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南朝詩文對漢譯佛經之容攝

      2013-02-01 20:38:26李秀花
      關鍵詞:五言觀世音功德

      李秀花

      (山東財經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漢譯佛經①對南朝詩文②產生了很大影響,體現了佛經影響本土詩文的若干規(guī)律。目前學術界對此缺乏系統、深入的探討,本文擬補此空白。

      一、容攝的內容

      南朝詩文容攝的佛經內容主要有功德、因果報應、諸法均空、稱觀世音名以得救、佛和菩薩的言行等,容攝的佛經形式有五言頌、五言贊的五言形式等。

      功德思想見于不少佛經,如《佛說四愿經》、《佛說作佛形像經》、《優(yōu)婆塞戒經》、《佛說諸德福田經》、《佛說未曾有經》等。這些佛經宣揚奉持經戒、布施,無尊無卑,皆能如愿,向他人傳法、布施、造像、修造寺塔等功德,可獲無量福報。如,向他人傳法,傳法者將來無數世中可得無量福報:安樂、身得大力、多饒財寶、壽命長等。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思想,見于很多佛經,如《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無量壽經》、《長阿含經》、《彌勒上生經》、《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涅槃經》等。這些佛經宣揚善惡業(yè)因必有同類果報,此處“善”指功德、不殺、不淫、口無過等,“惡”則反之。如《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云,不殺得五福:壽命增長、身體安隱、不為兵刃虎狼毒蟲所傷害等[1]516;《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佛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從持戒中來;……布施得福,諸天接待,萬惡皆卻?!保?]563諸法均空是佛法“真諦”之基本思想,見于不少佛經,如《大品般若經》、《佛般泥洹經》、《華嚴經》、《生經》、《中本起經》、《無量壽經》、《佛說泥犁經》等。這些佛經宣揚人生、世間等諸法均空。稱觀世音名以得救的思想見于《法華經》、《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等。這幾部佛經宣揚人處在生死攸關之危難關頭,如水溺、火燒、刀杖在身、枷鎖系身、盜賊劫持、惡病、惡獸侵逼等,稱觀世音名能立時得救。佛和菩薩的言行亦見于不少佛經,如《普曜經》、《彌勒下生經》、《無量壽經》、《太子瑞應本起經》等。這些佛經宣揚佛和菩薩能解救眾生,佛尤其是釋迦牟尼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大覺圓滿等。

      具有頌、贊五言形式之佛經很多,有《雜阿含經》、《中本起經》、《大寶積經》、《普曜經》、《大哀經》等。

      二、容攝的原因

      (一)南朝詩文容攝佛經內容的直接決定性因素

      南朝詩文表達上述佛經內容的直接決定性因素,為當時多災多難的社會現實。南朝時期,現實太多災難,民族戰(zhàn)爭繁多,如,劉宋與北魏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2]420,蕭梁與北魏、西魏、東魏的戰(zhàn)爭不時爆發(fā)[3]482等;被統治階級反對統治階級的斗爭頗多,如,劉宋后期各地人民的起義,蕭齊永明三年(公元485 年)唐宇之發(fā)動的農民大起義[2]420,422等;國內叛亂時有發(fā)生,如,蕭梁末侯景大叛亂[2]424等;統治階級內部皇族骨肉相殘,君臣互疑互斗,如蕭齊明帝在位五年,把高帝蕭道成和武帝蕭賾的子孫幾乎全部殺光[2]422,宋文帝殺死傅亮、謝晦、徐羨之三位顧命大臣[4],等。除人禍外,此期天災水、旱、饑、疫不時光顧,如梁天監(jiān)十五年(公元516年),淮水泛濫,沿淮水城鎮(zhèn)村落的居民十余萬人都被水漂入海。[3]482多災多難的現實中,人們是多么渴望能躲開災難、得到幫助、得到幸福啊!以上佛經內容恰逢其時地給他們指出了躲開災難、得到幫助、幸福的途徑:做功德可獲得多饒財寶、安樂等無數福報,不殺等善業(yè)可得到身體安隱、過上豪華富貴生活等善報;佛和菩薩可以救助災難中的人;稱觀世音名便能得救,漢地人遂接受了以上佛經內容;還有,現實太多的災難消磨著世人生存之信心與勇氣,易于使之沮喪、迷惘,因而逃脫現實,世間、人生等諸法均空思想恰恰滿足了這些人的內心需求而被他們接受。確如美國著名擴散學研究者埃弗雷特·M·羅杰斯(Everett M.Rogers)于其《創(chuàng)新的擴散》所言,創(chuàng)新具有解決個體問題的功效,這一優(yōu)點會促使人們努力學習從而接受創(chuàng)新。此處“創(chuàng)新”是指,被采用的個人或團體視為新穎的一個主意,一項實踐,或者一種產品。[5]13,11,《第四版前言》2以上佛經內容對漢地人來說,顯然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些佛經內容滿足了漢地人迫切的內心需求,言為心聲,因而被他們自覺不自覺地表達于詩文中。

      以上佛經內容滿足了漢地人迫切的內心需求,是南朝表達這些內容之文章數量非常大的決定性原因。《創(chuàng)新的擴散》指出,對于大多數創(chuàng)新來說,都是相容性越高,采納率(即接受率)亦越高。[5]210“相容性”是指,創(chuàng)新與潛在采納者的需求等相一致的程度。上述佛經內容滿足了漢地人切身的需求,即相容性很高,大量漢地人遂采納了它們,很多人將之表現于詩文中,從而南朝表達這些佛經內容之文章數量非常大,現存道經以外共1280多篇。③

      (二)南朝詩文容攝佛經形式的原因

      佛經某些獨有的形式表現力很強,如其贊、頌五言形式很獨特,漢地本土贊、頌之主要形式皆是四言,沒受佛經影響之漢地本土贊、頌絕沒有五言形式;與四言相較,五言雖只多一字,而音節(jié)愈靈活,表意可愈豐富——表達力可愈強,南朝本土之贊、頌便采用了佛經贊、頌的五言形式④,五言頌如宋明帝的《圣祖頌》、《皇業(yè)頌》,王融的《凈住子頌》等;五言贊如謝靈運的《維摩經十譬贊》、江淹的《王太子贊》等。

      南朝現存道經以外之五言贊共10多首,五言頌共10多首;《中華道藏》與《道藏提要》里,標明撰于南北朝的道經里一些采納了佛經的形式,如它們的五言頌與五言贊都采納了佛經頌、贊的五言形式等,但這部分道經到底哪些撰于南朝,目前的學術界沒法確定,本文對南朝采納佛經形式之詩文數量問題只能不論。

      三、容攝的體裁

      南朝容攝佛經的文章體裁多種多樣,有史傳、小說、愿文、碑、詩、贊、頌等。在對佛經某一內容之容攝中,各體裁常常表現出很大差異,突出表現于表達該內容之作品數量方面,某一體裁表達該內容之作品大大多于其他體裁表達該內容之作品,即此體裁強烈偏好該佛經內容。

      漢地體裁強烈偏好某一佛經內容,決定性因素為體裁和佛經內容之關系:體裁和佛經內容間或有重要契合,或具備先天固有關系等。體裁和佛經內容有重要契合,如小說和稱觀世音名以得救的思想等。小說體裁構成要素之一是事件,而稱觀世音名以得救籠統來說也是一事件,兩者于關鍵點上有重要契合。這一契合使表達該內容時選用此體裁最為直接,必然性最大;在該內容盛行、此體裁之作品出現得多時,必然此體裁表達該內容之作品就多,多于表達該內容的、與該內容沒有重要契合之其他體裁作品,此體裁對該內容表現出了強烈偏好。

      體裁和佛經內容具備先天固有關系,即指某一體裁必定表達某一佛經內容,如,作為史傳分支之僧尼傳和佛經功德等。僧尼傳內容方面的首要特征為:記敘僧尼之重要活動,僧尼之重要活動即為做佛經功德,譬如造塔寺、造像、讀誦佛經、講經、譯經等,而且,讀誦佛經、講經等還是僧尼經常乃至日常的活動,因而僧尼傳和佛經功德間的關系是先天固有的。此種關系使此體裁的作品一出現就必然表達該內容;在此體裁的作品出現得多時,此體裁對該內容便會顯出強烈偏好。蕭齊一朝,佛教愈加興盛,飽嘗災難的世人熱切渴望擺脫災難,佛經稱觀世音名以得救思想盛行;小說出現得很多,以事件表達該思想之小說現存96篇⑤,占現存表達該思想的全部(98)文章之絕大部分,小說對該思想顯出了強烈偏好,符合上述結論。蕭梁一朝,僧尼傳創(chuàng)作旺盛,《高僧傳》、《出三藏記集》、《名僧傳抄》、《比丘尼傳》4部書里,僧尼傳共390篇,記敘佛經功德之僧尼傳很多,僅僅此4部著作里,此類僧尼傳就有340多篇,比此期記敘該內容之其他體裁文章多得多,此期記敘該內容之其他體裁文章遠少于此,如,記敘該內容的書、論、敕、啟、序、詩,現存依次只約為15篇、17篇、18篇、24篇、26篇、28篇等,僧尼傳強烈偏好佛經功德,符合上述結論。

      四、容攝的藝術性

      (一)容攝的藝術性的表現

      漢地詩文容攝佛經內容藝術性之表現,跟佛經內容的性質等因素緊密相關。佛經內容為思想性的,漢地詩文表達它之藝術性表現是:以記敘具體、細致生動、有一定乃至復雜情節(jié)之事件表達;佛經內容思想性不足,漢地詩文表達它之藝術性表現是:美麗文辭或生動、細致的記敘等。某些佛經內容較為復雜,如佛和菩薩言行,有的富有思想性,有的缺乏思想性。不少詩文述說佛和菩薩言行,雖部分具有思想性,而這類詩文對之敘述主要是介紹佛、菩薩——人物,而不是介紹有關思想;漢地詩文表達它的藝術性表現為美麗文辭。

      事件記敘具體、細致以至生動,有一定乃至復雜情節(jié),用此種事件表達稱觀世音名以得救、果報等佛經思想,此表達遂具體、形象甚至生動,顯現了較高藝術性。南朝表達稱觀世音名以得救思想顯現了較高藝術性之作品,有王琰的《冥祥記》里大部分表達該思想之小說、傅亮抄寫謝敷的《光世音應驗記》之7篇小說、張演的《續(xù)光世音應驗記》之10篇小說、陸杲的《系觀世音應驗記》凡69篇小說里的67篇等。表達佛經果報思想顯現了較高藝術性之作品,如《搜神后記》卷九之《羊炙》,劉敬叔的《異苑》卷三之《射蛟暴死》、卷七之《長人入夢》,劉義慶的《宣驗記》之“沛國周氏”條等,具體看“沛國周氏”條:

      沛國周氏有三子,并喑不能言。一日,有人來乞飲,聞其兒聲,問之;具以實對??驮?“君有罪過。可還內思之。”周異其言,知非常人。良久乃云:“都不憶有罪過?!笨驮?“試更思幼時事?!比雰?,食頃,出曰:“記小兒時,當床有燕窠,中有三子,母還哺之,輒出取食。屋下舉手得及;指內窠中,燕子亦出口承受。乃取三蒺藜,各與之吞,既皆死。母還,不見子,悲鳴而去。恒自悔責?!笨妥?yōu)榈廊酥菰?“君即自知悔,罪今除矣!”便聞其兒言語周正,即不見道人。[6]

      此小說的情節(jié)比較復雜。通過害死三乳燕致使三子喪失說話能力這一故事,具體、形象地表達了殺生必得惡報思想,表現了較高的藝術性。

      漢地詩文表達有潛在藝術性之佛經內容,易于顯出藝術性。佛經內容之潛在的藝術性指它內在的、條件具備必然能展示出的藝術性,如佛和菩薩言行等。佛和菩薩為佛經里重要人物。佛尤其是釋迦牟尼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大覺圓滿、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解救眾生;菩薩的修行位次只次于佛,亦解救眾生。漢地人非常崇敬他們的言行,予以很高贊譽。這種崇敬、贊譽的情感潛在著對文辭美麗的需求——文辭美麗可加強頌揚效果⑥,漢地人崇敬、贊譽佛和菩薩言行的情感一旦表達在詩文里,為加強頌揚效果,必定用美麗文辭表達,從而顯現較高藝術性。南朝這類詩文如范泰的《佛贊》,江淹的《無為論》,王融的《法樂辭》,王巾的《頭陀寺碑文》,梁武帝的《寶亮法師涅槃義疏序》,蕭繹的《荊州長沙寺阿育王像碑》,蕭綱的《菩提樹頌并序》,王僧孺的《中寺碑》,陳文帝的《妙法蓮華經懺文》、《虛空藏菩薩懺文》等,具體看《菩提樹頌序》:

      是以能仁大師,隨緣布道。愍焰宅之既焚,傷欲流之永騖;托白凈之宮,照黃金之色。居茲三惑,示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驚浮云之易滅。于是佛日啟,法雷震,設漸教,降權跡,三寶現世,一道知歸,大接群蒼,救茲未度。法雨法水之潤,等世界于無邊;智燈智炬之光,同虛空于莫限。物因難量,化緣將息;林開白樹,日映青枝。[7]3024

      此段文字頌揚佛,對偶工整,文辭形象、美麗,顯出較高的藝術性。

      講經功德的思想性不足,漢地詩文表達它的藝術性體現為美麗文辭。南朝這類詩文如蕭綱的《大法頌序》、《玄圃園講頌序》、《菩提樹頌序》,王筠的《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序》,陸云公的《御講般若經序》等,具體看《玄圃園講頌序》敘講經:

      乃于玄圃園,棲聚德心之英,并命陳徐之士,摳談永日,講道終朝,賓從無聲,芳香動氣,七辯懸流,雙因俱啟,情游彼岸,理愜祗園,靈塔將涌,天花乍落。[7]3020

      此段多用典故、對偶,文辭顯得美麗,表達講經功德顯現了較高的藝術性。不同于講經一類佛經功德,舍身燒身的佛經功德有潛在的藝術性。這類功德本身即聳人聽聞,為了傳達出它驚動視聽之力量,記敘這類內容必定不吝筆墨,具體、細致逼真,能顯現較高的藝術性。南朝這類文章如《高僧傳》卷十二之《釋僧富傳》、《釋法進傳》、《釋慧益?zhèn)鳌?,《比丘尼傳》卷二之《慧耀尼傳》等,具體看《釋法進傳》敘舍身:

      是歲饑荒,死者無限。周既事進,進屢從求乞以賑貧餓,國蓄稍竭。進不復求,乃凈洗浴,取刀鹽,至深窮窟餓人所聚之處,次第授以三歸,便掛衣缽著樹,投身餓者前云:“施汝共食?!北婋m饑困,猶義不忍受。進即自割肉,和鹽以啖之。兩股肉盡,心悶不能自割,因語餓人云:“汝取我皮肉,猶足數日。若王使來必當將去,但取藏之?!别I者悲悼,無能取者。須臾,弟子來至,王人復看,舉國奔赴號叫相屬,因輿之還宮。周敕以三百斛麥以施餓者,別發(fā)倉廩以賑貧民。至明晨乃絕。[8]

      此段敘事詳細,情節(jié)豐富,表達舍身功德顯現了較高的藝術性。

      (二)容攝藝術性的表現條件

      漢地詩文容攝一種佛經內容是否顯現其藝術性,由作者有無增強該內容表現效果之意識決定。作者有此種意識,必然會選擇增強該內容表現效果之方式。以具體、細致生動、具備一定乃至復雜情節(jié)之事件表達佛經念觀世音名以得救、果報等思想,有具體人、事,貌似真實發(fā)生,對盲目信仰者而言,較直接、生硬述說此思想更可信,說服力更強,比用粗疏的事件表達此思想吸引力更強,宣傳效果更好;頌揚佛和菩薩的言行,美麗文辭比素樸文詞效果更好;表達講經一類功德,美麗文辭比素樸文詞更形象、生動,更有美感;表達舍身燒身一類佛經功德,具體、細致乃至生動的表達比粗略的表達更能將驚動視聽的效果傳達出來。南朝時期,佛教發(fā)達,飽嘗災難的人們渴望擺脫災難,未來過得美好幸福,稱觀世音名以得救、果報、佛和菩薩的言行、講經、舍身燒身等佛經內容恰恰滿足了這些人的內心渴求,因而他們看重以上佛經內容,于是有增強它們表現效果之意識;為了增強表現效果,所以表達稱觀世音名以得救的思想、果報的思想都運用具體、細致、生動,具備一定乃至復雜情節(jié)之事件;稱頌佛和菩薩的言行用了美麗文辭;表達講經一類不具備潛在藝術性之佛經功德用了美麗文辭;舍身燒身一類具備潛在藝術性之佛經功德用了具體、細致生動的記敘。這些都顯現了一定的藝術性。

      (三)南朝容攝佛經顯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總數

      一個時代表達佛經內容顯現較高藝術性之詩文總數,由表達每一種佛經內容顯現較高藝術性之各類詩文的多少決定;表達一種佛經內容顯現較高藝術性之詩文的多少,取決于人們增強此佛經內容表現效果的意識之強弱等因素。該意識強,表達此佛經內容顯現較高藝術性之詩文便多;相反,則該類詩文便少。南朝時期,本土發(fā)達之實用—經驗理性有力影響著世人重視佛經內容的程度。蕭齊一朝,佛教愈加興盛,飽嘗災難的人們熱切渴望擺脫災難,佛經稱觀世音名以得救的思想恰恰滿足了這些人內心的渴求,并且,在本土實用—經驗理性之影響下,因稱觀世音名以得救在實際中被誤認為確有其事⑦、稱觀世音名的威力巨大,因而這一時期很重視此思想,增強它宣傳效果之意識就很強烈,表達此思想顯現較高藝術性之文章便很多,現存90余篇;蕭梁一朝,人們對此思想的熱情降低,漸漸地普遍認為它不符合事實而不再加以相信、看重了,只是,因為接受它時間上有先有后、接受者的知識水平有高有低等,總有人看不到它不符合事實而仍加以重視,整體而言,這時期雖重視它但程度不高,因而加強它宣傳表現效果之意識并不強,表達它而體現了較高藝術性之文章便不多,現存10多篇。不同于此,佛和菩薩是否解救眾生,在實際中驗證為虛假并不難,佛經果報思想在不少情況下與事實明顯不符;只是同樣因為接受它時間上有先有后、接受者的知識水平有高有低等,總有人看不到它不符合事實而仍加以重視,整體而言,南朝重視此兩種佛經內容但程度不高,因而加強它宣傳表現效果之意識都不強,表達佛和菩薩言行顯現較高藝術性之文章、容攝果報思想顯現較高藝術性之文章都不多,現存都為20多篇。另外,漢地人的實用—經驗理性很發(fā)達,他們不再相信在實際中驗證為不然之佛義;但是,佛經宣稱,做功德可獲得無數福報、達成美好愿望,實現愿望、福報可在來生,但來生無法驗證,在現實太多太沉災難之催逼下,在現實沒有出路之境遇下,實用—經驗理性很發(fā)達之漢地人相信并很看重此思想。只是不難看出,講經本身只是一個簡單事件,沒有比較復雜之情節(jié)等,換言之,沒有潛在的藝術性,將它表達得藝術性較高之詩文不多,南朝這類詩文少,現存只10多篇;舍身燒身有潛在的藝術性,易于將之表達得藝術性較高,而燒身舍身——破壞生命之極端形式和漢地本土貴生之生命觀——“天地之大德曰生”相悖,于漢地人眼中,不必大力弘揚,因此,將舍身燒身表達得藝術性較高之文章亦少,南朝現存約7篇,都是僧尼傳。南朝時期,表達佛經內容顯現較高藝術性之文章現存共200多篇。

      注釋:

      ①以下除個別地方外,均省稱佛經。

      ②本文的“文”泛指受佛經影響的所有文章,包括詩、贊、頌、小說、史傳、論、愿文、懺文、子書及道經等。

      ③《中華道藏》與《道藏提要》里,標明撰于南北朝之道經中一些采納佛經內容,如果報思想、諸法均空思想等,除少數外,這部分道經里,南朝各朝代到底撰了哪些,目前的學術界沒法斷定,本文在統計時,皆不計道經。

      ④漢地本土頌、贊采納佛經頌、贊五言形式具足內部、外部條件,詳細論證見待刊拙文《步入成熟的十六國東晉本土詩文對漢譯佛經之容攝》。

      ⑤集中于《系觀世音應驗記》、《冥祥記》,此外,尚有《宋書》卷七十六《王玄謨傳》1篇。

      ⑥文辭美麗可以增強頌揚效果,因而《文心雕龍》中,有頌揚功能的體裁都強調文辭之美麗,如,其《頌贊》論頌、贊:“鏤影摛聲,文理有爛”,《誄碑》論誄、碑“銘德纂行,文采允集”等。

      ⑦現實中有巧合之事,在危難關頭,人們稱觀世音名,碰巧其他原因使他們得救,在頭腦里已存的稱觀世音名以得救思想的影響下,他們便錯誤地認為是稱觀世音名救了自己。

      [1]高楠順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M].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3.

      [2]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范文瀾.中國通史: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434,443,525.

      [5]埃弗雷特·M·羅杰斯.創(chuàng)新的擴散[M].辛欣,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6]魯迅.古小說鉤沉[M].濟南:齊魯書社,1997:270.

      [7]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釋慧皎.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447.

      猜你喜歡
      五言觀世音功德
      有志無書五言聯
      互動平臺
      西夏文《佛頂心觀世音菩薩經》考略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4:08
      西夏文《高王觀世音經》底本源出考
      西夏研究(2019年3期)2019-09-03 06:50:34
      陶刻作品《十八羅漢拜觀世音》的造型意蘊
      論賈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詩語敘事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8
      “立塔寫經”與“內外之際”:唐代婦女的佛教功德活動
      功德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8
      母親是駐世活佛!
      最偉大的慈悲
      椰城(2011年5期)2011-08-15 00:46:19
      金门县| 台江县| 信阳市| 新乐市| 尼玛县| 会同县| 泾川县| 松阳县| 龙岩市| 武冈市| 日喀则市| 永春县| 武邑县| 同江市| 江陵县| 新营市| 三台县| 沙雅县| 兴安县| 高唐县| 长宁县| 富宁县| 宁明县| 清涧县| 麻城市| 芒康县| 和平区| 太仆寺旗| 任丘市| 文昌市| 达孜县| 珲春市| 无为县| 班戈县| 保靖县| 屏南县| 万州区| 西峡县| 绵竹市| 佛冈县|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