怎樣、對之需如何定位、如何發(fā)展,依然是諸說紛呈,各種觀念、觀點甚至大相徑庭。

      無庸諱言,關于中國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建設發(fā)展的認識,在許多重要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上,至今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一些近代以來受西方觀念和理論體系及其話語權影響所形成的帶有普遍性的觀念和認識,現(xiàn)在還沒有澄清,還沒有“撥亂反正”;一些被近代以來的學術界長期有意無意忽視、遮蔽的歷史事實,還沒有得到揭示和解釋;一些明顯站不住腳的錯誤理論,例如黑格爾關于中國沒有海洋文化、海洋沒有影響中國的文化的論述,盡管已市場不大,但至今還沒有得到認真清理,時見固執(zhí)其說,存在很多誤區(qū)。這里略舉數(shù)端。

      第一,關于海洋文化的基本觀念。到底什么是海洋文化?世界上的海洋文化有沒有一個標準的模式?如何理解世界各沿海國家和地區(qū)、島嶼國家和地區(qū)的不同文化模式,所呈現(xiàn)的文化、文明的多樣性?對于這些世界海洋文化、文明的多樣性,我們的價值判斷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標準,即應該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關于西方海洋文化。這是我們認識、評價中國海洋文化的參照。有比較才有鑒別。翻開西方文化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方的文化是一些此起彼伏的文明體你爭我戰(zhàn)、不斷吞并、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所形成的短命文化。其被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與后來的考古發(fā)掘所“證明”了其存在的“古典時期”,只在歷史的長河中如同曇花一現(xiàn),自羅馬時代被肢解,在“黑暗的中世紀”幾乎變得無影無蹤,只剩下北歐的海盜文化;近代以來歐洲的崛起,主要表現(xiàn)在其“大航?!薄ⅰ暗乩泶蟀l(fā)現(xiàn)”亦即世界大殖民、大掠奪,包括“發(fā)現(xiàn)”了東方,實施了對中國的大侵略、大掠奪上,表現(xiàn)在“海權論”思想支配下的世界海洋霸權爭奪上。這就是我們稱之為西方“海洋文化”的基本發(fā)展道路。我們對此應如何看待、如何評價?這關乎我們?nèi)绾螌ψ约号c西方不同的海洋文化發(fā)展模式的認識和評價。

      第三,關于中國海洋文化。雖然總體來看,說“中國沒有海洋文化”已經(jīng)沒有市場,但中國的海洋文化是什么樣的海洋文化?為什么和西方的不一樣?不少人至今認為中國的海洋文化只是邊緣化的“東南沿?!钡摹斑厖^(qū)文化”、地方文化、區(qū)域文化,甚至只是與官府對立、與儒家傳統(tǒng)對立、被歷代王朝限制和打擊的海盜、海商文化。如說:“所謂海洋文化,其實也是地域文化,主要指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別具特色的文化。同時,也包括臺、港、澳地區(qū)以及海外眾多華人地區(qū)的文化?!盵3]“凡是濱海的地域,海陸相交,長期生活在這里的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一代又一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化?!盵4]甚至從流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東、南方的某江文化就是中國的海洋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判然有別,一起并稱為三大文化源流。*參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等合編:《“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海洋文化》,《中國評論》2002年7月號;司徒尚紀:《中國南海海洋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編,黃偉宗、司徒尚紀主編:《中國珠江文化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等。如此等等,應如何正確看待,應形成怎樣的正確認識?這種觀念和視閾較為普遍,關注的是區(qū)域的、具象的文化事項,同時強調(diào)其在中國和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

      第四,關于中國海洋文化的內(nèi)涵和外延。近些年的不少研究,著重的是地方海洋社會、海洋經(jīng)濟貿(mào)易、有無海權意識、歷史上的禁海與開海之爭,即使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航海壯舉,旨在傳播中國文化、建構以中國為主導的世界和平秩序的成功壯舉,也有不少人只把評價標準定位在其下西洋本身是賠本還是賺錢的經(jīng)濟效益上。中國海洋文化最本質(zhì)、最重要、最富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社會文化,是被忽視、遮蔽的。

      第五,關于中國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或曰農(nóng)耕文化的概念分野。在不少研究者那里,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似乎是對立的,水火不相容的。但這不能說明中國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相互關系。也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海洋文化是具有“農(nóng)業(yè)性”的“藍色文化”,是“海洋農(nóng)業(yè)文化”,認為“藍色文化在東方和西方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作為東方藍色文化重要代表的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確實與西方傳統(tǒng)的海洋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海洋文化有著鮮明的農(nóng)業(yè)性,其基本內(nèi)涵是‘以海為田’?!薄叭绻盐鞣降暮Q笪幕Q做海洋商業(yè)文化,那末中國古代海洋文化應為海洋農(nóng)業(yè)文化,兩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模式?!盵5]

      第六,關于中國海洋文化發(fā)展歷史的基本認識。盡管像黑格爾那樣否認中國有海洋文化的西方論調(diào),現(xiàn)已逐漸為人不齒*黑格爾說過什么,這里不妨將其“上下文”多一點引錄:“占有耕地的人民仍然閉關自守,并沒有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既然他們的航海——不管這種航海發(fā)展到怎樣的程度——沒有影響他們的文化,所以他們和世界歷史其他部分的關系,完全只是由于被其他民族尋找、發(fā)現(xiàn)和研究出來的緣故……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感到他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yè)。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地上,把他卷入無窮的依賴性里邊,但是大海卻挾著人類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的圈子。航海的人都想獲利,然而他們所用的手段卻是緣木求魚,因為他們是冒了生命財產(chǎn)的危險來求利的。因此,他們所用的手段和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恰巧相反。這一層關系使他們的營利、他們的職業(yè),有超過了營利和職業(yè)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的可能。從事貿(mào)易必須要有勇氣,智慧必須和勇敢結合在一起。因為勇敢的人們到了海上,就不得不應付那奸詐的、最不可靠的、最詭秘的元素,所以他們同時必須具有權謀——機警。這片橫無邊際的水面是絕對柔順的——它對于任何壓力,即使一絲的風息,也是不抵抗的。它表面上看起來是十分無邪、馴服、和藹、可親;然而,正是這種馴服的性質(zhì),將海洋變做了最危險、最激烈的元素。人類僅僅靠著一葉扁舟,來對付這種欺詐和暴力;他所依靠的完全是他的沉著與勇敢;他便是這樣,從一片鞏固的陸地上,移到一片不穩(wěn)的水面上,隨身帶著他那人造的地盤——船,這個海上的天鵝,它以敏捷而巧妙的動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這一種工具的發(fā)明,是人類膽力和理智的最大光榮。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沒有的,就算他們有多么壯麗的政治建筑,他們自己也只以大海為界——就像中國就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洋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洋不發(fā)生積極的關系?!?黑格爾:《歷史哲學》,三聯(lián)書店1956年版,第135頁。)黑格爾這樣的強盜邏輯及其系統(tǒng)的理論、觀念,由于作者被抬高的地位,在相關學界和思想界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影響了眾多只會鸚鵡學舌的“學者”們的觀念和話語系統(tǒng),貽害無窮。;但在對中國海洋文化及其歷史的價值判斷上,卻至今還存在著嚴重的糊涂觀念。即使對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中國航海的世界壯舉,至今仍有學者大不認同,而認為是歷史上的“荒唐之舉”、“浩大災難”,“不可思議”。如有學者時值“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的一篇講演,名曰《鄭和遠航與文化的轉(zhuǎn)折》*《鄭和遠航與文化的轉(zhuǎn)折》,《解放日報》2005-6-19。在此之前,該文作者的觀點似乎還不至如此“極致”,見其《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祭》,《書屋》2004年12期第6-13頁。另一位學者也持同一觀點,其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發(fā)表過《論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海外開拓事業(yè)的破壞——兼論朝貢制度的虛假性》(《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等。,抨擊說“鄭和七下西洋,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的“無知”、“狂妄”。該講演對鄭和下西洋的批判,在6000多字的篇幅中,竟用了7個“荒唐”。而就是這樣一篇文字,竟被不斷轉(zhuǎn)載,甚至成為《幫你學語文·閱讀訓練(高考總復習)》中的范文,*編寫組:《幫你學語文閱讀訓練(高考總復習)》,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年版。不斷出現(xiàn)在高考模擬試題中。*如“天津市2006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http://www.ht88.com/downinfo/106240.html 2008-9-25)、周培發(fā)轉(zhuǎn)發(fā)“2007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 http://blog.zhyww.cn/u/112700/archives/2007/145633.html)等。這樣用否定歷史、惡搞祖宗、大刨祖墳的辦法來“紀念”歷史,只能貶損中國人海洋發(fā)展自尊心和自信力,對青少年只能起到以崇洋媚外唯是的毒害作用。事實上,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大規(guī)模航海外域的國家使團,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關系,保障了中國海外世界的和平,增進了中國和亞非人民的傳統(tǒng)友誼。通過發(fā)展海洋建構和平世界,這是中國海洋文明史的基本模式和走向。

      第七,關于中國歷史上明清時期的海禁問題,更是一直被不少人詬病。如何客觀地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是站在走私商人、海盜、倭寇的立場上,抑或西方殖民者的立場上,批評中國明清政府閉關鎖國、封建保守;還是站在明清政府嚴禁海上走私、海盜侵擾、倭寇來犯和人民群眾希望天下太平、安居樂業(yè)的的立場上,肯定國家的海禁政策?對此,我們認為應該采取歷史的態(tài)度,立體地從國家、精英、民眾等不同層面的立場,從維護國家和平安全、社會和諧穩(wěn)定以及歷史當時的利弊價值觀及社會倫理觀等立場上,全方位地分析認識這一問題。只要實事求是地還原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明清海禁”,是被夸大、歪曲、妖魔化了的問題。其實,“海禁”是古今中外許多國家在許多歷史時期根據(jù)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時局經(jīng)常采取的維護本國利益的政策措施,如西方歐洲不同時期的多個國家政權,東方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不同時期的多個國家政權,都實施過不同程度的“海禁”和“鎖國”;中國在明清之前盡管尚未“危險來自海上”,但在一些政權交替、海盜騷擾、分割政權對峙時期也同樣實施過不同程度的“海禁”,這完全是作為國家政權的自衛(wèi)和御敵方式,何以只有任憑敵人攻滅、顛覆就是對的,而采取自衛(wèi)和御敵措施就是錯的?更何況,即使明清海禁,也只發(fā)生在明清兩朝的幾個時期、有限時段,一因明代的倭寇騷擾,一因明清換代之際的海上反清勢力;一旦海面平靜,即行開海。而對西方人大規(guī)模的前來貿(mào)易,明清政府對之實行的并不是海禁政策,而是有效的國家管理的貿(mào)易保護政策。歷史上也好,今天也好,世界上任何一個政府有效的主權國家,都不會面對海盜騷擾和外來侵略而國門大開,鼓掌歡迎,引狼入室;都不會對海外貿(mào)易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更不會對虎視眈眈、大有虎狼之心、以侵吞掠奪別國的財產(chǎn)乃至國土為本性的西方“列強”提出的一切“貿(mào)易”需要有求必應——只有“列強”、內(nèi)奸及其奴才才會如此主張。事實上明清政府根據(jù)國際時局的變化及時采取的海禁政策,是任何一個國家政權維護國家主權、保護人民不受外敵侵害的必然抉擇。直到清末,西方海盜式、殖民式侵略勢力的冒死東來,希圖得到的,仍然是中國的豐富財富和巨大市場。中國明清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世界所有目共睹,這其中海洋漁鹽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內(nèi)海運的發(fā)達和海洋貿(mào)易的發(fā)展、對外海洋貿(mào)易的發(fā)展,同樣為世界所有目共睹,這既可以在已為李約瑟、弗蘭克等西方不少學者和濱下武志等東方不少學者一再研究論證的明清東亞貿(mào)易圈的發(fā)達歷史中得到證明*西方學者如[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美]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美]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xiàn)代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美]羅伯特·B.馬克斯《現(xiàn)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態(tài)的述說》(夏繼果譯,商務印書館2006)、[美]孟德衛(wèi)《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江文君、姚霏譯,新星出版社2007)、[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jīng)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劉北成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等,乃至脫胎于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對“歐洲中心論”和“英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普遍性意義”提出學術挑戰(zhàn)的整個“加州學派”;日本學者如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mào)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jīng)濟圈》(朱蔭貴、歐陽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高淑娟、孫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jīng)濟:區(qū)域和歷史的視角》(王玉茹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等;中國學者的相關著述更多。各種各樣的外國學說傳入中國學界,且上述著作都有中文譯本,不少人為之深受影響,但尚未使國人的根深蒂固的“中國社會落后論(尤其是明清“閉關鎖國”)”、“中國文化落后論(尤其是明清“從海洋退卻”)”觀念得到改變,可見積重難返。,也可以在近年來已為松浦章、湯熙勇、劉序楓、謝必震等中外學者所大量搜集和研究的東亞海域漂風難船的海量史料中得到證明,還可以在明清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海洋貿(mào)易網(wǎng)絡和海外移民的發(fā)展歷史中得到證明,同樣也可以從西方不斷派船出海探尋東方之路、不斷派使臣前來遞交國書、乃至不斷或真心實意或虛情假意甚至坑蒙拐騙地稱臣納貢的歷史中得到證明。“中國海洋文化為什么會走向衰落呢?有人將之歸咎于清初實行的海禁,以致于形成一種封閉性的農(nóng)業(yè)文化。這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薄爸袊Q笪幕嬲呦蛩ヂ涫窃邙f片戰(zhàn)爭之后”。明乎此,對于所謂“明清海禁”,已有的認識和觀念應該改變。

      第八,關于中國歷史上是不是不重商、不重海(海外貿(mào)易)?歷史上“應該”如何做?我們研究積累的初步認識是:其一,說中國歷史上不重商、不重海(海外貿(mào)易),是對歷史的誤解。中國的商品經(jīng)濟、商業(yè)貿(mào)易、商業(yè)文化是長期發(fā)展繁榮的,正如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所說,“作為中央之國的中國,不僅是東亞朝貢貿(mào)易體系的中心,而且在整個世界經(jīng)濟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據(jù)支配地位。”中國歷代強調(diào)重農(nóng)抑商,往往是因為商業(yè)過度發(fā)展,到了不保農(nóng)本不行的地步。其二,歷史時期的經(jīng)濟主體是自然經(jīng)濟、實體經(jīng)濟,中國自身幅員人口、經(jīng)濟總量長期占全世界的1/3—1/5,對外貿(mào)易的主動需求方不是中國,而是外國。因此,歷代中國政府一直不像外國那樣“主動”要求大規(guī)模地與之貿(mào)易,因而面對外國的貪婪的商品需求,總是采取貿(mào)易保護主義。其三,歷代中國政府實行貿(mào)易保護主義,并不是主張閉關鎖國。非但不是如此,而且事實上,從整體來講,歷代中國政府是一貫適度開放的。中國歷代的開放都是適度開放——選擇確定數(shù)個對外開放的港口,反對走私貿(mào)易,一方面保證適度稅收,一方面實行一定程度的貿(mào)易保護主義。為什么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其中大有文章,然而至今沒有人做過解答。看一看中國歷史上民間海外貿(mào)易尤其是走私貿(mào)易的幾個高潮時期對社會經(jīng)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就會懂得國家保持貿(mào)易平衡的重要性。歷史上只要對外貿(mào)易長期逆差,就會造成中國錢荒;只要存在過度的貿(mào)易順差,就會大量流入外國貨幣,本金的價值就往往受損,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明代隆慶之后即16世紀中葉之后出現(xiàn)的銀幣制度即所謂“白銀經(jīng)濟”和物價飛漲,就是政府對民間海外貿(mào)易失控的產(chǎn)物。因此,我們的主要觀點是,不能將歷史上國家實行貿(mào)易保護主義一概說成是閉關鎖國,也不能將歷史上國家沒有條件對外開放、或者對外開放顯然吃虧的時期看成是歷代王朝一貫的閉關鎖國國策。對外貿(mào)易應該保持一個合適的“度”,即適度,即平衡,而不是越開放越好,不設國門、讓外國人來的越多越好,越滿足外國人的胃口越好,把中國的商品貨物都運走、都送給外國人、都換成白銀或鴉片更好。這關乎國家利益、民生利益、經(jīng)濟安全乃至主權安全。至今世界上的國家貿(mào)易保護主義仍然普遍,歐美大國亦然,雖然遭到要求與之貿(mào)易的國家的反對,但對于其自身而言,其對本國的國家利益、民生利益、經(jīng)濟安全乃至主權安全的考量,是不言而喻的。

      第九,鑒于如上,只強調(diào)海洋文化中航海文化的海外貿(mào)易文化功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文化的主體構成可分為物質(zhì)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社會文化、藝術文化等;航海貿(mào)易,只是物質(zhì)流通的一種手段,一種方式。一者,中國歷代政府的航海文化包括海洋經(jīng)營、海疆管理、海外政治空間的建構及其拓展和發(fā)展,是中國歷代政府主導建構環(huán)中國海乃至環(huán)印度洋區(qū)域和諧“世界秩序”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制度文化智慧。二者,中國自古長期繁榮發(fā)達的漁業(yè)經(jīng)濟、鹽業(yè)經(jīng)濟和舟楫海運經(jīng)濟,豐富了包括沿海地區(qū)和內(nèi)陸地區(qū)在內(nèi)的日用飲食文化,譬如海產(chǎn)百錯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魚產(chǎn)、鹽產(chǎn)本身具有作為商品的天然屬性,其與幅員遼闊的內(nèi)陸地區(qū)豐富物產(chǎn)的商業(yè)交換,形成的就是商業(yè)文化——這是作為海洋文化最為基礎的經(jīng)濟文化。因此,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海外貿(mào)易文化在整個海-陸商業(yè)文化中,必然只能占較小的比重。三者,航海貿(mào)易的實質(zhì),是跨海陸地之間的商業(yè)連接。就中西比較而論,由于中國疆域幅員比整個歐洲都大,歐洲各國的貿(mào)易動輒即跨出國門而成為“國際貿(mào)易”,而中國南北沿海之間的海上貿(mào)易連江通河,深入內(nèi)地,即使其距離之遠超過整個歐洲的四至,也仍然未出國門,仍然是“國內(nèi)貿(mào)易”,其總量之大,天下無可匹敵。因此,中國與歐洲的“海外貿(mào)易”即跨?!皣H貿(mào)易”是兩個完全沒有可比性的不同概念,拿西方動輒即需的“海外貿(mào)易”即跨?!皣H貿(mào)易”的“發(fā)達”與中國歷史上“海外貿(mào)易”即跨?!皣H貿(mào)易”的“不發(fā)達”相“比”,是十分荒謬的。中國是一個一直在世界上物質(zhì)相對最為豐富、經(jīng)濟相對最為發(fā)達的大國,根本不可能和西方小國那樣傾一國之力搞“海外貿(mào)易”;最正確的選擇,只能是將“海外貿(mào)易”作為本國經(jīng)濟、國民生活的一種有機補充和調(diào)節(jié)部分,起到溝通海內(nèi)外、調(diào)劑、拓展和豐富經(jīng)濟生活的作用。這是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世界大國的歷史現(xiàn)實使然。“海外貿(mào)易”一旦被片面強調(diào),就容易走火入魔,唯西方海盜式、殖民式侵占世界市場的“海洋文化”為是,就容易歪曲和玷污中國發(fā)展海洋文明的歷史,歪曲和玷污中國海洋文化的基本性質(zhì)。以我為主,為我所需,海內(nèi)外互通,既對外開放,又對內(nèi)搞活,不對外依賴,一直是中國的國策,至今依然。

      何以造成如上這些理念、觀念問題?除了近代以來受西方影響造成的世界觀問題,受西方影響造成的方法論問題也是重要原因。這里著重指出三點。

      其一,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是,由于學科的分野,在不少研究那里,中國海洋文化是被長期切割的,肢解的,沒有還原其自身、沒有還原其靈魂的。比如造船史,航海史,中外關系史等,本來是互為一體的,卻被分割在不同學科之中。不搞多學科交叉、集體攻關,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認識。

      其二,歷史的發(fā)生,多有必然,也多有偶然。歷史進程不是科學實驗,是不可以重復的。近年來的環(huán)境史研究往往使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決定一場戰(zhàn)爭勝負進而影響歷史的,有時竟是一場瘟疫,或一場臺風,一次海嘯(風暴潮),一場地震,甚至一個炮膛里發(fā)出的啞彈,一個戰(zhàn)略家的偶然失誤,一次偶然的走漏風聲,一個指揮官的突然病倒、突然犧牲。這是偶然因素,但多被忽略。近代以來我們的因果論思維的教條主義方式,卻往往要去分析、排列“更深層次”的社會、政治、制度原因,其“結論”看起來似乎頭頭是道,卻往往似是而非,與事實相去甚遠。中外已有眾多論者指出,西方的近代航海和崛起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偶然,不是歷史的常態(tài),而是一個“例外”。但至今我們還是有不少人把西方這一時期的發(fā)展模式包括制度模式和文化模式視為其“海洋文化”的“必然”,而且說得似乎頭頭是道,卻避而不答西方文化為什么在近代之前從未“走出地中?!?,一直在一千年前的中世紀的“黑暗里摸索”。其中世紀之前若何?是一個個小文明體“山頭林立”,在環(huán)地中海一帶不斷地相互拼殺,此起彼伏地“興起”與“衰落”——時而克里特文明、時而邁錫尼文明、時而古雅典文明、古羅馬文明,時而都煙飛灰滅;直至中世紀之后,左沖右突,好不容易“走出地中?!?,則像是奔出了“潘多拉”的盒子,開始的是靠武力侵占世界的歷史——不斷拼殺,此起彼伏地“興起”與“衰落”,時而“海上馬車夫”、時而“日不落帝國”,又時而煙銷灰滅;各種各樣的時髦、“先進”像走馬燈,“盛”行一時便一閃而過,又縮回了自己的老窩——冠冕堂皇地說,“回歸到了自己的本土”。

      其三,近代以來我們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還表現(xiàn)在,我們雖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五個階段”的進化論學說,但卻暴露出其機械性、教條性和顧此失彼。一方面,認為凡是資本主義就一定勝過封建主義,因而認為凡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就一定比封建主義的東西好,因而就對中國長期的幾千年的“封建主義社會”幾乎一概否定,大加口誅筆伐(其實就連中國近現(xiàn)代之前的社會從何時算是“封建主義社會”、到底是不是“封建主義社會”,至今學術界還在研究爭論),對中國的海洋文化也加以否定,而將西方的資本主義美化成好的制度,將西方近代靠海上爭奪、霸權、殖民崛起所形成的“海洋文化”美化成“優(yōu)秀”的甚至是“先進”的文化,卻對馬克思主義所猛烈抨擊批判的資本主義及其海洋發(fā)展的血腥的本質(zhì)不加理會,歪曲了馬克思主義要埋葬資本主義、建構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實質(zhì)。另一方面,由于這種“東方不如西方”的東方“原罪”意識及其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盡管不少學者在中國歷史中生拉硬拽地“找到”了所謂“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人找到了明代,有人找到了唐宋,甚至有人找到了漢代乃至先秦,對“資本主義的萌芽”始終沒有發(fā)展成“資本主義的社會”而痛心疾首,其進行的“合理解釋”是中國的“封建主義”制度過于強大,而對于中國的“封建主義”制度為什么會如此強大,對于中國文化、中國文明的歷史為什么會綿延幾千年而不衰、在世界上一直是最強大最強盛的文明體;對于為什么馬克思主義預言剛剛在西方誕生二三百年的資本主義很快就將滅亡,無產(chǎn)階級就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對于西方主導的世界性“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新潮流所導致的世界性激烈競爭、資源枯竭、環(huán)境污染、貧富差距、危機四伏等等,這些史學家、理論家們卻無言以對,因而三緘其口。由此可見,對西方的文化包括海洋文化不可漫加美化,對中國的文化包括海洋文化不可動輒貶損。在當今世界“現(xiàn)代化”、“全球化”潮流下,全球性的海洋權益競爭、海洋資源枯竭、海洋環(huán)境破壞愈演愈烈,海洋和平、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危機四伏的嚴峻形勢,無疑是西方文化包括其以海洋競爭、海洋霸權為核心內(nèi)容的海洋文化主導、影響了這個世界的惡果。誰能拯救這個世界?既然中西方關于海洋發(fā)展的資源與環(huán)境基礎、社會歷史基礎、精神導向、道德倫理、人生觀、價值觀、發(fā)展觀、生活觀等海洋文化要素是不同的,那么,在當今世界西方海洋文化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千瘡百孔、難以為繼的困局面前,中西海洋文化,誰應主沉浮、誰能主沉???這是擺在中國、也是擺在世界面前的嚴峻課題。

      鑒于如上分析,我們必須承認,關于中國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這些基本的然而又是根本的關鍵性問題,我們至今尚未得到應有的認知。誠然,這些年來我們的學界和社會各界對海洋文化重視了,但如果對中國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這些基本的而又是根本的關鍵問題不好好解決,觀念陳舊、方法老套,即使對海洋文化再喊多少口號,再寫多少文章、出多少書,不管是洋洋“大著”,還是洋洋“叢書”,也仍然不解決中國和世界所亟需回答的問題;如果寫出來的“中國海洋文化史”抑或“中國海洋文明史”仍然是肯定歷史上沿海一部分邊民商販如何走私、如何偷渡、如何與朝廷對抗、如何與西方侵華力量相勾結的海盜史、漢奸史、走私貿(mào)易史,如果寫出來的“中國海洋文化理論”仍然是一些宣揚“東方不如西方”,主張要像西方那樣實行海洋霸權的國家政策、像西方那樣激化世界海洋競爭,用西方的衡量標準比我們國家的“指標”、“指數(shù)”,認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像西方那樣去征服和殖民就是“愚蠢”、“可笑”、“荒唐”、“可恨”,因而主張用西方的海洋思想理念、文化模式、發(fā)展主張來主導、支配、支撐我們的海洋發(fā)展,那么,這樣的“海洋文化研究”做得越多,危害越大。

      三、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亟須整體系統(tǒng)的理論觀照

      針對當今世界海洋發(fā)展形勢和我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發(fā)展對我國認知海洋文化歷史、繁榮海洋文化當下和未來提出的時代需求,對中國海洋文化做出整體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全面、系統(tǒng)地回答中國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應如何等基本理論、基礎“知識”,以正視聽,已經(jīng)是時不我待的根本性問題。

      開展對中國海洋文化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改變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在中國學術界的邊緣化現(xiàn)象。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文明古國,中國沿海地區(qū)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樣,也是中國文明的搖籃之一。在考古已知的中國先民8000年生活的歷史上*考古學文化距今有8000年乃至更早的歷史的,近一二十年來在沿海地區(qū)的發(fā)現(xiàn)已有很多。如在環(huán)渤海、山東半島、浙東地區(qū)、閩海地區(qū)、粵東地區(qū)等。其中沿海中北部區(qū)域的考古學文化系統(tǒng)比較完整,文化面貌有自己的特點,昭示出其相對獨立的文化區(qū)特點。,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自古在認識海洋、利用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而又自成系統(tǒng)、對內(nèi)對外都具有強大輻射力、滲透力、影響力的海洋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財富。但長期以來,由于學術界受傳統(tǒng)大陸文化觀、農(nóng)耕文化觀的影響,中國的海洋文化的歷史是被遮蔽的,盡管近些年來學術界對中國海洋文化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卻在主流學術界至今尚未形成中國海洋文化系統(tǒng)研究的學術自覺。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是一個豐富、龐大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學術界對中國海洋文化相關內(nèi)容的微觀研究,向來已久,積累豐厚,但都分散在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學科之中,呈現(xiàn)著“集體無意識”的狀態(tài)。有明確的“海洋文化”學術意識,對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和海洋文化歷史與現(xiàn)實發(fā)展問題展開研究,開始于世界和中國都在向海洋進軍、即將步入“海洋世紀”的20世紀90年代。自此以來,許多學者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許多高校和學術單位乃至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不斷成立諸如“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歷史文化研究”、“海洋經(jīng)濟文化研究”等綜合性和諸如“徐福研究”、“媽祖研究”、“鄭和研究”、“航海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某一重要海洋人物事件研究或某一海洋文化地域研究等專門性的學術機構和學術團體,出現(xiàn)了一大批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的成果,并在近年來呈現(xiàn)出越來越熱、遍地開花的可喜勢頭。但截至目前,對中國海洋文化基礎理論的整體、系統(tǒng)研究還遠遠不夠,導致對中國海洋文化諸多問題的認知把握缺乏基本的理論參照,眾說紛紜,一方面呈現(xiàn)出繁榮,一方面顯示著浮躁,因而影響了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在相關理論的深入和相關實踐的進行,進而也影響了中國主流學術界海洋人文意識、觀念與視野在相關學術領域中的滲透與體現(xiàn)。

      開展對中國海洋文化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改變對中國海洋文化缺乏整體認知的歷史。

      中國海洋文化是個豐富、龐大和復雜的內(nèi)容系統(tǒng),方方面面的問題浩如煙海,方方面面的資料汗牛充棟,中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著述已有很多很多。但人們要問:為什么中國海洋文化的相關研究,論文已發(fā)表了不計其數(shù),著作已出版了不計其數(shù),但關于中國海洋文化到底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這樣等一些最基本也是最根本、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卻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還一直困惑著人們?人們現(xiàn)在所迫切需要的,主要不再是停留在對浩如煙海的研究史料作窮盡式搜集整理(這不可能),和對浩如煙海的具體內(nèi)容作更多的分門別類的研究描述(已有很多)這樣重復的、微觀的、疊床架屋的研究,而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以往靠單一學者、單一學派、單一學科容易存在一葉障目難以發(fā)現(xiàn)和解決更為龐大更為復雜問題的弊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多學科、多視角地梳理把握、提煉概括,集中研究闡明中國海洋文化的諸如時空邊界、核心內(nèi)涵、主要形態(tài)、基本性質(zhì)、標志性成就、歷史作用、世界地位、當代發(fā)展等一系列“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應如何”等最基本也最根本的重要關鍵問題,改變對中國海洋文化缺乏整體認知的歷史,奠定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繁榮發(fā)展的認知基礎。

      開展對中國海洋文化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增強對中華民族自身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自豪與自信。

      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由于我國近代落后于西方,現(xiàn)代科學的概念、理論系統(tǒng)和解釋工具都來自西方,因而在我國文化的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嚴重的‘失語癥’,不但沒有自己的語詞概念,更是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說理工具,因而在很長的歷史內(nèi),人們開口希臘,閉口羅馬;在理論上,完全照搬本文(西方)的模式,因而,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研究進入教條主義的死胡同?!?陳德述:《讀<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導論>》,四川大學宗教文化論壇http://scdxzjwhlt.blog.163.com/blog/static/18255852520115183851372/。不庸諱言,在近代以來學術界的中國文化研究和書寫中,由于受“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觀念影響和西方“海洋文化”論說的概念體系與話語系統(tǒng)的制約,中國海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缺席、失語的,其結果是造成了人們對中國文化整體的誤讀,得出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由此形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問題恰恰在于,這些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和觀念,卻往往被當成了似乎不可顛覆的“常識”、似乎不可改變的“正統(tǒng)”,而一旦對中國文化進行整體思考和深究發(fā)問,就會碰到一系列難以回答的“謎團”。譬如,既然說中國文化是“農(nóng)業(yè)文化”,卻為什么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曾經(jīng)在數(shù)千年的長期歷史上獨步世界?既然說中國文化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卻為什么中國的商業(yè)包括海洋貿(mào)易和商品經(jīng)濟曾經(jīng)在數(shù)千年的長期歷史上最為發(fā)達?既然說中國文化是“保守”的、“不開放”的、“閉關鎖國”的,卻為什么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得以長期延續(xù)發(fā)展的文化,而且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通過海洋網(wǎng)絡構成了整個東亞的“中國文化圈”?

      毫無疑問,中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個海洋大國。遠在史前的石器時代,生活在中國漫長海岸帶上的祖先,就創(chuàng)造了海洋捕撈、養(yǎng)殖、制鹽、航海、商貿(mào)、審美等豐富燦爛的海洋文化。大量的貝丘遺址、兩城鎮(zhèn)、河姆渡等一個個考古文化的發(fā)現(xiàn),不斷填充著人們對中國海洋文化起源的認知。在中國三代以降長期統(tǒng)一的政治格局中,中國文化一直是內(nèi)陸與海洋互為依托、互補互動的,其中海洋文化對于中國文化整體的發(fā)展繁榮,起到了重要的對內(nèi)支撐作用和對外拓展作用。之所以中國文化中的“天下”、“四?!庇^念自古深入人心;之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商品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長期發(fā)達;之所以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茶葉之路長期高度發(fā)展;之所以海外世界對來華貿(mào)易長期如饑似渴;之所以中國的漁、鹽、海內(nèi)外貿(mào)易長期成為政府財稅的支柱性來源;之所以內(nèi)陸地區(qū)有著豐富的魚鹽海產(chǎn)和舶來洋貨等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之所以中國的造船業(yè)、航海業(yè)在歷史上長期領先于世界,不但支撐著國家歷代南北海運,而且溝通了世界貿(mào)易;之所以整個東亞環(huán)中國海地區(qū)成為世界上出現(xiàn)最早、長期穩(wěn)定并不斷豐富發(fā)展的大型文化圈——中國文化圈,且至今影響深遠:所有這些,只有從中國不但有海洋文化,而且中國的海洋文化長期發(fā)達、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發(fā)展一直起著巨大作用、對世界文化的交流進步一直做著巨大貢獻中找到答案。

      由此可見,研究認知、評價和傳承中國文化,不能再有對中國海洋文化整體的和具象的認知缺環(huán)。只有對中國文化及其歷史遺產(chǎn)形成整體理解和認同了,中華民族對自身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自豪與自信才有了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

      開展對中國海洋文化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將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海洋發(fā)展意識和海洋文化理念,將中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發(fā)展根植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根基,以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智慧啟迪中國的當代實踐。

      通過如上主要內(nèi)容的研究,所應指向和實現(xiàn)的目標是:

      第一,為中國海洋文化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長期以來,中國海洋文化被無視、誤讀、歪曲不少。需要樹立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主體意識,系統(tǒng)研究闡明中國海洋文化的內(nèi)涵實質(zhì)、主體要素、基本模式、主要形態(tài)及其時空邊界,以世界海洋文化的多種類型模式為宏觀視野和比照尺度,并以其與中國內(nèi)陸文化的相互關系為參照體系,準確地回答中國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樣”及其“為什么”的基本的也是根本性的關鍵問題。

      第二,為中國海洋文化定位??傮w把握、闡明中國海洋文化的起源、區(qū)域類型、要素分層、歷史分期問題,改變中國海洋文化雖有史鑿鑿卻久被遮蔽,其史如何一直不甚了了的狀態(tài);著眼于國家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和世界海洋發(fā)展中亟需解決的重大認識和觀念問題,著眼于中國海洋文化遺產(chǎn)對當代海洋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有針對性地系統(tǒng)總結歸納、分析評價中國海洋文化主要層面的基本內(nèi)涵、基本特點、歷史過程及其動力機制、主要功能、成就、貢獻、在各個時期的世界海洋文化發(fā)展格局中的地位,研究闡述在當代社會條件下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國海洋文化的功能作用。

      只要對中國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史持整體觀,就會看到,中國的海洋文化既有自身生成與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和體系,又與內(nèi)陸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支撐、互動互融,從而使海洋文化的元素體現(xiàn)在中國文化整體的各個層面之中;中國的海洋文化既有巨大的逐層拓展的海洋人文空間,又有幅員遼闊的大陸腹地支撐體系,從而構成了海-陸文化同構、高度融合的中國文化整體。世界上的文化多式多樣,依托海洋生成和發(fā)展的文化即海洋文化同樣多式多樣,只有中國這樣的陸-海一體化互動發(fā)展的文化,才具有相對穩(wěn)健、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的“天然”優(yōu)越性。

      第三,為中國海洋文化立傳。系統(tǒng)梳理中國海洋文化主要層面的標志性的物質(zhì)的和非物質(zhì)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發(fā)掘、評價其影響中國海洋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歷史進程及其對于當代世界海洋文化乃至整個世界文明進程的意義,使之成為無論中外、無論何人,只要談論中國海洋文化及其歷史,就會像人人知道中國的李白、杜甫、“四大發(fā)明”一樣,人人可知之,人人可誦之,人人擊節(jié)贊賞之。如此,中國海洋文化才不但不會被忽視,而且會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現(xiàn)代發(fā)展可以借鑒、傳承的具體遺產(chǎn)內(nèi)涵;以此為基礎,中國當代海洋文化的發(fā)展,也才會找到自身的民族的傳統(tǒng)和基因。

      第四,為中國海洋文化的發(fā)展立論。中國海洋文化基礎理論研究的重大學術使命是,站在時代高度、國家需求、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學術前沿,因應國家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使命要求,站在中國、中華民族的本位立場上,從西方理論、觀念影響下的“流行”話語系統(tǒng)及其西方中心論視野中解放出來,基于中國海洋文化整體的宏觀視野,高屋建瓴地揭示出中國海洋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及其歷史發(fā)展的主要特點、主要精神、主要成就、主要動力機制、對中華民族和世界歷史的主要貢獻、對中國文化整體的主要作用及其歷史地位等目前學術界尚未系統(tǒng)解決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性的重大關鍵問題,回答人們長期以來在中國海洋文化問題上的迷惑和追問,從而提高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海洋文化歷史及其價值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建設中國海洋強國和構建世界海洋和平秩序的當代進程中,建設和發(fā)展基于中國傳統(tǒng)、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和當代海洋發(fā)展需要的中國海洋文化。

      [1] 倪健中,宋宜昌主編.海洋中國文明重心東移與國家利益空間:第3冊[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

      [2] 國家海洋局直屬機關黨委辦公室組編.中國海洋文化論文選編[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 李天平.海洋文化的當代思考[A].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4] 林彥舉.開拓海洋文化研究的思考[A].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5] 宋正海.東方藍色文化——中國海洋文化傳統(tǒng)[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6] 李金明.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洋文化的發(fā)展[J].文化雜志,2005,(22).

      [7] (德)貢德·弗蘭克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jīng)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前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TheoreticalConstruction:AHistoricalReviewofandReflectionontheResearchofChineseMaritimeCulture

      Qu Jinl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China has star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maritime power and cultural power a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from the global competition between maritime and cultural powers. How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and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aritime culture, have become an academic response of Chinese scholars to China's national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Chinese scholars begun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maritime culture" as a concept, and in the end of 1990s they "consciously" started "maritime culture"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and systematic studies. Since then, the "unconscious" studies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dispersed in many relevant academic fields has gradually changed, and a "conscious" study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Now the study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ic theory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have laid preliminary basis, both of which, however, are still seriously troubled by the western ideas and values, the western theoretical discourse system, only to seriously affect and distort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ne culture at the destination, target as well as its strategic path. Therefore, it is the most urgent, critical task of China's maritime cultural studies scholars to consciously and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to cherish and respect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and to create with confidence a suitable path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aritime culture which not only benefits China, but the world as well.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academic reviews; systemic theory

      2013-01-1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海洋文化理論系統(tǒng)研究》(12&ZD11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海洋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狀與保護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12JJD82000)

      曲金良(1956- ),男,山東煙臺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和歷史與遺產(chǎn)研究。

      G122

      A

      1672-335X(2013)04-0031-10

      責任編輯:高 雪

      猜你喜歡
      海洋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海洋的路
      當代音樂(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愛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發(fā)
      小學科學(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凉城县| 如东县| 庆安县| 常熟市| 信丰县| 定安县| 淮北市| 白沙| 施甸县| 贺州市| 湖北省| 驻马店市| 山西省| 鄂尔多斯市| 遂平县| 新乡市| 泌阳县| 湖北省| 台前县| 汾阳市| 古蔺县| 当涂县| 桐柏县| 古浪县| 岳阳县| 万盛区| 信阳市| 志丹县| 长岭县| 林州市| 泰州市| 碌曲县| 九江县| 耒阳市| 安多县| 开鲁县| 三穗县| 运城市| 馆陶县| 乌鲁木齐市|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