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世森
81年前,在陜甘大地爆發(fā)了一次著名的兵暴運動。駐守在隴南山區(qū)甘肅兩當縣城的國民黨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三旅第二團第一營的3個連200多名官兵,在習仲勛、劉林圃等組織指揮下舉行了武裝起義。翌日,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故稱“兩當兵變”。
這是繼清澗、渭華、旬邑起義之后,我黨在西北地區(qū)領導發(fā)動的具有重要影響的一場武裝起義。這次兵變極大地震懾了敵人,喚醒了甘肅人民的革命意識,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甘肅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燃起了隴原大地的革命風暴,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一頁。而時任中共營地下黨委書記的習仲勛,在起義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領導骨干作用,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兩當起義舊址
黨的八七會議后,中共陜西省委為貫徹會議精神,把開展武裝斗爭作為主要任務,先后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同時,在陜北特委擴大會議上做出“以兵運為主,創(chuàng)建紅軍”的決定。1930年2月,年僅16歲的習仲勛懷抱“最大的犧牲決心”,受中共陜西省委派遣,義無反顧地到長武縣國民黨陜西警備騎兵第三旅第二團第二營(后被楊虎城收編,番號改為十七路軍警備第三旅第二團第一營)從事兵運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陜甘地區(qū)兩年多兵運斗爭的生涯。
這一時期,西北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反動勢力十分猖獗。習仲勛深入士兵當中,因時制宜,不斷調整兵運斗爭的思路,將黨的工作重心和基礎放在了基層,開始開展扎扎實實的組織和動員工作。
廣泛開展教育,啟發(fā)士兵的階級覺悟。習仲勛和李特生、李秉榮等下連隊任職,以便掌握實際權力。他先任見習官,后任特務長,并以第二連為中心在全營開展起兵運工作。他們以公開身份作掩護,通過召開秘密會議、散發(fā)秘密傳單、書寫張貼標語等方式,批判封建地主、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對農(nóng)民的剝削和壓迫,揭露蔣介石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壓榨掠奪人民的丑惡嘴臉和罪惡行徑;從關心士兵生活入手,利用同鄉(xiāng)故舊關系,聯(lián)絡感情,或采取鄉(xiāng)間結拜兄弟的方式,建立更緊密的私人關系,以發(fā)動士兵進行日常斗爭;鼓動士兵向長官提出按時發(fā)餉、發(fā)鞋襪的要求,爭取實行經(jīng)濟民主;明確反對打罵、欺壓士兵,爭取實行政治民主;向士兵宣傳中央紅軍三次反“圍剿”戰(zhàn)爭勝利的捷報,引導士兵扭轉思想,慢慢走上革命道路。
大力發(fā)展黨員,奠定黨的組織工作基礎。在提高士兵覺悟的基礎上,他們積極物色對象,發(fā)展秘密黨員,在進步士兵中培養(yǎng)骨干,建立黨組織,為革命積蓄力量。1930年4月,經(jīng)中共陜西省委批準,該營成立了中共營黨委,李秉榮、李特生、習仲勛先后任黨委書記,同時在第一、第二、第三連各成立一個黨支部。到1931年冬,共產(chǎn)黨員人數(shù)已達50余人。各連都有了黨的骨干分子,排長、班長大部分都是共產(chǎn)黨員,不是黨員的,也都是革命的同情者。通過艱苦細致的教育工作,該營絕大多數(shù)官兵的思想覺悟得到了提高,為兵暴做了必要的思想和組織準備。
嚴肅整頓軍紀,切實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支軍隊原來為西北民軍,被楊虎城收編后仍然組織混亂,軍紀渙散。習仲勛等在嚴肅軍紀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比如,禁止士兵搶拿老百姓東西,一旦發(fā)現(xiàn)就及時進行嚴肅處理。有一次,幾個士兵在鳳縣城東來家坪搜刮民財,農(nóng)民阻攔后反遭痛打,農(nóng)民氣憤地跑進縣城伸冤求救。習仲勛知道此事后,立即向營長王德修建議整頓軍紀,并將幾名肇事的士兵關了禁閉。這件事教育了全營士兵,使該營的軍紀大有好轉。與此同時,他們也堅決同其他軍閥勢力和國民黨軍隊胡作非為、坑害老百姓的行為作斗爭。當時,陜軍顧鼎新部途經(jīng)鳳縣,一路上為非作歹,無所不為。整個鳳縣縣城風聲鶴唳,百姓惶恐不安。習仲勛等聞訊后,連夜張貼了“打倒奸淫擄掠的顧司令”“希望顧司令嚴整軍紀”等許多標語。待顧部到達鳳縣看到這些標語后,十分震驚。為了不失面子,顧鼎新下令叫手下士兵嚴守軍紀,禁止在縣城胡作非為,從而使鳳縣百姓免受了一場災禍。
經(jīng)過艱苦細致的準備工作,起義的條件日臻成熟。這時,一件小事成為引發(fā)起義的直接導火索。1932年春節(jié)剛過,時任第二團團長曹潤華突然做出將第一、第二營換防的決定,第二營遠在甘肅省徽縣、成縣一帶。當時,第一營的官兵大部都是陜西省禮泉縣、乾縣人,不愿意到離家更遠的山里去,一股抵制換防的情緒迅速在全營蔓延開來。
習仲勛召集營黨委成員開會認真研究了形勢,認為乘換防之機舉行兵暴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于是,派中共地下黨員劉書林(公開身份是營部文書)以買東西為名,速去西安向中共陜西省委請示匯報。中共陜西省委同意營黨委的意見,派省軍委書記劉林圃(一說為省委軍委秘書)為特派員,前往鳳縣傳達省委的指示。在劉林圃到達的當晚,就召開了營黨委會。劉林圃在會上宣布了省委關于立即舉行兵暴的決定。會議還決定,由劉林圃協(xié)助營黨委領導起義,兵暴時間就定在部隊換防之際,地點定在兩當縣城。起義后將部隊拉到陜西麟游地區(qū),與劉志丹領導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會合。
幾天后,團部突然下達了“一營立刻開往徽縣換防”的命令。4月1日拂曉,第一營營部和第一連、機槍連奉命從鳳縣城出發(fā),到雙石鋪和第二連會合,一起向兩當縣前進。黃昏時分,第一營抵達兩當縣城,各連在既定的地點安營扎寨。
1932年3月,習仲勛從事兵運工作時的照片
晚上9時左右,在北街一個騾馬店內,習仲勛組織召開了營委擴大會議,全體黨員干部參加。會上,他簡要地說明會議目的,并向大家介紹省委特派員劉林圃,劉林圃當即傳達了省委關于立即舉行兵暴的指示。為避免夜長夢多,會議決定當晚舉行起義,由劉林圃擔任軍事指揮,營黨委書記習仲勛參與組織領導全營行動,并制定了具體的行動部署。一場兵暴猶如運行已久的地火一般即將噴發(fā)。
關鍵時刻終于來臨。2日零時許,驟然響起的槍聲,劃破了小城寂靜。緊接著,縣城四處接連響起了激烈的槍聲和吶喊聲,習仲勛等發(fā)動和領導的兩當起義正式開始了。
各連起義官兵分別向預定目標發(fā)動進攻。先后擊斃了第一、第二、第三連和機槍連的連長,并收繳了一些槍支。營長王德修聽到槍聲后,預感情況不妙,立即帶警衛(wèi)班越墻逃跑,躲進了西山,抓捕營長王德修的計劃未能實現(xiàn)。因機槍連已有防備,并在房門口和房頂上架起機槍,負隅頑抗,起義士兵連續(xù)進攻未果,未能解除武裝。此時,敵援軍逼近,為減少戰(zhàn)士傷亡,劉林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撤出戰(zhàn)斗,下令200多名起義士兵迅速撤出兩當縣城,在北城門外窯溝渠旁集合,連夜沿兩當河向東北方向前進。
隊伍在習仲勛、劉林圃率領下,一路向北行軍,遭遇了多次激烈戰(zhàn)斗,于翌日上午9時左右到達兩當縣境的太陽寺。在這里,習仲勛召開營黨委會,研究部隊整頓事宜,隨后召開了全體官兵大會。會上,劉林圃代表省委給起義戰(zhàn)士講話,宣布將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選舉許天潔為支隊長兼第三連連長,習仲勛任支隊政治委員。這樣,一支新生的革命武裝誕生了。
當日下午,部隊從太陽寺出發(fā)繼續(xù)北上,在陜西寶雞縣西部涉過渭河,進入甘肅靈臺縣境。但是,在過了千陽、隴縣之間的高崖鎮(zhèn),再向東北方向前進時,國民黨一個連的兵力突然出現(xiàn)在蔡家河東梁卡住山道,截斷了第五支隊北去的通路。敵我雙方幾度交戰(zhàn),均未能結束戰(zhàn)斗,最后進入相持狀態(tài)。習仲勛當晚在溝底蔡家河堡子召集隊委開會。經(jīng)研究決定,派劉林圃、呂劍人去乾縣,與國民黨軍楊文伯取得聯(lián)系,利用舊友關系,把部隊拉到乾縣休整;派習仲勛、左文輝迅速向長武亭口進發(fā)尋找新的突破口;許天潔、李特生則率領第五支隊隨即撤離戰(zhàn)場,連夜向岳御寺前進。
1930年初,黨組織派習仲勛到國民黨西北軍秘密從事兵運工作。圖為兩當兵變前的習仲勛(左一)
途中,起義部隊與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又作戰(zhàn)多次,長途跋涉,克服了種種困難,一直頑強前進。當部隊到達永壽縣的岳御寺時,官兵已疲憊不堪,各連自行休息。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時他們的宿營地正是當?shù)卮笸练送踅Y子部的老巢。雙方之間隨即展開激戰(zhàn)。但是,由于雙方力量十分懸殊,敵憑借兵力武器優(yōu)勢步步逼近,加上起義部隊晝夜長途行軍,疲勞過度,激戰(zhàn)數(shù)小時后,我人員傷亡慘重,彈藥消耗殆盡,幾近失去戰(zhàn)斗能力。最后隊伍被打散,兩當起義失敗。
兵變失敗后,習仲勛心情非常沉重。他歷經(jīng)數(shù)載,嘔心瀝血,付出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最終卻沒有將這支隊伍帶到蘇區(qū)。為此他抱憾不已。習仲勛晝伏夜行,秘密返回了位于陜西渭南的家鄉(xiāng)富平縣。其時,反動當局正在到處懸賞捉拿兵變的主要負責人。習仲勛一邊躲避敵人的通緝,一邊尋找黨組織。同時,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起義失敗。
殘酷的斗爭,嚴峻的現(xiàn)實,對于這位還不足19歲的年輕隊委書記來說,精神負荷是十分沉重的。既為起義失敗而痛苦,也為接下來何去何從而彷徨。加上十多天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他的體力極度消耗,身心俱疲。
后來,他歷盡艱辛找到了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劉志丹的一番話,一掃習仲勛因兩當兵暴失敗的郁悶情緒,心情一下子輕松了許多。劉志丹對習仲勛說:“干革命還能有不失敗的時候,失敗了再干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失敗的次數(shù)要比你多得多?!薄皫啄陙恚兏实貐^(qū)先后舉行過大大小小70多次兵變,都失敗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軍事運動沒有同農(nóng)民運動結合起來,沒有建立起革命根據(jù)地。如果我們像毛澤東同志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斗爭,建立根據(jù)地,逐步發(fā)展擴大游擊區(qū),即使嚴重局面到來,我們也有站腳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F(xiàn)在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根據(jù)地?!敝x子長也叮囑習仲勛:“過去我們沒有根據(jù)地,現(xiàn)在要搞?!薄澳阋诎l(fā)動群眾的基礎上,成立農(nóng)民協(xié)會,組織游擊隊,開展游擊戰(zhàn)爭?!?/p>
在劉志丹、謝子長的鼓勵和支持下,習仲勛再次返回渭北,在廣大的農(nóng)村地區(qū)繼續(xù)開展武裝斗爭。很快就發(fā)展了一批黨員,建立起秘密武裝,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分糧斗爭。此后,他被黨組織派到照金做農(nóng)民群眾工作,先后任陜甘邊區(qū)特委軍委書記、陜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政委。他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與劉志丹、謝子長等并肩戰(zhàn)斗,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為西北地區(qū)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jù)地——渭北蘇區(qū)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