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楊
改革開放以來,幾代中央領導人在一系列講話中都強調了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特別指出在新時期,社會科學研究是“不可替代”的。2004年1月,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將走出去確定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對外開放的重要戰(zhàn)略,指出“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擴大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影響”。[1]
在科學研究中,學術期刊的出版是非常重要的,其精、新、快的優(yōu)勢和可整合性強的特點使其成為反映一個國家學術研究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具體到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學術期刊除了反映我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可以影響中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方向。由于學術刊物位于知識生產體制的末端和學術評價體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這就使得在學術期刊與學者之間可以建立起一種關系,即學術期刊不僅可以對研究者的學術立場、學術旨趣和研究路徑等產生影響,而且可以經由這一影響逐漸對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及其走向產生一定作用。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社會科學能否真正走出去,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至關重要。
從走出去戰(zhàn)略提出至今,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總體效果不盡如人意。
首先,數(shù)量上偏少。目前,我國能夠走出去的學術期刊絕大部分是以英文出版的。ISSN中國國家中心資料顯示,自1950年以來,我國外文學術期刊創(chuàng)刊近380種,其中社會科學類不到50種。[2]可見,中國社科英文學術期刊總量較小,如果和中國社科學術期刊總量約2800種比起來,這個數(shù)目更顯得微不足道。
其次,質量偏低。中國社科學術論文大量流向國外,但中國社科期刊走出去卻步伐緩慢。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人員學術能力和外語水平的提升,以及國內科研評價的國際化導向,越來越多的社科研究人員將論文投向被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等著名數(shù)據庫收錄的國外期刊。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將我國社科研究成果推向了國際學術界,卻使本來就“先天不足”的中國社科學術期刊再受重創(chuàng)。一方面,優(yōu)秀的文章大量流失;另一方面,SSCI、A&HCI的大門對絕大多數(shù)中國社科期刊來說卻仍可望而不可及。更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學者雖然在SSCI、A&HCI上發(fā)文總量和速度驚人,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影響因子卻在倒數(shù)幾位。[3]
再次,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被國際知名數(shù)據庫檢索情況不容樂觀,由此反映出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較弱。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研究者對學術信息整合需求的提高,學者查找資料時往往會選擇大型的數(shù)據庫,對數(shù)據庫的路徑依賴使得在學術研究隊伍中讀刊的人越來越少,讀庫的人越來越多,一本期刊能否走出去并產生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被知名數(shù)據庫收錄。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2012年6月28日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顯示:SSCI收錄中國期刊13本,其中只有1本來自大陸;A&HCI收錄中國期刊9本,也只有1本來自大陸。期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是黨中央提出的社會科學走出去戰(zhàn)略最重要的體現(xiàn)途徑之一,但SSCI、A&HCI這兩大國際公認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庫對我國社科期刊的收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國社科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亟待提高。
最后,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正是由于我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較為滯后,一些出版強國已然開始加速搶占我們的學術資源,打造了一批“中國內容、西方出版”的學術期刊。在2012年6月最新發(fā)布的SSCI數(shù)據庫中,旨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的期刊共15種,其中有12種都是由西方出版機構出版的。由于中國社科期刊在SSCI庫中的缺失,很快這些“中國內容”的西方期刊會填補我們自己留下的空白,導致我們不得不承受版權外流的痛楚,[4]這不管從國家利益、文化安全及國家軟實力建設上都是對我們不利的。
制約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因素大致可歸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方面。
1. 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差異
馬克思指出:社會科學研究必定要承擔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5]現(xiàn)代社會科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植根于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在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和影響下不斷強化這種共生關系,并由此建構起相應的學術評價制度。因此,由西方出版強國主導的國際學術評價體系勢必會更多地選擇旨在反映自身意識形態(tài)與意志的刊物。相比之下,植根于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本土學術期刊要想進入國際學術界,必然要面臨更大的困難。
2.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自主性較弱
綜觀社會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看出,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不論是體系建立還是路徑選擇,都充滿了曲折和反復:西方社會科學研究體系自1840年傳入中國以來,歷經了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在中國社科研究中逐漸占據了主導性地位;但1949年后,中國社科研究基本照搬蘇聯(lián)模式,對西方社會科學體系采取徹底否定的態(tài)度;至“文革”期間,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已經淪為完全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1966年哲學社會科學學部被取消;直至1978年以后,社會科學研究才得以恢復。[6]但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社科研究依然未能在根本上建立起自主性。具體表現(xiàn)為: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社會科學的最主要成果既不在于對本國典籍的傳承和研習,也不在于當代的自主研究,而是譯介西學,翻譯、學習、研究和傳授西方的學術名著。高水平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不多,中國化的問題意識與理論洞見稀有,國際化的對話能力欠缺。[7]
正是因為中國社科研究自主性較弱,刊載其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也無力對西方乃至世界學術界產生足夠的影響,并直接導致了中國社科學術期刊在SSCI、A&HCH等國際著名社會科學數(shù)據庫中的缺失,在數(shù)字化浪潮席卷世界學術界的今天,這種劣勢更是被一再放大。
3.中國期刊出版管理體制制約
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我國學術期刊管理體制發(fā)展緩慢滯后,在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研究所、大學、協(xié)會等都爭相主辦學術期刊,使得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分布在不同的主管主辦單位,形成了如今小而全、條塊分割的分散局面,低水平重復辦刊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能有力推動學術期刊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近年來,隨著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在全國全面鋪開,報刊體制改革也于2011年進入了實質性階段。雖然出版管理部門對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轉制進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出版產業(yè)仍處于發(fā)展初級階段,學術期刊管理體制仍不健全,管理權與經營權不明確,多數(shù)學術期刊缺乏自主經營權力,積極性不高;學術期刊準入退出機制不健全,期刊結構不適應市場需要;產品結構趨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不能形成規(guī)模效應,難以對抗國際競爭,更難以使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我國報刊出版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
4.語言障礙
如今,英語作為主要的國際學術語言的地位不可動搖,但對于不以英語為主要使用語言的中國學者和辦刊人員來說,語言始終是制約我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一大瓶頸??陀^來說,我國一些社科學術期刊在國內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學術水平是相當可觀的,也有不少觀點新穎、佳文薈萃的期刊,這些期刊的質量也未必就比 SSCI和A&HCI期刊差,只是語言等因素導致這些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較弱。[8]高教出版社編輯出版的Frontiers系列社科學術期刊可謂是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負責人劉海面對語言障礙,也發(fā)出了“英文期刊出版最終難在語言上”的感嘆。劉海稱:“剛開始出版Frontiers的時候,外國人評價,要么有很多讀不懂,有很多中國式英語,要么就是讀懂了也覺得別扭,這必須得從前端(編輯)調整。”[9]另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相對于自然科學來說,社會科學對語言表達的要求更高,要以“信、達、雅”的標準將中文研究成果轉換為英語,絕非易事。[10]
1.辦刊理念滯后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小而全、條塊分散的局面,綜觀我國社科學術期刊整體,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都是綜合性刊物,尤其是社科類的大學學報,一本刊物幾乎涵蓋了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等眾多學科,眾刊一面,基本沒有明確的定位。綜合性期刊的作用顯然是不可取代的。但科學的發(fā)展早已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趨勢,即復雜課題的跨學科綜合研究與專業(yè)分工日趨細微,綜合性期刊與專業(yè)期刊恰好分別適應這兩種趨勢,但對綜合性期刊作用的肯定不能忽略它與專業(yè)期刊之間的關系和比例。任何一項成功的綜合性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專業(yè)研究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專業(yè)研究的基礎地位。在數(shù)量關系上,專業(yè)研究要遠遠超過綜合研究。反映在為科研服務的學術期刊上,專業(yè)期刊應該占據學術期刊大多數(shù)甚至絕大多數(shù),才能適應和滿足科研的需要。然而,現(xiàn)實中的狀況正好相反,在我國社科研究領域,綜合性期刊三分天下至少有其二。[11]可以說,目前我國社科界綜合性的辦刊理念已經明顯阻礙了社科學術期刊的發(fā)展。
另外,當今中國社科學術期刊在辦刊理念上普遍缺乏全球化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社科研究的發(fā)展一方面是對全球性知識體系引進來的過程,一方面也是參與全球性知識體系建構的走出去的過程。[1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刊載了許多用西方理論來理解和解釋中國實踐的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豐碩成績的文章,但在主動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的辦刊視野主要局限于漢語學界,或者某個學科領域,而在根本上欠缺走向世界、進而影響世界學術的意識和能力。[13]
2.編輯出版規(guī)范與國際規(guī)范存在差距
國際學術規(guī)范對保證期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要想走出去,就必須遵循國際通行的編輯出版規(guī)范。不可否認,我國社科學術期刊自身在編輯出版方面距離國際化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如:必須的數(shù)據信息和論文參數(shù)不標準,論文寫作格式不規(guī)范,信息的實效性不夠,許多期刊沒有或僅有形式上的國際通行的同行專家評審制度等。[14]
3.集約化、規(guī)?;洜I落后
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中國科技期刊在集約化經營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出版科技期刊246種,[15]中華醫(yī)學會出版科技期刊150種。[16]與科技期刊相比,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的集約化、規(guī)?;l(fā)展明顯滯后,至今尚未出現(xiàn)能比肩我國科技期刊集約發(fā)展程度的社科學術期刊出版群,更不用說與國外大型學術出版集團相比了。
社科學術期刊集約化、規(guī)?;洜I的落后直接影響了其走出去的步伐。目前在國際上,無論是品牌選擇還是銷售,必須依靠規(guī)?;牧α浚炊喾N期刊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平臺,如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等都擁有上千種學術期刊,他們通過打造大型電子化內容資源平臺等方式推進其集約化發(fā)展,在學術出版界有著重大影響力。所以,我國社科學術期刊要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走集約化、規(guī)?;l(fā)展道路。
4.科研評價導向偏離
近年來,國內科研評價的國際化導向日漸升溫,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學術研究成果走出去。但不少大學和科研單位過分看重SCI、SSCI、A&HCH論文的數(shù)量,以其多寡作為單位和個人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并不惜財力、物力鼓勵科研人員在這些國際知名刊物上發(fā)表論文。這種偏離的、片面的科研評價導向直接導致了我國科研成果外流嚴重,造成了我國SCI、SSCI、A&HCH論文數(shù)量全球第二,我國出版的學術期刊能被國際認可的卻寥寥無幾這樣的尷尬局面。
朱劍在其《學術評價、學術期刊與學術國際化》一文中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應注意不要“重蹈自然科學期刊覆轍”。他指出,“自然科學國際化之所以迅捷,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省略了自建有效的國際交流平臺這一程序,而直接利用“國際公認”的交流平臺——SCI,為此甚至不惜以自毀平臺——中國自己的學術期刊為代價。與自然科學SCI熱相仿, SSCI、A&HCI熱在人文社會科學界已見端倪,拋棄或改造中國原有的學術期刊的過程已經開始,這是不爭的事實?!盵17]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的發(fā)展和我國的經濟硬實力不相符合;其世界地位和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輝煌歷史不相符合;其對全球現(xiàn)代化的知識體系所做出的貢獻和20世紀以來中國崛起所創(chuàng)造出的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的特殊實踐和典型經驗不相符合。正視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面臨的困境能促使我們更深刻地分析制約其走出去的原因,而怎樣做才能推進中國社科學術期刊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則需要上至政府和期刊出版管理部門,下至期刊出版單位及社科期刊編輯出版人員的共同思考和努力。
[1]南方網.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EB/OL]. (2004-03-20)[2012-09-15].http://www.southcn.com/nflr/zhnegccz/zhangcbb/200403200665.htm
[2][9]李文珍.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現(xiàn)狀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5-03(16).
[3][17]朱劍.學術評價、學術期刊與學術國際化[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4]張月紅.讓中國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的辦刊思路與實踐[J].傳媒,2011,(10)
[5]鄒詩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的質疑與反思[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3-18(3)
[6]宣炳善.“哲學社會科學”概念的中國語境[J].粵海風,2007,(5)
[7]葉繼元.改革開放30年學術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和重要成果探視——基于圖書被引的分析[J].云夢學刊,2008,(4)
[8][10]趙宴群. 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在SSCI、A&HCI期刊發(fā)表論文的分析與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0,(1)
[11]朱劍.高校學報的專業(yè)化轉型與集約化、數(shù)字化發(fā)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為中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12]任遠.全球化、全球性知識體系和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J].復旦教育論壇,2009,(2)
[13]孫國東,林曦.話語爭奪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知識轉型”[EB/OL]. (2012-08-20)[2012-09-22].http://www.csstoday.net/2012/08/20/20556_2.html
[14]崔月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提升機制與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5-21
[15]肖宏,安亮. 集聚優(yōu)質資源, 打造科技期刊領先集團軍——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期刊集團化經營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與出版,2010,(11)
[16]中華醫(yī)學會.系列雜志[EB/OL].http://www.cma.org.cn/qkzz/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