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春
(云南省祿勸縣九龍鎮(zhèn)林業(yè)站,云南昆明 651514)
選擇4~15 a生,樹干通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結實植株為采種母樹。種子在4~6月陸續(xù)成熟,當莢果由青綠變褐尚未開裂時,分批采摘,收集曬干,待種子全部脫出,去除莢果皮及其他雜物,獲得種子(種子千粒重14 g)。
種子貯藏可用布袋、盆、罐等,置于通風干燥處。應經常翻曬檢查,以防受潮霉爛或蟲害。
將種子放入盆或桶中,加80℃ ~90℃的熱水(水開后放置3~5 min即可),熱水加入量以超過容器中種子高度1倍為宜,用木棒攪拌1~2 min,再讓其自然冷卻。24 h后用手搓揉,除去種皮上的蠟質,取出膨脹種子進行播種。未膨脹種子繼續(xù)浸泡直至膨脹為止。
8 cm ×12 cm、10 cm ×15 cm、15 cm ×20 cm均可。
土壤70%、農家雜肥25%、鈣鎂磷肥5%,土壤和農家肥過篩,去掉草根、樹皮、石塊等雜物,均勻混合前加入硫酸亞鐵或生石灰、呋喃丹、硫酸銅,充分混合后覆蓋塑料布堆放4 ~5 d。
往營養(yǎng)缽中裝土時土層上沿應比營養(yǎng)缽口低1~2 cm,以防灌溉時水溢出袋外。
缽裝好土后在苗圃地上呈帶狀整齊擺放,缽間相互緊靠,缽帶寬80~100 cm。在缽帶四周培土,土高接近缽口。
于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進行播種。
每缽播種2~4粒經過處理的種子,播種深度0.5 ~1.0 cm。
播種后立即對營養(yǎng)缽澆透水,以后隔日澆一次,直到苗高5~10 cm時再酌情減少。這樣灌溉既有利于土壤管理,又有利于苗木生長。一般采用噴灌的方法。
為了防止水分蒸發(fā)和日灼,避免灌溉或下雨沖擊幼苗和表土,提高土溫,播種澆水后立即用松針或稻草覆蓋營養(yǎng)缽,然后用竹篾作拱架后覆蓋上塑料薄膜,四周用泥土壓實,類似小型大棚。苗木出土后要防止高溫燒傷幼苗,必須在塑料薄膜上面覆蓋遮陽網。每天的遮陽時間最好是上午10:00至下午17:00,這樣有利于增加苗木的光合作用。
當種子發(fā)芽出土后分兩次逐步除去缽上的覆蓋物,及時間苗,每缽保留健壯苗1~2株;及時除去雜草,一般采用“除草醚”為宜,使用時間在播種后出苗前或者是幼苗期。
若苗木葉子發(fā)黃、長勢弱,應追施1~2次尿素或腐熟后的人糞尿。每公斤尿素混合100 kg水可施100 m2,不宜過濃過多。
當苗高達到25~40 cm、地徑達到0.25~0.40 cm以上時即可出圃,上山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