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劍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6)指導:程 灝 譚志平
筆者假期返鄉(xiāng),隨師臨證,以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路治療1例頑固性不明原因發(fā)熱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吳某某,男,47歲。2011年10月14日入院。
患者反復發(fā)熱4個月多。于6月下旬參加抗洪經常濕身著涼后起病,體溫持續(xù)38℃以上,午后達39℃以上。曾于解放軍某醫(yī)院按“結核病”住院治療無效,遂轉至廣州市某大學附屬醫(yī)院免疫風濕內科住院半月,未能確診,但排除腫瘤、結核、傷寒、瘧疾、類風濕、風濕、中樞性發(fā)熱、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HIV感染。用藥期間體溫稍降,停藥后體溫反彈(用藥清單顯示主要使用多種抗生素、抗癆藥、化療藥及糖皮質激素等),病情反復,日漸消瘦,每況愈下?;颊邿o奈回鄉(xiāng),遂入我院一試(住院號:1 010098)。患者聲明拒絕使用任何抗生素及西藥,即使用半片“撲熱息痛”也會大汗淋漓,虛脫欲絕。入院常規(guī)檢查后仍無法確診??滔禄颊呱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面色無華,口淡,飲味苦中藥常嘔吐,稍渴,便溏,小便淡黃,舌質淡紅、苔黃白穢,邊有齒痕,脈數滑無力。筆者先投以小柴胡湯加減,以和解少陽,清熱化濕。處方:
柴胡 30g,黃芩 15g,黨參 20g,半夏 15g,藿香20g,蒼術 20g,茯苓 30g,神曲 30g,雞內金 15g,生姜3 片,大棗 15g,甘草 6g。
服3劑后,食欲改善,仍發(fā)熱、便溏、乏力。守前法,在前方基礎上加白術15g、薏苡仁30g、黃柏15g、青蒿 15g、秦艽 15g、茵陳 20g、澤瀉 20g。
服3劑后,仍發(fā)熱,體溫達39.5℃,小便色黃加深,口渴明顯。試用大寒清熱之品。處方:水牛角30g,石膏 50g,板藍根 20g,生地 20g,牡丹皮 20g,連翹 20g,青蒿 15g,黨參 20g,麥冬 15g,神曲 30g,甘草6g。
服藥半小時后患者腹瀉胃腸不適,即刻停藥。再次辨證:氣虛發(fā)熱,暑濕傷氣。予李氏清暑益氣湯加減,調理元氣為主,清熱利濕為輔。處方:黃芪30g,黨參 20g,炙甘草 6g,升麻 10g,柴胡 10g,當歸3g,白術 15g,茯苓 30g,滑石 30g,車前子 30g,茵陳20g,水牛角 10g。
服藥1劑,患者精神改善,發(fā)熱不變。守前法,連服3d,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神氣日佳,面色有華,口不渴,自汗止,食欲增強,二便調,言語有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緩有力。調治2周善后,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景岳全書》云:“暑有八證: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是也。凡治此者,宜調理元氣為主,清利次之。”[1]269《脾胃論》:“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jié)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2]215患者6月下旬發(fā)病,當地暑氣濕溫偏重,癥見身熱,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面色不華,納呆,便溏乃暑濕傷氣的表現(xiàn)。服用大寒清熱之品后身熱不退反而腹瀉胃腸道不適,“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2]154“至若清暑益氣湯內用澤瀉、蒼術、黃柏之類,必審其果有濕熱壅滯,方可用之,否則反致虧損其陰,用當審察?!盵1]272為顧護津液,防止大傷陰液,故易李氏清暑益氣湯中蒼術、澤瀉為滑石、車前子。筆者認為,本案治療成功的關鍵在于黃芪、黨參、炙甘草健脾益氣的運用。
參照西醫(yī)學,不明原因發(fā)熱可考慮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例如結核、巨細胞病毒感染、HIV感染、心內膜炎;腫瘤,例如白血病、淋巴瘤、肝癌;各種非感染性炎癥疾病,例如成人Still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中樞性發(fā)熱[3]。西醫(yī)治療,在病因未能確診之前,往往經驗性治療,主要有抗結核、抗菌、非甾體類抗炎藥、秋水仙堿、類固醇激素。然病原體未明確,抗菌治療并無針對性,非甾體類抗炎藥雖能減輕發(fā)熱但容易掩蓋熱型干擾診斷,未排除感染不可運用類固醇激素??梢哉f,西醫(yī)治療針對性欠缺。本案予李氏清暑益氣湯加減,調理元氣為主,清熱利濕為輔,獲得良效,是方證相應的體現(xiàn),證明中醫(yī)中藥治療不明原因發(fā)熱確有優(yōu)勢。
[1]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岳峙樓影印藏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所.《脾胃論》注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
[3]Dennis L.Kasper.哈里森內科學手冊.胡大一.主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