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才
彭德懷在三線的兩張珍貴照片
■王春才
■1966年7月,彭德懷視察貴州省三線建設盤縣礦區(qū)時留影。這是本文作者找到的關于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之一
■中國冶金工業(yè)編輯部總編輯凌華偆為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而致王春才的親筆信
20多年前,我所撰寫的《彭德懷在三線》文稿即將出版時,責任編輯曾要求配發(fā)一張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當時我多方打聽,費盡周折也未能找到。1986年,《軍工導報》連載我的《彭德懷在三線》,也想配上相關照片。為此,我向曾是彭德懷同志的警衛(wèi)參謀景希珍、秘書綦魁英、司機趙鳳池幾位同志詢問打聽,但他們都稱彭老總在三線時未見有人為他照過相,自然也就沒有他在三線的照片。
不僅是我在尋找,彭德懷同志的戰(zhàn)友、曾擔任西南三線建委常務副主任的程子華同志也在關注尋找當年彭德懷在三線照片的事情。1980年,程子華離開成都,到北京擔任民政部部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87年1月,在他的推薦下,冶金工業(yè)部司長兼《冶金工業(yè)》編輯部總編輯凌華偆給我寫信,要我提供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在即將出版的《當代中國鋼鐵工業(yè)》一書刊登。但我努力之后未能完成任務,讓他們失望了。
■1965年12月14日,彭德懷(右三)在四川廣安縣華鎣山視察正在建設中的三線企業(yè)338廠工地
1989年,中央軍委《彭德懷傳記》編寫組組長王焰、彭德懷夫人浦安修也鼓勵我繼續(xù)尋找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并囑咐我:如果找到,請一定及時寄給他們,以便加印在《彭德懷傳記》一書中。盡管浦安修女士與王焰同志十幾年前已相繼去逝,但他們的囑托我一直銘記在心。1988年10月24日,為紀念彭德懷誕辰90周年,經(jīng)中央軍委《彭德懷傳記》編寫組審稿批準,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在當年8月出版了《彭德懷在三線》一書。1991年與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此書基礎上兩次修訂再版,并分別改名為《元帥的最后歲月——彭德懷在三線》和《元帥的最后歲月——彭德懷在大西南》。每次再版,責任編輯都提出希望能在書中附上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以更好地反映彭德懷同志的這段經(jīng)歷,讓讀者更有直觀感。帶著這些囑托與希望,我苦苦地尋找,卻一直未果。
2009年6月中旬,我參與組織鳳凰衛(wèi)視“鳳凰大視野”欄目組拍攝電視片《三線往事》,因此前往攀枝花市開座談會,并參觀了1966年3月31日到4月2日期間彭德懷在攀枝花的住所。在攀鋼礦石公司展覽室參觀時,我驚喜地見到了一張彭德懷與群眾談話的照片,激動萬分——終于見到彭德懷在三線的照片了!我立即用相機翻拍保留。幾天后,回到成都家中,我翻看了外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彭德懷》畫冊,見其301頁上也有這張照片,而圖片的介紹是:“1958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彭德懷到河南省偃師縣槐廟鄉(xiāng)視察水利工程與青年人談話。”原來,這張照片并不是彭德懷同志在三線時所拍,我十分失落。
蒼天不負有心人。2011年6月10日,我應邀參加廣安市“廣安三線工業(yè)遺產(chǎn)陳列館開展儀式”,其間在338廠陳列室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張彭德懷于1965年12月14日在四川廣安縣華鎣山視察正在建設中的三線企業(yè)338廠工地的照片。我當時認為,這是彭德懷在西南三線工作期間唯一的一張照片。
1965年11月,彭德懷奉毛澤東主席之命出征三線,到西南三線建委擔任第三副主任。11月30日到成都上任,十幾天后,在國家第五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朱光的陪同下,第一次視察三線建設現(xiàn)場。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和彭德懷特殊的身份,上級規(guī)定不準為彭德懷照相。但事有湊巧,338廠的第二廠名為“國營明光儀器廠”,生產(chǎn)珠江牌照相機。在那個年代,相機可是稀少品,但作為相機生產(chǎn)廠家,擁有照相機就不是問題。廠辦的王干事帶著照相機,隨廠領導陪彭德懷翻山越嶺,走山溝,攀陡坡,視察工廠現(xiàn)場。在視察過程中,他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不久,“文革”狂飆突起,彭德懷遭到批斗,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含冤去世。1978年12月中共中央為彭德懷平反昭雪后,338廠領導才見到當時拍攝的照片,而攝影者已病逝。
第一次看到彭德懷視察三線的照片,我興奮不已,立即告訴廣安市文物館管理所副研究員唐云梅:“我尋找彭老總在三線的照片已有20多年,一直未找到,今天終于在這里找到了,真高興!這是迄今為止我所看見的彭老總在三線僅有的、也是唯一的一張照片,感謝你們辦了一件大好事。”
其實,彭德懷同志警衛(wèi)參謀景希珍、秘書綦魁英等同志曾談到,彭老總并不喜歡照相,特別是1959年7月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召開后,他被罷了官,當年9月從中南海搬到北京掛甲屯吳家花園。此后,經(jīng)常有人來看望他,大家十分敬重他,希望合影留念,他都一概謝絕。對此,我深有同感,我也同樣失去過與彭德懷同志的一次合影機會。
那是1966年3月上旬,西南三線建委工作會議在成都錦江賓館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視察四川攀枝花三線重點工程后來到成都。3月6日上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三線建委主任李井泉的陪同下,彭真一行到錦江賓館看望會議代表并合影留念。我當時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基建規(guī)劃處工作,會議期間在大會秘書處做會務,自然也參加了合影。當時,我站在第四排的凳子上,與其他代表一起等待合影。大家等了20多分鐘,才見彭真、李井泉等領導向大家走來,但始終沒有看到彭德懷的身影。
領導坐定后,攝影師才開機拍照。合影后,我回到賓館參加川東組討論,召集人是當時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川東三線建設總指揮魯大東。他小聲地對大家說:“剛才合影讓大家站久了,程子華主任與我到彭老總房間請他合影照相,他謝絕了,可以理解?!痹捯魟偮?,即見彭德懷同志走進會議室來參加討論。他積極發(fā)言,只字不提謝絕照相合影的事。第二天,彭真乘飛機回北京,幾天后,西南局國防工辦主任蔣崇璟向機關干部傳達上級通知,彭真與會議代表的合影相片停發(fā)了。不久,中共中央免去了彭真北京市委第一書記職務。后來,我們才明白,彭德懷不參加合影,主要是他已敏銳地預感到批《海瑞罷官》之后即將來臨的風暴,不愿因為一張合影而牽連同志。
此后,“文化大革命”逐步升級,給三線建設也帶來一定沖擊。西南三線建委機關仍堅持工作。半年后的9月上旬,程子華又在錦江賓館主持召開了西南三線建設工作第二次工作會議,彭德懷參加了會議。15日晚上,大會在錦江賓館9層大廳為會議代表放映電影《戰(zhàn)上?!罚易诘?2排靠走道的座椅上。電影放映10多分鐘后,彭德懷同志的警衛(wèi)參謀景希珍打著手電筒將彭老總安排在我身邊的椅子上坐下。彭老總正脫帽時,服務員端來一杯開水放在他的面前,他卻客氣地把茶杯放到我面前,讓我喝水。我感動不已,又將茶杯擱回原處??戳艘粫弘娪埃蝗?,彭老總將目光從銀幕移開,轉過頭來對我小聲說:“解放軍沖鋒不是這樣沖法,這樣我們要吃大虧的!”我連連答道:“對、對、對?!逼鋵?,我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看電影,看到彭老總如此平易近人,又聯(lián)想到他為人著想而謝絕和會議代表合影的事,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些記憶伴隨著我此后為他著書、找資料的整個過程,深深地影響了我以后的人生。
不久,我尋找照片之事又有了重大驚喜。繼廣安三線工業(yè)遺產(chǎn)陳列館中發(fā)現(xiàn)那張彭德懷攝于338廠的照片之后,他在三線的第二張照片浮出水面。
2012年9月18日至19日,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籌備領導小組在湖北省宜昌市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貴州省六盤水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余朝林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確定出版《三線風云——中國三線建設文選》一書,由我擔任編委會主任。會議要求各與會人員會后組稿并收集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三線的老照片。11月27日,余朝林主任從六盤水打電話告訴我一個好消息,他找到了彭德懷1966年7月視察貴州盤縣煤礦時所拍攝的照片,并將照片發(fā)到我的電子郵箱——這就是我見到的彭老總在三線的第二張照片,從而改變了我曾以為彭德懷在三線僅有一張照片的想法,可能還會有更多,我欣喜不已。
當時,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7月1日至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六盤水地區(qū)工業(yè)建設規(guī)劃會議在貴州盤縣召開(即中共中央西南局盤縣會議)。西南三線建委第一副主任程子華主持會議,第三副主任彭德懷出席了會議。中央和國家主要工業(yè)部門負責人、云貴兩省主管工業(yè)的副省長以及相關單位負責人等200余人參加了會議。彭德懷在會議期間反復向大家傳達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要求早日把三線建設好的指示,并提出了工作建議。會后,程子華與彭德懷前往水城為電廠選廠址,并考察水城鋼鐵廠、水城水泥廠,有記者、攝影師同行。到了盤縣礦區(qū),看見頭戴黑帽、身穿黑色呢子大衣的彭德懷,群眾都拍手鼓掌,表示熱烈歡迎。彭德懷和藹地看著歡迎群眾,平靜地向前走著,不失當年的大將風采。這時,攝影師搶跑在行進隊伍前頭,拍下了這一場景,所幸當時沒有人干預拍攝。這就有了我所見到的彭德懷在三線的第二張照片。
1998年,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軍事科學院為編輯《鄧小平軍事文選》,需要收集鄧小平的資料和圖片。由于1965年11月24日鄧小平曾視察六盤水礦區(qū),為此,北京的兩位同志在盤江礦務局檔案處資料室查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這張彭德懷于1966年7月視察盤縣礦區(qū)(現(xiàn)為盤江煤電集團)時的照片。2008年7月,六盤水市有關部門為慶祝建市30周年,攝制了“六盤水市輝煌30年”的電視專題片,首次播出彭德懷視察盤江煤礦的照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余朝林便從六盤水電視臺復制了彭德懷的這張珍貴歷史照片。我立即與主編倪同正等人及出版社商定后,將照片放入《三線風云》書中。同時,也增印在第4次修訂重印的《元帥的最后歲月——彭德懷在大西南》書中。
2012年12月8日,我正在成都家中寫這篇文稿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宋毅軍來我家中看望。他是12月4日在重慶開縣出席劉伯承元帥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后,又到重慶江津聶榮臻元帥紀念館、陳獨秀舊居、四川樂至陳毅紀念館參觀后趕到成都的。毅軍專程來看我,我很激動。他是從事中共黨史研究和領袖人物研究的學者,也研究三線建設,對我寫三線、寫彭德懷非常支持。交談中,當我告訴他找到彭德懷視察三線的照片時,他十分高興。接過照片一看,他說自己早就看到過這張照片。原來,他就是1998年北京到貴州六盤水市盤江礦務局檔案處資料室查找鄧小平資料的兩人中的一位。就著這照片,我與毅軍交談到晚上8點多才結束。分別時,毅軍鼓勵我,希望能見到更多關于彭德懷同志視察三線的照片。
夜深了,我寫完此稿擱筆,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回憶彭德懷同志在三線的那段艱苦而蒼涼的歲月,使我不由得想起張愛萍將軍1991年為《彭德懷在三線》一書的題詞:“逆境受命氣猶壯,為民為國心無私?!?/p>
王春才,原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guī)劃辦公室規(guī)劃二局局長、國家計委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三線風云——中國三線建設文選》編委會主任。著有《元帥的最后歲月——彭德懷在三線》。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