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農虞
(香港大學中醫(yī)藥學院,中國香港)
近幾十年來中醫(yī)對經筋理論與經筋病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針灸、骨傷學界,相繼成立了各級經筋學會,為經筋與經筋病的研究、交流提供了平臺。學界一致認為經筋理論指導下診治的經筋病有別于經脈病,其隨經脈分布,受經氣濡養(yǎng)而發(fā)揮“主束骨利機關”的作用。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筋急”、“筋縱”二類,其治則為“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
筆者從事針灸工作近30年,觀之針灸臨床,經筋病是主要的一類病證,為此近10多年來轉向經筋理論與經筋病的研究,尤其是在經筋病新療法——龍針的研創(chuàng)過程中,對“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中的“以知為數(shù)”有些新的認識,與同道商榷。
《靈樞·經筋》中,每一段經筋病的結尾部分都有一段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字:“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其中對“以知為數(shù)”難以理解,為此查閱了許多資料,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①河北醫(yī)學院的《靈樞經校釋》一書中注釋道:“知”,治病獲效或病愈的意思,“數(shù)”,指針刺次數(shù)的限度。在原文的語譯中,將此語解釋為“針刺的次數(shù)以病愈為度”。②胥氏[1-2]分別對“知”、“數(shù)”二字進行了解讀:關于“知”字,許慎在《說文》解釋說:“知,詞也。從口,從矢”,“知”字的基本含義指的是知覺;關于“數(shù)”字,許慎在《說文》注曰:“數(shù),記也”,其本意指的是計算,此外還可做法制講、順序解;綜上所述,“以知為數(shù)”中的“知”字和“數(shù)”字有幾種含義,因此,“以知為數(shù)”可以作出幾種不同的解釋,比較而言,將“知”字解釋為針感,將“數(shù)”字解釋為道理、法度、規(guī)律、標準,簡而言之,也就是將“以知為數(shù)”釋為“以知為度”,更為符合《靈樞·經筋》的本意。
以前每當閱讀時,對“知”字的解釋較能接受,但對“數(shù)”字的解讀不夠清晰,似乎有牽強附會的感覺,但筆者也無理想的注解方法。近10多年來隨著經筋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療法的不斷涌現(xiàn),如朱漢章的小針刀、田紀均的刃針、宋立功的長圓針、宣蟄人的密集型銀針、符仲華的浮針等,對經筋病癥均取得了快速見效的臨床治療效果。尤其是筆者在研創(chuàng)“龍針”的過程中,更有深切體會,為此漸漸對“數(shù)”的含義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其實“數(shù)”在中醫(yī)中最常使用的是指“快速”的意思,如脈象中的“數(shù)脈”?!端貑枴っ}要精微論》篇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有脈俱沉細數(shù)者,少陰厥也;沉細數(shù)散者,寒熱也”。但大家似乎均在回避這一話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得不到臨床的佐證。筆者認為“知”作“知覺”解,結合原文釋為“感知治病療效”;“數(shù)”作“速度”解,結合原文釋為“快速”;“以知為數(shù)”宜解讀為:經筋病,取“以痛為輸”采用“燔針劫刺”等特殊的經筋針法后,均能取得“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的快速見效的效果,即“快速感知療效”之意,更為符合《靈樞·經筋》的本意。
古人在《靈樞》中將《經脈》、《經筋》分述,目的就是告知世人,臨證時當辨別經脈病與經筋病,經脈由于內聯(lián)外絡,輸送營養(yǎng)、生命信息至各臟腑組織器官,病理情況下輕則經脈病,重則影響相應臟腑組織器官,故病變較深、病情復雜,為此創(chuàng)立了各種取穴、配穴、針灸補瀉等方法。而經筋隨經脈分布,受經氣濡養(yǎng)而發(fā)揮“主束骨利機關”的作用。經筋病如《靈樞·經筋》所載:“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敝赋鼋浗畈≈饕譃榻罴?、筋縱兩類。從《靈樞·經筋》對各經筋病的描述及病理表現(xiàn),筋急,即表現(xiàn)為筋肉組織拘急、痙攣、強直、引掣、扭轉等,故其病位較淺、病情單純,由此提出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的經筋病的治則。以往臨證經脈病、經筋病不分,以經脈病的治法治療經筋病,則法不對證,故難以取得快速療效。所以正確解讀經文,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胥榮東,王君.“以知為數(shù)”釋義[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2):49-50
[2] 胥榮東.《靈樞·經筋》治則簡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