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大釗憲政調和思想論要——兼評和諧社會憲政建設

      2013-02-15 18:21:16白萬春
      天津法學 2013年1期
      關鍵詞:河北教育出版社憲政調和

      白萬春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法律系,天津 300191)

      李大釗曾撰寫了一系列針對時局、闡發(fā)憲法原理的政論文章,涉及議會、選舉、議員、元首制度、國家結構、公民權利等多方面的內容。他視憲法為人民權利和自由的保障書,主張憲法的制定應該允許各種社會勢力充分表達見解和要求,通過憲法實現各種利益的平衡,以避免社會矛盾引發(fā)激烈的社會動蕩,從而維護憲法自身和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研究者們已經對李大釗的憲政思想進行了頗多闡述,然而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還可以發(fā)現李大釗的憲政思想中充滿了調和的方法與智慧,實可為當下和諧社會的憲政建設提供豐厚養(yǎng)分。

      一、李大釗憲政調和思想

      (一)制憲需遵循“調和”與“抵抗”二律

      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以后,制憲會議得以重開。值此之際,李大釗發(fā)表了《省制與憲法》、《制定憲法之注意》、《憲法與思想自由》等文章宣傳其調和式制憲思想,這在《省制與憲法》、《憲法與思想自由》中表達得尤為明確。

      在《制定憲法之注意》中,李大釗提出了自己關于制定憲法的思想,“制憲之事,有不可失之律二焉:一即調和,一即抵抗是也。夫調和與抵抗,其用相反,其質相同。憲法實質之備此二用者,惟在平衡。但憲法之實質,必如何而能致平衡之境,則征之各國通例,制憲之際,必將各方之意思情感,一一調劑之,融合之,俾各得相當之分以去”[1]。李大釗以美國憲法的制定為例,闡明憲法制定過程中必須要由各種社會勢力充分參與,充分“抵抗”,再經過相互妥協而形成平衡各方利益需求的憲法。所以,“調和”與“抵抗”是制定憲法的時候必須要遵守的兩條規(guī)律。

      首先,只有遵守“調和”與“抵抗”二律,才能使憲法達致平衡的境界?!罢{和”與“抵抗”,這二者形式相異,但本質相同?!暗挚埂敝傅氖歉鞣N政治勢力均有各自不同的立場、愿望和利益需求,難免摩擦、矛盾乃至于針鋒相對。即便如此,也不必對他們“蓄意防制”,應當讓其充分表達、參與,在此基礎上進行“調和”,利益各方均做出妥協讓步并保留一部分主張寫入憲法,各種勢力盡包涵于憲法之中,這樣制定而成的憲法即能達致平衡的境地,這正是“調和”與“抵抗”共同的本質之所在。

      其次,制憲時若遵守了“調和”與“抵抗”二律,則各種勢力已經充分地表達了意愿、爭取了利益,并且通過理性的權衡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最終通過憲法實現了各種勢力的平衡。既然他們理性、自愿地選擇了憲法,自然會自愿接受憲法的拘束,自覺地在憲法的既定軌道內行事,而不會圖謀越軌甚至摧毀憲法,這樣就能實現憲法的穩(wěn)定?!岸鞣N勢力,亦均知尊奉政理,而能自納于軌物之中,則法外之勢力,悉包涵于憲法,而無所于不平。憲法之力,乃克廣被既,以垂于永久”[2]。

      再次,制定憲法的時候遵守“調和”與“抵抗”二律,可以有助于憲法的實施和憲法效力的發(fā)揮?!巴椒ú蛔阋宰孕小盵3],良法還需獲得良好的實施才能實現法治,良好的憲法必須在社會生活中貫徹實施才能實現憲政,從而從紙面活化為現實。憲法的貫徹實施,其功并非全在憲法制定之后,其實在制憲之時就應埋下實施的種子。李大釗對此見解非常到位,他認為:“以憲法為物之勢力,不在憲法之自身,而在人民之心理”[4]。人民對憲法如果有著強烈的心理認同感,必然會自覺將自己的行為納入憲法的軌道;如果在心理上抵觸厭惡憲法,必然在行為上違背憲法甚至圖謀推翻憲法。所以說,“宏厚憲法之勢力”的發(fā)揮,有賴于人民對憲法的心理認同,而憲法獲得人民的廣泛認同則需要制憲時人民的廣泛參與,要讓社會各界的人士充分闡釋意愿、表達見解,提出要求,而“不必虞法外勢力之橫來摧毀,而蓄意防制焉”[5]。在此基礎上各種勢力相互妥協讓步、調劑融合并最終達成一致,由此制定而成的憲法融貫了人民的真實意志,而不是某些社會階層對其意志的強奸。如若不然,則“國中有一部分勢力,不得其相當之分于憲法,勢必別尋歧徑以求達,而越軌之行為,必且層見而迭出”[6]。

      (二)憲法應具包容性

      李大釗認為憲法應將所有的社會勢力囊括其中,制定憲法時應考慮各種社會勢力的意愿和要求,對任何社會階層都不能有所疏漏,這是產生平衡性憲法的前提。應該使“法外之勢力,悉包涵于憲法,而無所于不平”[7]。在《制定憲法之注意》一文中,他說,任何一部分社會勢力如未能包容于憲法,都是相當危險的,在立憲國家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惟在吾國今日特殊勢力,別峙于憲法以外,而又不自覺醒,不能自覓途轍以求涵蘊于憲法。在若而國,此等勢力亦非可以漠視”[8]。重視這些“法外勢力”正是“議壇諸公”的職責,制憲時對“法外勢力”“宜預與相當之分”,而不能對其“蓄意防制”,這樣的憲法才具有“回翔之地”。

      李大釗一面強調憲法廣泛包容社會各階層,一面強調通過立法的技術性手段加強憲法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的包容性、適應性。在論及憲法的形式是采取“成文主義”還是“不文主義”時,他認為“今日制憲雖采成文主義,而不可盡背不文主義之精神也……不文主義之特長,乃在性柔而量宏。此種特長,雖在今日成文主義時代,亦為制憲者不可蔑棄之精神”[9]。即使憲法采用成文的形式,也應該注意借鑒吸收不成文憲法的特長,這種特長可集中表現為“性柔而量宏”。“性柔”主要指的是憲法規(guī)定內容對社會生活的較強的適應性。憲法制定頒布以后,即使社會生活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也可以通過憲法解釋等技術性手段而使既定憲法滿足變化了的社會生活的需要,從而不必頻繁地將憲法推翻重寫?!傲亢辍敝傅氖菓椃ㄒ?guī)定的內容對社會生活的涵蓋面廣。憲法規(guī)定的內容是有限的、靜止的,而社會生活是無限的、運動的。憲法對社會生活的涵蓋面越廣,則憲法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性就越強、憲法自身的穩(wěn)定性就越高。制定成文憲法時,應學習不成文憲法“性柔而量宏”的精神,不需“詳舉其條以蘄網羅無遺”[10],避免“畸于繁”,因為“條文愈繁,法量愈狹,將欲繁其條項以求詳,必為瑣屑事項所拘蔽,反不能虛其量以多所容受”。所以李大釗認為制定憲法“與其于條項求備,毋寧于涵量求宏,較可以歷久,而免紛更之累也”[11],“纂訂憲法以簡要為主,規(guī)定大體而不以繁縟求功,為留恢闊之余地,俾得涵蓋萬端,籠罩一切,以其詳細事項讓之他法……”[12]

      (三)憲法應充分保障自由與人權

      李大釗反復強調自由的作用與意義,他認為自由是施行民主政治的精神根基,推翻專制、施行民主,就是要解放個性,首先使個體在群體中獲得充分的自我發(fā)展,進而才能謀求公共福利,最終實現世界大同。正如他在《平民主義》中所言,“這種政治(平民主義的政治)的真精神,不外使政治體中的各個分子,均得覓有機會以自納他的殊能于公共生活中;在國家法令下,自由以守其規(guī)范,自進以盡其職份;以平均發(fā)展的機會,趨赴公共福利的目的”[13]。

      經由對抗勢力相互調和而形成的包容性憲法,必須保障人民的自由。“間嘗論之,憲法者自由之保證書,而須以國民之血鈐印,始生效力者也”[14]。自由是生存的價值之所在、是國民幸福之根基,保障自由是制定憲法的目的之所在,也是衡量憲法是否為“良憲”的準繩?!白杂芍畠r值與生命有同一之貴重,甚或遠在生命以上。人之于世,不自由而不生存可也,生存而不自由不能忍也……蓋自由為人類生存必需之要求,無自由則無生存之價值”[15],尤其在立憲國家,“憲法上之自由,為立憲國民生存必須之要求,無憲法上之自由,則無立憲國民生存之價值?!惫识?,“制定莊嚴神圣之憲典者,亦曰為求自由之確實保障而已矣……吾人茍欲為幸福之立憲國民,當先求善良之憲法;茍欲求善良之憲法,當先求憲法之能保障充分之自由”[16]。

      李大釗尤其重視憲法對思想自由的保障,他認為對人身自由、財產自由的限制與剝奪“其禍僅及于身體,僅及于個人,僅止于一時”[17],但對思想自由的壓制與限制,則“并民族之生命、民族之思想而亦殺之,流毒所屆,將普遍于社會,流傳于百世”[18],其后果極其酷烈。保障國民自由首先要保障思想自由,因為思想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淵源?!坝麜呈鎳裰杂?,不當僅持現存之量以求憲法之保障,并當舉其可能性之全量以求憲法保障其淵源也。其淵源維何?即思想自由是已”[19]。制定憲法之時,必須要將保障思想自由寫入憲法之中。“故吾人對于今茲制定之憲法,其他皆有商榷之余地,獨于思想自由之保障,則為絕對的主張”[20]。同時,李大釗認為思想自由的主要條目包括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和教授自由。

      李大釗的人權思想,集中在他對處于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勞工大眾以及婦女等弱勢群體的人權問題的關注。針對勞工的權益問題,他提出“三八”的主張,即工作八小時、修游八小時、休息八小時。工作、修游和休息都是勞動者的權利。他認為工人集合的地方應該有工人組織團體,而且應該關心勞動者的教育問題。呼吁婦女與男子在憲法上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應當平等,女人應有同受教育的機會,應有同工同酬的權利。

      (四)憲法應具有民主精神

      李大釗在《民彝與政治》一文中寫到:“民彝者,民憲之基礎也”[21]。“顧此適宜之政治,究為何種政治乎?則惟民主義為其精神,代議制度為其形質之政治,易辭表之,即國法與民彝間之連絡愈益疏通之政治也”[22]。此種政治就是民主主義的政治,因為“民主主義之特征,乃在國家與人民之意思為充分之疏通”[23]。李大釗對民主的表述,曾使用過“唯民主義”、“民主主義”、“民治主義”,但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語其精神,不外使政治體中之各個分子,均得覓有機會以自納其殊能特操于公共生活之中,在國家法令之下,自由以守其軌范,并進以盡其職分,而赴共同之志的。官吏與公民無殊,同為國家之公仆,人人皆為治者,同時皆為屬隸,其間無嚴若鴻溝之階級。國家與人民,但有意之關系,絕無力之關系。但有公約之束制,絕無強迫之壓服。所謂政府者,不過其主要之機關,公民依之以為其實現自己于政治之具耳。政必如是,始得謂之立憲,否則專制而已矣”[24]??梢?,李大釗視民主為憲法的基礎,立憲政治必須建立在政治體中各分子的平等地位之上,經由充分的聯絡疏通,政治體中各分子形成共同意志、組建政府,政府是實現人民意志的工具,而不是對人民進行強迫壓服的工具。

      立憲政治是民主政治,而專制是民主的對立面,故李大釗在積極倡導民主的同時,強烈反對專制?!皩V浦?,國之建也,基于強力;立憲之世,國之建也,基于民意”[25]?!吧w唯民主義乃立憲之本,英雄主義乃專制之原。而立憲之所以畔夫專制者,一則置重眾庶,一則側重一人;一則使知自重其秉彝,一則多方束制其畀性;一則與以自見其我于政治之機,一則絕其自見其我于政治之路。凡為立憲國民,道在能導民自治而脫他治”[26]。在李大釗看來,立憲國家是基于民意而建立起來的,而專制國家則是基于強力而建立起來的。只有尊重民眾、使民眾能夠充分表達見解并最終實現國民自治的國家才是真正的立憲國家。

      二、李大釗憲政調和思想與和諧社會憲政建設

      和諧社會追求各種社會構成要素的安定協調、共存共進,具體表現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憲政以憲法為前提、以法治為基石、以人權保障為價值目標。其中,憲法以保障個體權利、限制公共權力為目的。憲法首先對權力資源進行配置、對基礎性的社會關系予以梳理,為整個社會創(chuàng)建宏觀秩序,從根本上預防個體與整體的沖突,這與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具有一致性。可以說,憲政所包涵的諸多內容正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李大釗調和式憲政思想拿到今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來看,仍有其閃光之處,值得我們借鑒發(fā)揚。

      (一)“調和”、“抵抗”律指導和諧社會的憲法修正

      “調和”與“抵抗”是李大釗提出的有關制憲的“不可失”之律,這二律實質上具有唯物辯證法的高度,對和諧社會的憲政建設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近現代憲法是英、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反對專制獨裁、保障民權與自由的成果。憲法的制定往往發(fā)生于舊政權被推翻或國家政權的自我革新之際,其時必有不同的社會階層存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必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憲法確定的權力設置方式與運行模式不同,對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影響亦不同。制憲時應廣開言路,以開放包容之態(tài)允許各種勢力相互“抵抗”。若回避矛盾、禁止“抵抗”,則憲法極有可能成為“一人之憲法”,而不是“一國之憲法”。憲法成為獨裁的遮羞布、專制的“殺手锏”,這將嚴重背離憲法的原意,形成有憲法而無憲政、有法律而無法治的畸形社會狀態(tài)。在“抵抗”的前提下,對“各方之意思情感,一一調劑之,融合之”,最終形成具有“宏厚之勢力”的“平衡”的憲法,這又是對矛盾的辯證統(tǒng)一原理的應用。各種勢力要在一個社會整體中共存,既要爭取自己的利益,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顧及矛盾他方的利益,否則易使沖突升級,甚至毀滅矛盾各方共存的整體?!罢{劑與融合”是必需的,也是矛盾各方在可能的范圍內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李大釗提出的“調和”與“抵抗”律,對和諧社會的憲法修正、憲政建設均具有指導意義?!罢{和”與“抵抗”律的提出,既具有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思想高度,又充分體現了憲法的包容胸懷、妥協藝術,與和諧社會具有精神實質的一致性。和諧社會的“和”,并不是消滅差異,追求同一,而是在承認個性、差異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機制,實現個體在整體中的共存及發(fā)展。所以,和諧社會的憲法修正理所當然要重視“調和”與“抵抗”律的應用。“蓋衡平之憲法,成于對抗之勢力。自兩力相抵以維于衡平之外,決不生憲法為物,有之則一勢力之宣言,強指為憲法者耳”[27]。

      和諧社會必須承認不同社會階層的客觀存在及其利益需求的差異性、對抗性。例如我國目前在社會管理方面仍采用城鄉(xiāng)二元模式,“鄉(xiāng)下人”與“城里人”不僅是不同職業(yè)群體的劃分,更是能否享有特定權益的身份符號。城鄉(xiāng)人口在教育、醫(yī)療、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諸多資源享有上差異懸殊,兩大群體在利益訴求上反差強烈。承認并面對這一事實,才能通過憲法修正使人的平等地位及相關權利得以落實。

      和諧社會需要通過合理的程序設計保證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憲法修正,因為廣泛參與是“抵抗”與“調和”的前提,是產生“良憲”的基礎。例如,可以在憲法修改啟動時允許社會各界提出自己的修正草案,設置一定期間讓各階層對修正草案進行探討、爭議、論證,甚至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修正案以后增加全民公投的程序。當然,憲法修正的程序本身就是憲法所規(guī)定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專業(yè)問題,對其予以完善需要一個探索嘗試的過程。這種探索嘗試必須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進行才是有意義的,李大釗所提出的“調和”與“抵抗”律正可作為指路明燈。

      (二)憲法的包容性要求修憲技術更加精湛

      李大釗強調憲法應具有“性柔而量宏”的品質,這一品質的形成需要成文憲法制定時采取恰當的立法技術。憲法作為根本法,其條文不必規(guī)定得過于繁縟瑣屑,應當規(guī)定原則性問題,把具體問題交由普通法律予以規(guī)定。這樣,憲法條文就會具有一定彈性,為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留下余地,以避免頻繁修改憲法,動搖憲法的權威性和社會的穩(wěn)定性。

      我國自1954年以來的憲政實踐正可以驗證李大釗的上述觀點。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頒布以來,我國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已經對憲法進行了三次全面修改、六次部分修改,僅1982年憲法實施至今,就已歷經四次修正、共出臺31條憲法修正案。同為成文憲法的美國自1789年實施至今,歷兩個多世紀只有26條憲法修正案。相比之下,我國憲法的修改不可謂不頻繁,其中的客觀原因自然不容忽視,如十年動亂、改革開放等,但憲法制定本身所存在的立法技術上的疏漏更應引起重視。以憲法中的人權保障條款為例,我國1982年憲法將公民的政治權利、人身權利、社會經濟權利以及特定主體的權利以明確列舉的方式加以保護,2004年憲法修正案第24條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條款出臺之前,有關人權保障的原則性的條款在我國憲法中一直是缺位的。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的出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為人們所企望的新興的人權內容是否應該被憲法所保障?如果人權條款瑣碎具體,缺乏包容性,則只能通過修改憲法的方式將新興人權納入憲法保障體系。如果在立法的時候注意將條款內容設計得更具原則性和包容性,則可以通過對原則性條款的解釋等方法而將新興人權納入憲法保障體系。這一點,可以從國外立法例中得到啟發(fā)和證實。比如,在施行成文憲法的德國,隱私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受到憲法保護,并非通過修改憲法、把隱私權單獨列明的方式完成的,而是由憲法法院受理具體案件(1954年“讀者來信案”、1958年“騎士案”)時通過大法官的解釋完成的。當時,受理案件的大法官將憲法第一條的人格尊嚴保護條款和第二條的人格自由發(fā)展條款解釋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般人格權條款,從而推出隱私權應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受到憲法保護的結論。在美國,隱私權的憲法保障也是這樣完成的。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受理格魯斯沃德訴康涅狄格州案時闡發(fā)了獨特的“權利伴影”理論,認為隱私權存在于美國憲法第一、二、四、五修正案中(這幾個條款均與個人私生活自由密切相關),再結合第九修正案“本憲法對某些權利的列舉,不得被解釋為否定或忽視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權利”,從而使得隱私權保護從寬泛的基本權利條款中找到了依據。

      (三)和諧社會應注重憲法實施

      憲法不經實施,僅是一紙空文,其效力無從發(fā)揮。李大釗認為要使“宏厚憲法之勢力”得以展現,就必須注重“人民之心理”,也就是說民眾的憲法意識對憲政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和諧社會的憲政建設不能只停留在憲法修正的層面,“良憲”還需良好的實施才能發(fā)揮憲法的應有作用。憲法的實施是一個涉及多種因素、由多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動態(tài)的復雜過程,減小實施阻力、增加實施動力可以說是促進憲法實施的捷徑。憲法的實施離不開人,所以人們對憲法的認知、態(tài)度、情感將影響憲法實施的效果。民眾對憲法抱有積極心態(tài)則有助于憲法實施,否則將成為憲法實施的阻力。所以和諧社會應注重培養(yǎng)民眾的憲法意識,除了慣常所采用的加大憲法的宣傳普及手段外,還應該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例如引入憲法訴訟機制,允許民眾以憲法為依據提起訴訟、保障自己的憲法權利。當這樣一種做法成為習慣并且顯現實效的時候,民眾自然就會認同憲法、尊重憲法、自覺遵守憲法。到那時,憲法將不再被視為政治綱領和口號,而是成為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有力武器、真正發(fā)揮出其作為根本大法的威力與作用。

      (四)保障自由與人權是憲政建設的起點與方向

      李大釗倡導“凡國民應享有之一切自由權利,禁止侵犯”,他強調憲法必須保障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認為思想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淵源。這種保障人權與自由的憲政觀在今日看來仍是真知灼見。

      保障人權與自由實際上是和諧憲政的起點。基于思想自由、尤其是言論的自由,人們才能在各種場合、通過各種途徑暢所欲言,以表達見解、抒發(fā)情感、爭取權益。憲法生成過程中的“對抗”與“調和”,實際上都離不開思想自由權的行使。沒有思想自由,制憲時各種勢力的表達、爭論繼而妥協讓步就失去了基礎??梢韵胂?,如果人們的思想被壓制、禁錮,將會出現“大一統(tǒng)”的局面,也就不會存在“對抗”與“調和”,憲法也就不會產生,即使存在名義上的憲法,也絕不會是保障人權的民主憲法,而是被用來施行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

      保障人權與自由是憲法的價值追求,也是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憲法的發(fā)展史表明憲政是人們經歷流血犧牲、沉痛反思而探索出的一種自我治理的模式。這一模式以憲法來配置公共權力,科學地設計權力運行機制,以避免治理過程中的任意專斷,進而保護與公共權力組織相比處于弱勢的個體得以在一定的規(guī)則范圍內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發(fā)展,并以個體的發(fā)展為基礎促進整體的繁榮。今天我們倡導社會和諧,其最終目的也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所以,李大釗所提出的保障自由的憲政思想在和諧社會的憲政建設中仍能散發(fā)熠熠光彩。

      (五)和諧社會應加強修憲程序的民主性

      憲法的民主精神體現在憲法的內容之中,也體現在憲法制定、修改、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制定與修改憲法的程序的民主性是憲法民主性的起點與保障。欲彰顯憲法的民主精神,在和諧社會的憲政建設中增強修憲程序的民主性可以說是關鍵環(huán)節(jié)。

      縱觀1954年以來我國憲法制定與修改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出,我國憲法的制定以及1954年憲法頒布以來的三次全面修改、六次部分修改,都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后,將會議上形成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由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制憲、修憲的建議,最終將黨的意志以憲法的形式上升為國家意志。在半個多世紀的憲政實踐中,雖然也曾有過將憲法草案或者憲法修正案草案在正式表決之前提交全國各界廣泛征求意見的做法,但并未真正形成如李大釗所言的“對抗”與“調和”的狀態(tài)。這一事實當然要歸因于歷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復雜情況,但僅就結果而言,這樣制定、修改而成的憲法在社會生活中被民眾看作政治宣言、綱領、口號,未能作為根本大法發(fā)揮作用、顯示威嚴。

      就現行憲法而言,有關憲法制定與修改的程序規(guī)定得過于簡單,僅在第64條規(guī)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這一憲法規(guī)范僅就憲法修改的提案和表決程序做了規(guī)定,而憲法的修改應是一個包括草案的提出、公告、磋商、修改,表決稿的形成、議會投票、全民公投,批準、公布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復雜過程,現行憲法對這一過程的大部分環(huán)節(jié)皆未做出明文規(guī)定。通過修憲的諸多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控制修憲參與者的規(guī)模及其表達程度。所以說制定與修改憲法的程序是否正義,直接關系到憲法的內容是否正義。制、修憲參與者的廣泛性與充分性是憲法民主性的程序保障。要發(fā)揚憲法的民主精神,就不能忽視制憲與修憲的程序完善,這也是和諧社會憲政建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李大釗的憲政思想形成于近一個世紀以前,如今,對其進行深入挖掘,領悟其充滿辯證法色彩的憲政調和觀念,對于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憲政建設,既具有原則上的指導意義,又具有方法上的借鑒意義。

      [1]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09—410.

      [2][4][6][7][8]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10.

      [3]《孟子·離婁上》.

      [5]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09.

      [9][10][11]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11.

      [12]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12.

      [13]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2.

      [14]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06.

      [15][16]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32.

      [17][18]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33.

      [19]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34.

      [20]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35.

      [21]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38.

      [22]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39.

      [23]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55.

      [24]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38.

      [25]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35.

      [26]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50-351.

      [27]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一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76.

      猜你喜歡
      河北教育出版社憲政調和
      五味調和醋當先
      大衛(wèi),不可以
      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掀起的兩次憲政運動高潮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36
      從“調結”到“調和”:打造“人和”調解品牌
      人民調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42
      調和映照的雙Lipschitz性質
      論晚清憲政運動與民治精神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2:08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雨鈴鐺
      第四調和線的新作法及其推廣應用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0:11
      知己知彼
      讀者(2013年6期)2013-12-25 02:06:12
      洞头县| 营口市| 桓仁| 澳门| 永新县| 霸州市| 夏河县| 邵阳县| 水富县| 延川县| 老河口市| 台南市| 赤壁市| 太原市| 隆回县| 汤阴县| 三明市| 磴口县| 铜梁县| 大洼县| 蓬莱市| 剑川县| 建昌县| 临桂县| 抚顺县| 胶州市| 北海市| 山西省| 隆昌县| 高邮市| 镇雄县| 车致| 保定市| 阿鲁科尔沁旗| 垫江县| 松潘县| 西盟| 游戏| 安西县| 汉阴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