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
(鄭州市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2)
缺血性腸病是一組因小腸、結腸血液供應不足導致的不同程度的腸壁局部組織壞死并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的異質性疾病,可分為急性腸系膜缺血、慢性腸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結腸炎[1]306-307。缺血性腸病臨床無特異性表現(xiàn),腹痛是缺血性腸病的早期臨床癥狀中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疼痛以突發(fā)性絞痛和持續(xù)性脹痛為主,位置多不固定,臍周與下腹部較為常見。其基本的病理基礎為腸壁水腫、出血壞死等循環(huán)障礙性改變,臨床治療除糾正原發(fā)性疾病外,多以溶栓藥物和血管擴張藥物聯(lián)合使用,甚或外科手術療法為主要方法[1]309-310。2009年1 月—2012 年6月,筆者采用升陽益胃湯灌腸聯(lián)合西藥溶栓治療缺血性腸病2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缺血性腸病患者20例,均經(jīng)臨床診斷,腹部影像學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后確診為缺血性腸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45~73歲;病程3 h~2 d;9例以腹痛、腹脹為首發(fā)癥狀來院診治,3例以腹痛伴嘔吐、腹瀉來診,6例以大便少量出血來診,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入院后24 h內行結腸鏡檢查:黏膜水腫3例,散在糜爛2例,點狀出血6例,節(jié)段暗紅色5例,節(jié)段潰瘍4例。糜爛部位多見于充血性較為嚴重的腸系膜上。病后48 h內行腹部B超檢查均呈異常表現(xiàn),其中少量腹水1例;腸管局限性增厚樣改變10例,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其中2例見病變部位腸梗阻。體格檢查:發(fā)病初期,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部壓痛,其中5例患者腹痛較為劇烈,伴有反跳痛;余均呈彌漫性腹痛,疼痛部位不確切。
①符合于氏《實用消化病學》[2]811缺血性腸病標準;②知情同意者。
①排除不符合缺血性腸病診斷標準及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排除合并其他臟器疾病者;③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均給予保守治療,即:禁食,并給予廣譜抗生素、血管擴張劑、腸道休息等對癥治療。同時給予升陽益胃湯加減保留灌腸,藥物組成:黃芪30 g,半夏12 g,黨參 15 g,白術10 g,茯苓10 g,澤瀉10 g,柴胡10 g,橘皮 10 g,羌活10 g,獨活10 g,防風10 g,白芍10 g,黃連 6 g,甘草6 g。將上方煎至200 mL/次,每日2次,直腸滴注。其中1例保守治療無效,轉為手術治療。
參照《實用消化病學》[2]811制訂。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腹部超聲檢查病變組織恢復正常,大便正常,停止治療7 d后無復發(fā)。顯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明顯好轉,腹部超聲檢查病變組織恢復正常,大便正常,停止治療7 d后無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腹部超聲檢查異常明顯好轉,大便正常。無效:臨床癥狀、體征、腹部超聲檢查病變組織無減輕甚至加重。
治愈15例,好轉4例,無效 1例,有效率占95.00%。
近年來,缺血性腸病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取得了長足進展,如陳莉等[3]通過采用凱時注射液加用中藥涼膈散;張兆清等[4]將本病分為濕熱下注型、氣滯血瘀型、脾腎陽虛型、脾胃虛弱型、肝旺脾弱型,分別采用白頭翁湯、膈下逐瘀湯、溫腎健脾湯、補中益氣湯、抑肝散加減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缺血性腸病的西醫(yī)治療多采用抗菌消炎、改善腸組織缺血等對癥療法;但對于原發(fā)病較多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體質特點,治療效果較為受限。聯(lián)合運用中藥灌腸療法,不僅能加速治療進程,更能適應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
對于缺血性腸病的認識,中醫(yī)文獻并沒有記載,按其癥狀,屬中醫(yī)學“腹痛”“泄瀉”“便血”范疇,病變部位多在脾胃、大腸。脾喜燥而惡濕,脾胃氣虛或者外受濕邪,困阻脾胃,受運失司,小腸不能泌別清濁,大腸失于傳導,攻沖直下而發(fā)為腹瀉;濕遏氣機,上則為嘔逆、惡心,下則郁阻而成腹痛,故《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鄙趸蛑薪故芾?,久郁化熱,傷及腸絡,而成便血,《諸病源候論》云:“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血,鮮而腹痛?!保?]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該方重用黃芪、人參、炙甘草補脾氣以固本;柴胡升散,調達肝氣;白芍酸斂,防風辛散,二者養(yǎng)血和營,緩肝急以止痛;羌活、獨活祛在表之風濕;陳皮、半夏、茯苓、白術以燥內濕,黃連為佐,分利濕熱;澤瀉甘淡性寒,利小便而導濕熱下行。諸藥合用,脾氣升、胃氣降,燥濕邪而利郁熱,調氣機而止疼痛。
[1]林三仁.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306 -307.
[2]于皆平,沈志祥,羅和生.實用消化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811.
[3]陳莉,李志軍,張書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腸病30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8):1370 -1371.
[4]張兆清,孫明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腸病8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9):412 -413.
[5]南京中醫(yī)學院.諸病源候論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