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花 宋婷婷 李玉愛 王存娟
(東省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濰坊 261011)
淺談腦癱患兒家屬焦慮抑郁的心理干預
于恩花 宋婷婷 李玉愛 王存娟
(東省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濰坊 261011)
目的 探討腦癱患兒家屬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的原因及心理干預方法。方法 對97例患兒家屬抑郁焦慮情緒的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并給與心理干預。結果 本組患者產生焦慮抑郁原因無法接受突發(fā)傷害,康復訓練未達到預期效果等。心理干預后主動參與89例,被動參與8例,抑郁焦慮明顯減輕83例,有所減輕14例,急躁、發(fā)脾氣明顯改善77例,基本改善20例。結論 心理干預能顯著改善腦癱患兒家屬抑郁焦慮情緒。
心理干預;腦癱患兒;抑郁焦慮
腦性癱瘓(CP)簡稱腦癱,是由于發(fā)育中胎兒或嬰兒腦的非進行性損傷所致持續(xù)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異常,活動受限的一組綜合征,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致殘性疾病。隨著新生兒急救醫(yī)學的發(fā)展,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兒成活率的提高,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以及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xiàn)多樣,可能伴有多種并發(fā)癥。
腦癱患兒康復訓練難度大,病程長,患者家屬擔心致殘及生后不能自理,以及醫(yī)藥費用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我們對97例腦癱患兒家屬進行心理干預,以緩解其抑郁焦慮情緒,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抽取 97例腦癱患兒家屬,女73例,男24例,年齡25~45歲,住院時間3個月~2年,文化程度:文盲30例,小學4例,初中及以上90例。經濟狀況:無經濟來源14例,月收入<1000元50例,>1000元33例。
1.2 方法
1.2.1 評估患兒家屬抑郁焦慮的程度,了種原因,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給與心理疏導,動員家庭、社會系統(tǒng)與患者家屬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颊呒覍佥p者表現(xiàn)為唉聲嘆氣,康復訓練不積極或被動服從,嚴重者出現(xiàn)心煩、發(fā)脾氣、不愿與周圍環(huán)境接觸,焦慮,情緒低落,悲觀厭世等。在實施心理護理中,護士應經常與患者家屬接近,陪伴患者家屬,與其談心,同情疏導其心理,啟發(fā)患者家屬接受現(xiàn)實.面對現(xiàn)實,勸導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康復訓練。增強對功能恢復的信心,從而消除抑郁焦慮心里,心理干預的重點是心理護理及家庭、社會支持,心理護理的特點在于激發(fā)患者潛在心理資源協(xié)助患者度過危機,提供安全感,增強康復信息,主動積極進行康復訓練[1]。
1.2.2 康復指導:對患者提供可靠的康復訓練與指導,能夠提升患者自身的恢復成效,對一些常見并發(fā)癥祈禱了很好的防御作用。對于腦癱患兒來說,對其進行康復指導有助于加快病情恢復,通過知識講解、圖片演示、健康宣傳等方法,排除了患兒的心理障礙,使其勇敢第面對疾病[2]。對其進行康復知識的宣傳,患兒的預后與轉歸.調整訓練方法,增加指導次數(shù)。
1.2.3 家庭支持:取得家屬的理解、支持是發(fā)揮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方法之一,充分發(fā)揮家屬的親情作用,讓患者家屬有歸屬感,被重視感,對于中、重度抑郁焦慮患者增加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申請社會救助、減輕經濟困難。
1.2.4 預防并發(fā)癥。由于長時間患兒易出現(xiàn)肌力下降,肌肉萎縮,關節(jié)活動受限,向家屬介紹預防并發(fā)癥的基本知識,要長期不懈的康復訓練,才能減少并發(fā)癥,使患兒真正走向社會,生活自理,根據(jù)患兒病情制定不同護理計劃,因人而異,因病施救,向患兒家屬講解康復訓練的技巧,使患者出院后繼續(xù)進行相應康復訓練。
2.1 本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原因分析:75例不能接受現(xiàn)實后出現(xiàn)抑郁焦慮63例在康復訓練中急于求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康復效果出現(xiàn)急躁、發(fā)脾氣、消極等急性情緒,18例因出現(xiàn)步態(tài)異常,姿勢異常,不愿進行功能訓練。
2.2 本組心理干預效果分析。通過心理干預后,本組患者家屬主動參與肢體功能訓練89例,被動參與8例,急躁、發(fā)脾氣明顯改善77例,基本改善20例,抑郁焦慮明顯減輕83例,有所減輕14例。
腦癱患兒后遺癥及并發(fā)癥多,近年來有研究表明[2]:綜合康復治療在腦癱的臨床應用中取得顯著療效,且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療程越短,療效越好。良好姿勢的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至關重要,改善預后減少并發(fā)癥,早日回歸社會。腦癱患兒康復訓練難度大,病程長,以往在幫助患兒康復訓練中只注重其生理功能上的訓練,而忽視了家屬心理上的護理,使較多患者家屬對康復訓練缺乏信心,不積極主動配合訓練,導致康復過程延緩,影響了患兒愈后.因此,通過對患兒家屬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不斷鼓勵患者,培養(yǎng)其積極樂觀自信頑強的心理狀態(tài),鼓勵患者家屬主動參與訓練,加快康復速度.患兒家屬在治療護理及康復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及時提供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使患者家屬了解康復訓練知識,有效消除患者家屬不良情緒對康復治療的不利影響。護士要掌握康復訓練知識,掌握語言交流技巧,針對患者家屬在住院期間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為其提供心理支持,在與患者家屬交流時,以情感為紐帶,言語重點突出,具體明了,交流中使用禮貌性語言,關心體貼患者家屬,用心感受其痛苦,以誠懇的語言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幫助其盡快適應角色轉變,鼓勵家屬社會支持盡可能給與患者家屬關懷與支持,多與其交流、溝通、使急性情緒得到釋放,轉移,讓家屬有歸屬感和重視感[3]。激發(fā)患者積極參與治療的決心,使其正確認識到腦癱疾病的可治愈性,這樣才能徹底排除一些異常的心理狀況,對未來的人生充滿希望。
[1] 王紅,周妮,左俊英,等.老年抑郁癥的心理社會因素研究進展[J].老年醫(yī)學與保薦,2005,3(11):184-186.
[2] 張小年,趙春禹,崔利華,等.腦外傷的并發(fā)癥和繼發(fā)障礙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7):648-651.
[3] 孫振華.老年髖骨骨折患者已于焦慮情緒原因分析及心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12-14.
R729
B
1671-8194(2013)34-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