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言
抗戰(zhàn)時期重慶有所黃埔子弟學校
■覃 言
■1940年4月,宋美齡與宋慶齡、宋靄齡在覃家崗中正學校與師生合影
黃埔軍校是1924年國民革命風起云涌之時,孫中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的幫助下創(chuàng)辦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培養(yǎng)出了大批軍事人才。1937年底,隨著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到重慶,黃埔軍校畢業(yè)生也云集四川。為了黃埔子弟入學方便,1938年夏,國民政府在小龍坎覃家崗成立了重慶中正學校,作為黃埔子弟校。
中正學校是當時重慶的一所名校。起初,學校分設(shè)中學部和小學部,中學部為春秋兩季招生,男女分班,另設(shè)女生部。1942年,該校開辦高中,高中二年級即實行文理分組,男女生合班上課,一律秋季招生。也是從這時起,學校除招收黃埔子弟之外,也招收非黃埔子弟。
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與辦學條件較好:教室寬敞明亮,桌凳整齊;寢室皆為平房,有雙層木床供學生住宿;學生食堂清潔整齊,八人一桌,四條長板凳,可以坐著就餐;操場、球場寬大平整,還有大禮堂和圖書館、實驗室等,為進行正常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提供了物質(zhì)保障。
學校的師資力量也比較強大,其中有一批進步文化人,如著名學者孫俍工、李岳南、豐乃天、宋慕法等。
學校開設(shè)的課程與當時重慶的其他學校大體相同,使用的教材都是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編印,學校統(tǒng)一買回發(fā)給學生的。所以這里的學生無論是轉(zhuǎn)學或畢業(yè)升學都很容易與其他學校接軌。
與此同時,學校在教學管理與訓育上,則保持著與其他學校不同的特點,即黃埔軍校子弟校的特色:
一是學校師生中黃埔軍人和黃埔子弟較多。黃埔子弟上學是不交學費的,非黃埔子弟學生則按當時重慶的私立學校,如南開、清華等校的標準收費。
二是沿用黃埔軍校的校訓和校歌。校訓為:親愛精誠。校歌歌詞為: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作奮斗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進,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xù)永守。發(fā)揚吾校精神!發(fā)揚吾校精神!
三是童軍訓練課搞得比較出色。當時,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初中都開童子軍訓練課,而中正學校的童軍教官基本上都是行伍出身,因而對童軍訓練的程序、口令、操練等皆駕輕就熟,非常到位。
中正學校首任校長劉詠堯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yè)生,他擔任校長期間,除了辦學外,還辦了軍人遺族工廠,為在抗戰(zhàn)中犧牲的國民黨軍官的家屬子女解決生活困難。第二任校長黃雍也是黃埔一期畢業(yè)生,他對師生十分和氣,在他的主持下,學校平穩(wěn)中有所發(fā)展。第三任校長田紹翰是黃埔五期畢業(yè)生,他對學校管理較為嚴格。名譽校長宋美齡僅在1940年與宋慶齡、宋靄齡一同到校視察,并與學生合影留念。
1944年秋,日軍占領(lǐng)了貴州獨山,重慶告急。國家危難之時,中正學校高年級有數(shù)十名同學報名參軍,有的去了遠征軍,有的則參加了留美海軍。
1945年9月6日,國共談判期間,毛澤東專程到覃家崗拜望早年的書法老師孫俍工和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的同學張超,當時這兩人都在中正學校任教。
1947年1月,中正學校的學生積極參加了反美抗暴示威大游行。1948年,又積極參加“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示威大游行。
1949年重慶即將解放的時候,中正學校更名為真理中學。重慶解放后,學校停辦,學生免考轉(zhuǎn)入南開和其他中學。
■中正學校所在地(今西南醫(yī)院家屬區(qū))
楊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