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舉,廖昌波,馮 磊,張 民,陳海庭,于國龍
飽和艙是飽和潛水過程中潛水員生活、休息和進行巡潛作業(yè)準備的場所,艙內環(huán)境的各種參數與潛水員身體健康和工作密切相關,如壓力、混合氣體成分、艙內溫度、濕度以及噪聲等。其中,溫度和濕度直接影響潛水員的健康和作業(yè)能力,保持艙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飽和潛水環(huán)境控制操作的重要內容。
根據飽和潛水使用的氣體不同,艙內的適宜溫度、濕度范圍也有所不同。如氮氧飽和潛水的艙內適宜溫度為20~26℃,氦氧飽和潛水艙內適宜溫度則為30~32℃。濕度一般均要求控制在50% ~70%較為適宜[1],超過這一范圍,處于氦氧環(huán)境中,潛水員的不適感更強。艙內溫度、濕度對潛水員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潛水員體感的影響增強 在高氣壓環(huán)境中,熱傳導和對流增強,熱蒸發(fā)減弱,加之飽和艙內潛水員一般穿著較少,體表與環(huán)境直接接觸,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變化的敏感程度顯著增強,從而極易引發(fā)身體對超出舒適度范圍的溫度、濕度的不適感。如果艙內溫度長時間偏高或偏低,機體為對抗環(huán)境不適而加劇體能消耗,如不能及時得到緩解即會引發(fā)身體病理性反應。在氦氧飽和潛水過程中,當環(huán)境溫度下降時,呼吸氦氧混合氣時氧的消耗量比呼吸空氣增大,機體對熱散失的反應加劇。同時,由于氦氣的導熱系數是空氣的6.18倍,人體適宜溫度范圍明顯變窄,使得潛水員對冷、熱和潮濕的感覺更加敏感[2]。
1.2 潛水員易發(fā)皮膚、外耳道及呼吸道感染 在飽和艙內密閉不見陽光的環(huán)境中,潛水員體感舒適的溫度、濕度下特別適宜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如2010年海軍醫(yī)學研究所進行的模擬480 m氦氧飽和潛水實驗中,潛水員進艙第2天艙內微生物即超過污染限度,第3天達到生長濃度高峰,隨后維持較高的濃度波動生長,超過國家適居標準的3.9~8.4倍[3]。在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潛水員皮膚、呼吸道黏膜和外耳道感染率增高,通常是細菌和霉菌的混合感染,對潛水員健康造成較大影響[4]。進行大深度、長時間的飽和潛水時,應將濕度控制在舒適范圍的下限,并盡量保持潛水員皮膚及易感染部位的干燥。
1.3 對潛水員巡潛作業(yè)造成直接影響 進行巡潛作業(yè)時,潛水員頻繁著裝、卸裝,身體直接暴露在艙內,體表熱傳導加快。如果過渡艙內溫度偏低,體表散熱過快,易導致潛水員輕度感冒發(fā)生,引發(fā)咽鼓管不通或鼻塞,造成無法進行巡潛作業(yè)。如果艙內溫度偏高,潛水員著裝時容易出汗或體表溫度升高,直接進入水中后,體表溫差大,易引起潛水員水下寒戰(zhàn)、發(fā)抖等,影響水下作業(yè)能力和身體健康。有時寒戰(zhàn)和發(fā)抖會導致潛水員呼吸頻率和吸氣幅度急劇變化,影響潛水裝具使用安全,引發(fā)潛水事故。
世界各國在開展飽和潛水過程中都非常重視飽和艙內溫度、濕度指標的控制,特別是飽和潛水發(fā)展初期,大多采用水下加壓艙,水下環(huán)境對艙內溫、濕度影響更加明顯,對控制的措施及其有效性要求也就更高。國內外幾次大型飽和潛水中飽和艙內溫度、濕度情況見表1[5]。
表1 國內外部分飽和潛水艙內溫度、濕度情況
上述飽和潛水活動中,海底實驗室Ⅱ號、泰克蒂脫Ⅰ號和勘察一號200 m實驗艙內溫度、濕度控制較好,未對潛水員造成不利影響??辈煲惶?00 m實驗高壓停留過程中,雖然艙內細菌落總數比進艙前平均高出2520株/m2,但由于溫度、濕度控制較好,加之潛水員未進行水下巡潛,潛水員未出現皮膚感染等情況。但大陸架Ⅱ號實驗中,居住艙分上、下2個艙,下艙的溫度平均為33~34℃,高于正常要求,2個艙的濕度均接近100%。整個過程中,潛水員痱子、癤子、濕疹、化膿性皮炎、彌散性外耳道炎癥的發(fā)病率超過90%,對潛水員身體健康造成了較大影響[5]。
模擬65 m氦氧飽和潛水實驗在飽和深度下居住停留24 h的溫度變化曲線見圖1。從居住艙內溫度變化曲線可以看出,艙內最高溫度雖然能夠達到實驗要求,但達標時間點較少,大部分時間內均低于舒適溫度的范圍。根據潛水員反映要求,夜間每人加蓋2條毛巾被以增加保暖,但由于艙內濕度超過83%,毛巾被潮氣較重,潛水員睡眠質量仍然受到了影響。巡潛過程中,潛水員也反映了過渡艙溫度較低引起的不適,由于巡潛時間較短和巡潛次數較少,未對潛水員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但隨著時間持續(xù),這種影響必然會加劇。
圖1 模擬65 m氦氧飽和潛水艙內24 h溫度變化曲線
為保證潛水員在艙內正常生活和開展巡潛作業(yè)等工作,應根據飽和潛水醫(yī)學保障的要求,采取相應措施對飽和艙內溫、濕度環(huán)境進行有效控制,降低對潛水員的不利影響。
3.1 提高設備性能 飽和潛水系統(tǒng)環(huán)境控制機電設備的性能是決定飽和艙溫度、濕度控制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實踐證明,環(huán)控設備的性能應當在滿足飽和潛水系統(tǒng)極端工作環(huán)境和最大負荷要求的基礎上提高25%的冗余量。如配置除濕冷凝盤管時,必須能夠滿足艙內潛水員連續(xù)巡潛和熱水淋浴的情況下的濕度控制要求。而在環(huán)境溫度低于10℃時,由于管路熱損耗嚴重,只能按照最高水溫的75%決定熱交換器的流量和散熱面積。模擬65 m飽和潛水實驗過程中,飽和艙內溫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熱交換器性能不能滿足要求。經過擴大熱交換器盤管內徑,改進排列方式,增加蒸發(fā)器散熱片數量等措施,提高了設備性能,控溫效果大大增強。后續(xù)兩個實驗階段中,艙內溫度始終處于適宜的范圍內。
3.2 綜合運用控溫除濕手段 飽和艙的溫度與濕度控制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除濕大多是通過冷凝方式實現的,開啟除濕設備時一般也會相應使艙內溫度迅速下降,為保持艙內溫度的變化平穩(wěn),除濕操作一般應間斷進行,并同時提高溫控循環(huán)水的溫度以降低除濕對艙溫的影響。模擬65 m氦氧飽和潛水實驗中,潛水員淋浴后溫度、濕度同時大幅上升,盡管設備滿負荷運轉,但短時間內濕度降低不明顯,溫度控制也不穩(wěn)定[6],通過在實踐中積累操作經驗,最后一個階段中,艙內溫度和濕度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溫度對潛水員的影響更加明顯,因此,在溫度和濕度控制出現沖突時,一般應優(yōu)先保證將溫度控制在要求范圍內。
3.3 正確選擇溫度、濕度控制設備的運轉時機 目前,飽和艙內溫度控制一般都采用冷熱水循環(huán)式艙溫調節(jié)裝置,需要提前啟動制冷機和水箱內電加熱器,溫度控制難度大,精確度較差[7]。冷凝除濕盤管靠近艙底,溫度、濕度調控產生效果都需要一個過程,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溫度、濕度調控滯后的情況,需要根據監(jiān)控數據,估算設備運轉的提前量,合理選擇控制設備的運轉時機。這對環(huán)控設備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工作經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根據設備性能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3.4 合理安排潛水員的工作、生活 合理安排潛水員與艙內溫度、濕度變化關聯密切的活動,對于飽和艙內溫度、濕度的控制具有明顯的作用。一是要規(guī)范潛水員生活起居。潛水員洗浴、洗漱等用水量多的時段,艙內濕度會迅速升高,應在滿足生活需求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次數和用水時間,增加潛水員用水間隔時間,以利于艙內濕度的平穩(wěn)控制。二是要提高巡潛效率。巡潛作業(yè)時,過渡艙與潛水鐘之間氣體流通會加快艙內熱量散失,潛水員出水后潛水服及裝具表面的水蒸發(fā)會增加艙內濕度。要通過縮短潛水員著、卸裝時間和合理調配巡潛人數等提高巡潛效率,降低對艙內溫度、濕度的影響。同時,進行巡潛時應當提高設備運轉荷載,避免溫度波動過大影響潛水員作業(yè)。三是根據潛水員的作息及時調整溫度、濕度控制時機。潛水員進行巡潛或艙內活動較多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強溫度、濕度調控,以確保滿足艙內環(huán)境要求。而在夜間休息時,潛水員保暖較好,可適當降低艙溫優(yōu)先滿足除濕要求,降低設備運轉負荷。
[1] 陶恒沂.潛水醫(y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7.
[2] 龔錦涵.潛水醫(yī)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85:459-462.
[3] 陳雙紅,陳銳勇,肖存杰,等.模擬480 m氦氧飽和潛水實驗艙微生物污染監(jiān)測及評價研究[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12,19(2):73.
[4] 楊德恭.科學技術潛水手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421-425.
[5] 龔錦涵.現場飽和潛水實例介紹[J].國外海軍軍事醫(yī)學,1977,13:60-71.
[6] 馮磊,張民,張劍,等.模擬480 m氦氧飽和-493 m巡回潛水實驗研究的設備保障[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11,18(6):329.
[7] 俞海泉.醫(yī)用加壓系統(tǒng)[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