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仙 校祖亮
鄖縣劉洞一貫制學校 湖北鄖縣 442525
生活中的小數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生活中的小數”第一課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時要使學生體會理解生活中小數的意義,會把不同的數進行相等的單位換算;經過名數換算轉化過程,體驗遷移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思路的多樣化;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師(多媒體投影出示教材四幅情景圖):同學們,你們能從這些圖片中,找出圖中小數嗎?(學生紛紛回答,十分活躍)
【評】教師運用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創(chuàng)設觀察的最佳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多媒體出示):
1)你剛才找的小數跟下面一樣嗎?
糖果重:0.5kg 身高:1.35米 成績:9.25分 體溫:38.5℃
2)說說上面這些小數的含義,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獨立觀察思考)
生1:這些小數跟剛才從圖片中找出的小數一樣。
生2:0.5 kg表示糖果的重量。
……
師:理解了這些小數的含義,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齊答):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數。
師(翹起大拇指):你們很棒,說得非常好。誰還能再說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數呢?
(學生又一次紛紛舉手,搶答)
師(又一次翹起大拇指):太棒了,你們理解了生活中小數的意義,那么你們會把不同的數進行相等的單位換算嗎?
【評】教師通過鼓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師(課件出示):
1)請你按高矮順序,給下面小朋友排隊:
小朋友1 小朋友2 小朋友3 小朋友4
80厘米 1米45厘米 0.95米 1.32米
①說說這些小朋友的身高各是多少?
②這些小朋友身高的名數不同,要排隊應該先怎么做?學生先小組交流,接著討論、探究,然后班級匯報:可以先把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成以米為單位的數再排隊。
師接著出示:
1)自學下面的過程:80厘米=( )米。
可以這樣想: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也可以這樣想: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你是怎樣想的?你喜歡哪種方法?
想想: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請你把上題解答完整。
(學生按要求獨立思考,并完成題目的解答。教師又采用“個人展示”的形式完成本環(huán)節(jié)教學)
師接著又出示:
2)做一做。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7450米=( )千米 20千克=( )噸
要求: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相互交流轉化的方法。
(學生先獨立完成,并在小組相互交流轉化的方法,最后匯報答案,教師板書)
【評】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經歷了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小組展示、班級匯報以及學生先獨立操作、再小組交流、最后個人班級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形式,經過名數換算轉化過程,體驗了遷移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思路的多樣化,整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論其功績:信息技術,功不可沒。
(師出示)自我測評:
1)課本第70面練習十一第1~3題。
2)13厘米=( )分米 86克=( )千克
109分米=( )米 5350米=( )千米
1980千克=( )噸 750克=( )千克
3)( )分米=1.5米( )千克=4.08噸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17厘米7毫米=( )厘米
4)把下面的數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起來。
0.4 千米 1200米 1670米 1.48千米
5)用小數表示下面各題里的數據。
①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最大速度約每秒運行8100米,最小速度約每秒運行6300米。(用千米作單位)
②一艘輪船重65600千克。(用噸作單位)
6)按要求改寫數據。
①一只虎身長26分米。(用米作單位)
②長白山天池海拔2189米。(用千米作單位)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然后匯報答案,集體訂正)
【評】在多維練習中,鞏固、內化知識,同時使學生又進一步理解了生活中小數的含義,也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生1:我理解了生活中小數的意義。
生2:我學會了名數換算的方法。
生3:名數換算中,小單位名數改寫為大單位名數要除以進率。
……
師:同學們的收獲可真不少,課后請大家再想一想:教材第68面例題,給下面小朋友按高矮順序排排隊,本節(jié)我們是先把這些數都改成米,再排隊,那么能不能先把這些數都改成厘米,再排隊呢?好好思考一下,爭取再創(chuàng)佳績!
【總評】
1)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具有形、聲、色、光的特點,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學生樂于接受。本節(jié)數學課,張老師在課的開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氣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去,使學生進入最佳心理準備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部動力,于是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改變了數學課堂內容單一、枯燥,學生沒有興趣的教學場面。
2)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實踐表明: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搞好課堂教學。成功的課堂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讓學生喜歡,有興趣,樂于接受。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彌補了單調乏味的數學教學缺陷,能讓學生有興趣,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學習中。如本節(jié)課的片斷二,張老師通過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做到了這一點。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起點。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產生激情,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很重要,要迅速明白地展現給學生,以免削弱學生學習的激情;要能夠重現和保留,有利于學生建立思維的著眼點,展開思維。本節(jié)課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和渲染與教材所表達的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和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做就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學生紛紛舉手,爭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達到深刻領悟教材內涵的目的。
3)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放師生,增強教學效果。數學課最大的特點是抽象、訓練多,這樣使數學課形成單調、枯燥、容量大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全身心地投入知識的輸出中而無瑕顧及學生知識的接收,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辛苦,而現在信息技術的運用,就解放了師生。如本節(jié)課片斷三的教學,張老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課堂需要逐步展現教學內容,就改變了教學場面,教師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來關注學生知識的接收狀況,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采用適當的教學技能、技巧。充分地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注重研究和指導學生的學法,隨時變換題目,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自覺調整自己感官,保持旺盛的精力,學生學得輕松。同時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情況,進行啟法點撥,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密度,提升學生能力。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提升學生能力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就可以當堂檢測。如本節(jié)課的片斷四,張老師就設計了自測題目,這樣不僅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在相同的時間內,能使學生學得更多些、快些、好些,在多維訓練中鞏固、內化知識,加大課堂密度,提升學生能力。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張老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tǒng)數學課堂的單調、枯燥、容量大,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的教學場面。整堂課的教學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教學活動進行得豐富多彩,學生親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并且學得輕松活潑,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加快了教學的節(jié)奏感,加大了教學密度,使教學的完美性、系統(tǒng)性得到充分的體現,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