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宏
(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天津 300211)
濕疹是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急慢性炎癥,其皮損多種,形態(tài)各異,對稱分布,自覺瘙癢,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具有瘙癢、糜爛、流滋、結痂的演變過程。臨床分急性、亞急性、慢性3大類,部位多見于面部和四肢[1]。張興會教授是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主任醫(yī)師,從醫(yī)30余年,善治各種疑難雜癥,尤善應用四妙散加減辨證治療濕疹,現(xiàn)舉我?guī)熤委煗裾畹尿灠?則。
孫某,男,75歲。2010年7月20日初診。
患者患濕疹5月余,曾就診于多家三甲醫(yī)院皮膚科,口服氯雷他定,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初期可見療效,但停藥后疾病反復,藥效逐漸不明顯。就診時患者大腿內(nèi)側可見密集分布的紅色丘疹,病灶流黃水,瘙癢難耐,夜間加重伴有灼熱燒痛感,口渴欲飲,納呆,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中醫(yī)診斷為濕疹,證屬濕熱互結。治以清熱燥濕,以四妙散化裁。處方:
蒼術 30g,黃柏 20g,生薏苡仁 30g,牛膝 15g,白鮮皮 20g,苦參 15g,防風 15g,甘草 6g。 5 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患者服藥后滲出液明顯減少,疹色仍發(fā)紅,有燒灼感,較前有所減輕,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于原方基礎上加牡丹皮15g、赤芍 15g、紫草 12g、生地 10g,涼血化瘀解毒,繼予5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患者服藥后疹色變暗,燒灼感減輕明顯,仍有瘙癢感,小便清長,大便已排,舌淡紅、苔薄黃膩,脈弦滑。予前方去牡丹皮、赤芍、生地,加蟬蛻6g、薄荷6g、浮萍 12g,增加解表祛風力度,繼予5劑,水煎服,每日1劑。
四診:患者服藥后濕疹已干枯,瘙癢減輕,睡眠好,自覺乏力,納呆,便溏,舌淡、苔薄黃,脈弦滑。予蒼術20g、黃柏 10g、生薏苡仁 20g、黨參 15g、砂仁 15g、雞內(nèi)金15g、甘草6g,7劑,水煎服,每日1劑,益氣健脾。
經(jīng)此22劑藥,患者濕疹基本痊愈,體力逐漸恢復,半年后偶遇患者,知其濕疹未再復發(fā)。
濕疹是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癥性皮膚病,屬第Ⅳ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2]。西醫(yī)治療多以糖皮質(zhì)激素及抗組胺藥為主,雖有一定療效,但臨床易反復,治愈率低,且長期應用容易引發(fā)多種嚴重合并癥。中醫(yī)認為濕疹多因臟腑功能失調(diào),濕熱內(nèi)蘊,或感外邪,充腠理,阻遏氣血運行,浸淫肌膚而致;也可因濕熱及營血,血熱生風,游溢于肌膚而起。我?guī)熞运拿钌橹鞣街委煗裾?,其中君藥黃柏清熱燥濕,解毒療疔;臣藥蒼術燥濕健脾,牛膝祛風濕,引藥下行,薏苡仁滲濕健脾托膿,共行清熱燥濕健脾之功效;加以苦參燥濕殺蟲,防風解表祛濕,白鮮皮燥濕、祛風解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颊叻幒?,滲出液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有所減輕。二診時考慮患者存在血分熱盛,瘀血內(nèi)生,根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說,因心主血脈,故選入血分之丹皮、紫草、赤芍、生地以清解血分之熱毒。濕疹初始發(fā)病由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而成,各致病因素均可致瘀血內(nèi)生,瘀又成為導致濕疹纏綿難愈的重要因素[3]。此時丹皮、紫草、赤芍三味藥又起到活血退疹之效,此所謂“血行風自滅”。三診中祛風為主,所加用蟬蛻、薄荷、浮萍有祛風清熱、解毒退疹之功,可增加原方解表祛風力度,起到祛風止癢抗過敏作用,患者服后癥狀果然改善明顯。四診中,患者皮疹、瘙癢等癥狀均明顯減輕,此時辨證為慢性濕疹遷延不愈,濕熱久戀,可傷及脾胃,導致脾氣受損,當減輕清熱祛濕力量,輔以黨參、砂仁、雞內(nèi)金健脾消食化積之品,使脾胃得安,身體恢復,避免疾病復發(fā)。
[1]李清濤.二妙散的臨床應用.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2):234
[2]王暢,杜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32例.四川中醫(yī),2007,25(2):89
[3]劉純莉,李紅軍,尹東輝.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濕疹綜述.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11,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