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俊
酒泉市肅州區(qū)泉湖中學 甘肅酒泉 735000
作者:殷國俊,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語文教研組組長。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有這樣的體驗:一節(jié)新授課,當學生在課前熟讀了文本,解決了課堂教學中的絆腳石(如生字詞、寫作背景等問題)后,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順利,課堂效率高,讓人心中暢快。當學生對所學內容不熟悉時,這節(jié)課學生就如缺少風力的風箏,被教師硬拽著上天,其結果只能是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無趣。那么怎樣使課堂變得鮮活,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使課堂更高效呢?這就離不開學生的課前預習。
預習作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預習的范圍、預習的重點、預習的效果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積累的前提下進行的。課堂中問題思考與解決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對新內容不夠熟悉,在課堂中就會被教師牽著鼻子,被動接受知識,缺少了對知識生成思考的過程,缺少了自己的思維,久而久之,課堂就失去了活力,學生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崩斫庑轮R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學生發(fā)現舊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在新課標教學中,預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獲得新知識的活動。例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就可以借助工具書去理解;掃清閱讀障礙后,在教師引導下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就可以學會自主閱讀的方法,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同樣,學生在預習時,通過讀、寫、查找資料,除對要學習的知識能基本掌握外,在預習的過程中也會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定的認識。這種認識過程是學生閱讀后對文本的認識、認同,它的思考會比課堂中的思考時間長,還可能形成思維的火花,而這種認識既是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也是一種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長期的堅持,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究、去思考,從而形成自己對文本知識的獨到見解。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常會見到標新立異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舉止、表現,正是基于對所學知識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當學生的這種標新立異被教師認可、肯定,學生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這些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有一種讀書的欲望與興趣,在興趣的主導下會形成一種愛好。所以,預習的成效、獨立思考的習慣、獲得認可的體驗,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對沒有理解的知識格外關注,會去主動探究、主動傾聽,從而也就提高了課堂效率。
既然預習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如此重要,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呢?
及時預習是高效課堂的前提。預習是學生為學習新知識做的準備,如果預習不及時,勢必會對新知識的學習造成障礙。在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模糊的前提下講授新課,這節(jié)課只能是“滿堂灌”。這種情況在閱讀名家名篇以及時代性較強的文章時尤為突出。學生對文本內容不清楚,對寫作背景不了解,對作者的寫作意圖不清楚,就不能和文本產生共鳴,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猶如霧中看花一樣。只有預習,才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獨立思考,才會更深入地與文本、作者產生心靈的碰撞,才會有自己對文本獨到的見解。同樣,預習還要形成習慣,否則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會得到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也不會得到提高。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布置預習作業(yè),在完成作業(yè)的前提下,學生會逐步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就會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自覺、主動地去完成預習任務。
語文教學要有意識地安排由易到難地預習,循序漸進地突破字、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預習第一步先過閱讀關,要做到對文章閱讀通順,給生字詞加注拼音,勾畫文中需要識記的重點詞語;第二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能用簡短的話語做批注;第三步讓學生明確閱讀了文章有何感悟;第四步,在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做上標記,或者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四個步驟的預習過程,使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習慣,在獨立閱讀當中會有自己的思維形成。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講,課堂上會多一些思維的碰撞,會有更多關注的目光。
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的能力是有差異的。習慣好的學生能自覺運用學到的預習方法去預習,而自覺性差或知識存在缺陷的學生,不要說完成四項預習任務,就是閱讀關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根據這個現象,要改變“一刀切”“一鍋煮”的做法,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預習目標。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求:1)借助工具書,能從音、形、意三個方面識記文中生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對能力較強的學生,要能了解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以及課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內容,能提出一兩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還可以讓有特長的學生為文章制作課件。這些內容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分層確定預習目標的情況之下,可以使基礎薄弱、習慣不良的學生首先突破基礎知識關,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滿足感。同樣,又可以使一些“吃不飽”的學生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預習成為一種習慣,就要給薄弱學生逐漸增添預習內容,擴大預習的范圍,拓展發(fā)展空間。預習難度降低了,學生對預習的厭倦、恐慌的心理也會消失,預習的興趣自然提高。當教師把學生預習語文的興趣激發(fā)出來,學生就會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的互動。
要想預習切實落實到位,教師的督查指導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較弱的、自律性較差的學生,更要做到檢查、督促、鼓勵、評價相結合。這種檢查既可以落實在家庭作業(yè)上,又可以落實在課堂教學當中。在檢查中要會發(fā)現學生的預習成果,對出色的學生及時表揚,班級中多樹立榜樣。評選學習標兵,促進競爭意識的形成,使預習更深入、更有效。同樣,課堂上盡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多給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的機會。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把相對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展示,如把閱讀任務交給他們,教全班學生認讀生字詞、課文朗讀等。在展示時,多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及時表揚,多給予肯定,樹立其自信心。對中間生和優(yōu)等生,則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質疑能力,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又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問題被大家一起研究的自豪,在品嘗了預習成功喜悅的同時增強自信。
總之,教師應該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使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讓學生在預習中步入語文課堂,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1]法柏,馬茲里斯.如何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M].裴詠銘,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2]陳霞.唱好“預習”前奏曲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