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卓凌
愛好銅元至今,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屬江南省造和江蘇省造兩者之間的混配,它版別的豐富多樣,部分品種的收藏難度極高。
江南省造和江蘇省造,二省混配中最有特色和收藏難度的,又當屬江南省造壬寅紀年中帶點系列。江南省造壬寅中帶點系列收藏難度之大,不光在于它的數(shù)種混配江蘇省造飛龍,還有它本身的品相也是難點,所見江南省造壬寅中帶點版,多為壓力不足,幣坯不正??v觀江南省造銅元系列,無論從材質(zhì)、幣坯、所用機器及壓力、精美程度都在中國銅元中排名靠前,那為何會有制作不精的江南省造壬寅紀年中帶點系列的存在呢?筆者通過歷史資料及留存實物的交叉比對得出了一點自己的想法,先從史料說起。
江南省,清初時的舊省名,省治為江寧府(南京)。順治四年置“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五十六年簡稱“兩江總督”,駐扎南京節(jié)制江南與江西兩省??滴趿?,裁掉江南省并劃為安徽省與江蘇省,兩省也各設巡撫,巡撫一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長,且常駐于安慶(安徽)與蘇州(江蘇)。江南省于康熙初年分治后,江蘇省已成為這一特殊的雙省會的省份,以至直到清末,仍有稱江寧為江南省城和蘇州為江蘇省城者。也就是說安徽、江蘇兩省共有三省會,即:江寧府,兩江總督常駐的江南省會,亦為安徽、江蘇兩省所共享;安慶,安徽巡撫駐扎的安徽省會;蘇州,江蘇巡撫駐扎的江蘇省會。除此而外,江蘇境內(nèi)之漕運總督駐扎的蘇北清江浦,亦具有準省會的位置,所以清代江蘇省的行政制度頗為特別,境內(nèi)有兩督一撫駐扎的三個省會中心。
壬寅小滿文
壬寅長滿文
壬寅小滿文中帶點版
廣東造幣廠
江南壬寅中帶點和江南編八尾
江南壬寅中帶點錯配和江蘇小邊花
江南壬寅中帶點錯配和江蘇短七尾
江南壬寅中帶點錯配和江蘇長七尾
以行政管理地域的區(qū)別來看,江蘇自建省后,南北兩部長期屬于不同的布政使(俗稱“藩司”)管轄。江北地區(qū)的淮安、揚州、徐州等三府,通州、海州等二直隸州以及位于江南的江寧府(南京),屬于江寧布政使(聽命于兩江總督)轄區(qū),而鎮(zhèn)江、常州、蘇州、松江四府和太倉州屬于江蘇布政使轄區(qū)(聽命于江蘇巡撫),所以江蘇是清代唯一設有兩個布政使的省份,這也為清末江蘇境內(nèi)的銅元廠“遍地開花”(三局六廠)的境況埋下伏筆。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籌建造幣廠,通過上海瑞生洋行引進英國伯明翰造幣廠(Birmingham Mint)的機器設備與錢模。當時就可能考慮如何命名造幣廠,倘若以兩江總督轄地的江蘇、安徽或江西的任一省來取名,一則矮化自身的官銜,另一也淪入與下官爭利之嫌,另外如前所述,江寧府本為原江南省的省會,也是兩江總督的常駐地,所以就把在康熙時已經(jīng)取消的老名“江南省”搬出來用,因此將新的造幣廠命名為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于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在南京回龍街奏請設立,該廠亦簡稱江寧局,分東西兩廠,東廠造銀元,西廠造制錢。
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江蘇布政使撥款仿照廣東成法,在西廠改裝原制錢機器代鑄“江蘇省造銅元”,后來江寧布政使亦仿照辦理開鑄“江南省造銅元”。當時由西廠先造銅元,東廠則仍繼續(xù)制造銀元。二十八年五月因銀毫滯銷,東廠一季只造數(shù)日銀元,其余時間與西廠均生產(chǎn)銅元,東廠所產(chǎn)皆為江南銅元,全歸江寧布政使代銷。
光緒二十九年江蘇巡撫奏準在蘇州籌設新廠,準備自來年起,獨立制造江蘇省造銅元。同時江寧局也正增建“中廠”,蘇州廠開鑄后,從三十年起革除代鑄名目,自此江寧三廠所鑄銅元皆為“江南省造”。
光緒二十七年所造的是無紀年的江蘇與江南中滿文大邊花“每元當制錢十文”銅元,又稱老江蘇、老江南銅元,二十八、二十九年開始加注干支紀年歲次壬寅、癸卯的銅元。三十年(甲辰)蘇州新銅元廠建成,從此江南銅元就與江蘇分開了。“江南省造”與“江蘇省造”銅元從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間曾共同在一個廠內(nèi)制造,所以產(chǎn)生了江蘇與江南銅元的面背混配的現(xiàn)象。
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江南省造壬寅紀年銅元版別豐富,有壬寅長滿文(名譽品種)、壬寅肥(大)滿文(少見品種)、壬寅小滿文(常見品種)、壬寅小滿文中帶點版(稀少品種)。
其中,壬寅小滿文中帶點版,目前所見錯配江蘇背龍有四種,皆為光緒三十年(甲辰)蘇州新銅元廠開鑄之前的江蘇龍,配“江南龍”一種。壬寅小滿文中帶點版,在整個江南、江蘇錯配中,版式品種最多,但是品相在整個江南省造銅元中整體最差,不符合當時新機器新模具的特點。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當時距開鑄,僅半年有余。當時,此類壬寅小滿文中帶點版,非光緒二十八年本年所制,通過實物比對雖說都是壬寅中帶點,但這個點的大小及其規(guī)整度都有小異,唯一的共同特征就是幣坯制作不標準,壓力不足,明顯減重。另一種可能為清后期銅元市場低迷廠內(nèi)粗制濫造、偷工減料,拿并廠之前的舊模來制造,發(fā)現(xiàn)多為混配江蘇,可以模糊界定年代和省別。
清末政府因蘇北水災賑濟,曾經(jīng)核準江寧廠日增120萬枚額度制作銅元,此批會不會是當時的產(chǎn)物?以上皆為筆者根據(jù)收藏心得與參考相關資料,在無直接事證下,以“假說”來描述壬寅小滿文中帶點版的“故事”,若要充分求證其故事來源的真實性,將來還需搜集更多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來核實其源流,為百年銅元的鑄造史留下真實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