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景合
馬克思曾經說過,“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在法治語境中,自由演繹成為一種法定的人的基本權利,言論或者說輿論自由是這種權利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西方國家,輿論自由常常被稱為制約三權的第四權力,是權利制約權力的基本手段。在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極大降低了公眾發(fā)言的“門檻”,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相比傳統(tǒng)的輿論傳播方式,賦予了輿論自由新的內涵,使法治內核要素發(fā)生了變化,媒體素養(yǎng)也俏然地融入了法治的必然要求,成為衡量和檢驗一國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尺??梢?,輿論理性尤為重要。
輿論理性意味著言論自由真正意義上成為推動法治的重要力量。美國廢奴運動領袖菲力普斯W說,“若是沒有公眾輿論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意在強調輿論理性對法律秩序形成的正向支持作用。輿論自由不僅推動司法、執(zhí)法的法治化,同樣也推動立法的民主化,形成善法,遠離惡法之害?!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草案)》一經公布,網民提出意見80953條,推動了草案的修改完善。問題的關鍵在于,輿論自由的弊端往往是自說自話,利益不同、角度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就不同,正論與誤導并存。民主的局限性極易導致?lián)p害法治的現(xiàn)象。比如,在執(zhí)法、司法過程中,輿論自由易形成脅迫力量,從而使執(zhí)法、司法出現(xiàn)偏差。西方國家為確保獨立司法,強調司法官遠離社會就成為一種法治信仰。這種過于偏重崇尚法律尊嚴的適法活動,受到了能動司法理念的質疑。辛普森案件和最近黑人青年被協(xié)警致死案件,美國公眾反響程度明顯差異。悄然變化的司法理念,意味著偏執(zhí)是不可取的。在我國講究天理、國法、人情的國度里,關注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甚至政治效果、經濟效果,自然成為司法者職業(yè)準則的邏輯要求。但過于注重綜合效果也易傷害法律。同時,公眾非理性地參與,不僅可能導致影響司法正確決斷,更為重要的是,也可能出現(xiàn)傷害法治精神的輿論導向。比如,對青少年犯罪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公布青少年的個人信息,把未成年人推向社會譴責的輿論焦點,違反了未成人保護的法治精神,等等。因此,輿論應當避免用損害法治的方式,去矯正法治的過錯,即避免用違法抗擊違法。
輿論理性意味合情、合理、合法。孟德斯鳩曾經說過,“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币庠谘悦鞣墒茄哉摰慕缦?。但重視權利保護的法治時代對自由限制的規(guī)定極其嚴格,目的在于保護這種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應當明白,在法治思維中的言論自由是一種自由意志的表達。這種自由意志是一種心靈表白,也是一種心靈真實的反映,它排斥虛、假、惡,提倡真、善、美,反對人性惡的釋放。因此,從法治傳統(tǒng)胚胎中孕育出的自由之權包括言論自由,與生俱來的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而一旦超出了法律的界限,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2012年3月,英國一名大學生因在“推特”上因假冒醫(yī)生宣布英超球員姆萬巴死亡并對姆萬巴進行了言語侮辱,被法庭以擾亂公共秩序罪判處入獄56天。
輿論理性是一個國家法治狀況的晴雨表。法治實踐經歷了正名法治、定義法治兩個主題環(huán)節(jié)后,人們開始了對法治的量化探索,而輿論理性反映了法治文明的程度,是量化法治指數體系的一個重要考量。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據報道,截至2012年底,我國有5.64億網民,大量的網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發(fā)表評論,一方面反映了法治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在過于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易凸現(xiàn)網絡輿論中的亂象眾生,也反映出部分公民法治意識的缺失?!吨袊旅襟w發(fā)展報告(2013)》指出,在去年100件微博熱點案例中,出現(xiàn)謊言的比例超過1/3。謊言的不斷醞釀發(fā)酵甚至引發(fā)了群體性事件,京溫商城女青年墜樓事件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問題的解決固然依賴于國家強化輿論引導,用法律和規(guī)則來凈化網絡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國人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和法治輿論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