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蘭
(南昌航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國大”)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學,也是亞洲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建校100多年來,新加坡國立大學始終秉承科技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為社會培育了大批優(yōu)秀杰出的人才。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實施途徑、方法,對加強我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和借鑒價值。
1996年,美國資深新聞人內森·加德爾斯[1]在《華盛頓郵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美國可向新加坡學習什么”的文章。他指出:“這個高科技城市國家由中產階級組成,它容忍多元文化,秩序井然,卻屬于后自由主義時期。它為進入21世紀所作準備之充分,是舉世無雙的。”為了迎接21世紀,有遠見的新加坡政府特意成立了“21世紀委員會”,集思廣益探討和研究新加坡在21世紀的遠景架構,提呈了報告書至國會,并最終獲得通過。該報告書指出,21世紀新加坡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人各展所長,互相敬重,以照顧社會為己任。
構建“以人為中心”的社會,離不開對社會成員的人文素質教育。這是因為構建“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除了在政治、經濟上要體現“以人為本”外,在文化教育上也要彰顯人文精神。試想,如果一個社會在文化教育上只一味強調科技素質教育,而沒有或忽略人文素質教育的話,那么這個社會何以談“以人為本”?這樣的社會培養(yǎng)出來的只可能是僅僅具有一技之長的“技師”或“職業(yè)人”,他們沒有遠大理想,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注重個人眼前利益,對社會其他成員冷漠和麻木,這些“技師”或“職業(yè)人”組成的社會只可能是一個物化的崇尚物質主義的“以物為中心”的社會,這與“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理想是南轅北轍的。因此,在“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目標的指引下,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實施全方位教育,讓學生兼?zhèn)洹坝仓R”和“軟技能”(“軟技能”主要指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發(fā)表的《理想的教育成果》中提出的八大核心技能及價值觀,即人格發(fā)展、自我管理技巧、社交與合作技巧、讀寫及計算技巧、溝通技巧、資訊技能、知識應用技巧以及思考技巧與創(chuàng)意等),做個有自信、積極學習和肯于貢獻的好公民。
在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既要培養(yǎng)“硬知識”又要培養(yǎng)“軟技能”教育目標的指引下,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建設一所立足亞洲影響未來的世界級頂尖大學和一所能改變人們思維和行動的學府為目標,將通過教育、研究及服務,改變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作為新時期的辦學使命,把“培養(yǎng)思維靈活且才能全面的優(yōu)秀人才”作為大學教育的新目標,并且提出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思想活躍,懂得把握時機,勇于改變現狀的領袖及棟梁人才,以及能適應不同環(huán)境的世界公民。
為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國大確立了全面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其中主要包括培養(yǎng)文化適應力,培育企業(yè)精神,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以及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等五個方面。
“文化適應力”的觀念最早由新加坡前教育部長尚達曼先生提出。他說:“這個‘文化適應性’能力,不是僅僅從食物、服裝、音樂、舞蹈等浮面的表征與認識其他文化的能力,而是從根本去了解其他文化人的思維,他們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背景,從而建立起日后對這個文化做出適應的能力,從而能更有技巧地與其他文化的人接觸、相處與合作?!保?]31
“文化適應力”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學生具有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tài)和全球性戰(zhàn)略思維,具備與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人群溝通、合作以及和諧相處的能力。對于新加坡這個有著多元宗教、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信仰,國際化程度又非常之高的國家而言,大學生是否具備“文化適應力”,直接關系到新加坡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是否繼續(xù)占有優(yōu)勢。正如尚達曼所言:“新加坡只有在人人都具備了放眼世界的胸懷,才能成為生機勃勃的全球化大都會,才能善用機會,讓新加坡在亞洲占有優(yōu)勢?!保?]32
國大把培養(yǎng)學生“文化適應力”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認為未來領袖應具備對不同觀點、社會背景及文化的敏感度,作為當代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跨文化”和“跨國籍”的意識和理念,才能在國際社會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勝出。這也是國大為什么每年要耗費巨資用于學生出國學習的重要原因。
國大以培養(yǎng)未來社會優(yōu)秀領袖和領導人才為目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大批經過跨文化訓練,擁有必要的管理技能和素質的杰出的擔任全球商務的掌舵人。作為一位企業(yè)的經理人,需要了解全球企業(yè)管理的運作方式,需要擁有不同于凡人的前瞻觀點和洞察力。要成為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不僅要具備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管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企業(yè)精神。而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并不是僅僅依靠開辦企業(yè)家課程就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捌髽I(yè)家”的誕生,與個人的毅力、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只有具備了包括毅力、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在內的企業(yè)精神,才可以為企業(yè)帶來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為社會作出貢獻。因此,國大非常注重學生管理才能和企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
新加坡國立大學提出辦學目標是大學里的每一成員都能享有充分多元的機會,得以提升知識,發(fā)揮個人潛能并發(fā)展自身的特長。因此,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自我潛能,為學生提供一種適合他們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和模式,是國大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正如國大前校長施春風教授所言:“國大是把每名學生都當一個獨立的個體指導,支持他們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并積極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去到一個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最高境界?!保?]
國大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鼓勵學生畢業(yè)后回饋母校,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除了培養(yǎng)才智雙全的學生,一所大學也必須培養(yǎng)對母校和國家有歸屬感的學生。國大倡導“溯河洄游的鮭魚精神”,希望學生像大西洋的鮭魚那樣,在經歷了驚濤駭浪的磨練后,能夠溯河洄游,逆流回家來回饋自己的母校和國家。
對于新加坡而言,作為社會高級人才的大學生是否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將直接決定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能否繼續(xù)保持經濟發(fā)展優(yōu)勢,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創(chuàng)新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生活于21世紀的大學生,只有具有不囿于成規(guī)的創(chuàng)新精神,敢于冒險,勇于開拓,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思維靈活的人才,才有能力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脫穎而出。因此,國大致力于培養(yǎng)一個活力迸發(fā),敢于創(chuàng)先的知識社群,形塑無壁壘的求知文化,激發(fā)創(chuàng)造革新的精神。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是多渠道的,其中包括課程教學,實施“博學計劃”,實施海外交流計劃,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以及創(chuàng)建網上虛擬校園等。
1.副修課程。為打造“博而又專”的通才,新加坡國立大學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yè)學習,對人文科學感興趣的理工科學生,或對其他文科專業(yè)感興趣的文科學生,只要想修讀第二學位的,學校都積極地為他們提供副修課程。國大目前文科學院有文學與社會科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楊秀桃音樂學院、設計與環(huán)境學院等,每個學院都提供了相應的副修課程供學生選擇。每一專業(yè)副修課程也都有相應的選課資格和畢業(yè)要求。
2.通識教育課程。國大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通識教育計劃。這項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分析和批評,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和發(fā)揮創(chuàng)意。
總的來說,國大在通識教育方面有幾大特色:第一,課程目標明確,模塊設置與本科生培養(yǎng)目標緊緊相扣。它不僅強調學生對信息性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課程目標也具有可測性,為實施課程的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提供了依據。第二,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與現實性。國大在通識教育內容的設計上,一方面提供廣泛的基礎性課程供學生選擇,強調自然、人文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另一方面又立足當代,推出一系列引導學生認識新加坡國情及社會現實和國家發(fā)展變化及周邊地區(qū)關系的課程。第三,在借鑒美國通識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了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大在教學方面受英國大學教育模式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在實施通識教育方面,卻沒有仿效英國注重??平逃淖龇ǎ遣扇×嗣绹⒅夭W教育的模式。在借鑒美國通識教育模式方面,也不是全盤移植,而是在課程具體目標、內容選擇、實施途徑等方面加以改革創(chuàng)新,融入自己的特色,這種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并與自主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們推崇和學習的。
在國大眾多講究廣泛教育基礎的課程中,廣受矚目的是自2001年7月開始實施的國大“博學計劃”或稱“四年博學榮譽課程”。它是國大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之一,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國大“博學計劃”的目的是為合適的學生提供注重創(chuàng)意教育,培養(yǎng)領導才能的廣度教育。它借鑒了歐美大學注重廣博、通才教育的做法,致力于培養(yǎng)適合當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既博又專的“T型”人才。
“博學計劃”是跨學院的綜合課程,由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商業(yè)行政學院、電腦學院和設計與環(huán)境學院等6個學院的課程組成,提供多元學術訓練。參加博學計劃的學生需要從“寫作與思考”、“文學”、“視覺與音樂藝術”、“自然規(guī)律”、“人類行為”、“文化及現代社會”、“生物、環(huán)境及醫(yī)學”、“經濟與社會分析”、“科學實踐與思考”、“科技與社會”、“道德推理”等多門多方位的基本課程中選取其中8門修讀,另外還要修讀4門高級課程。這些課程內容占學生1/4的學習時間,另外3/4的時間學生回到自己所在學院學習。該計劃要求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和思維鍛煉,跳出自己專業(yè)思維的局限,學會從多學科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跨學科學習,理工科學生要掌握一些人文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文科學生也要有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基礎,嘗試用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為了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增強學生跨文化與跨學科體驗,2005年起國大決定斥資5億建造一座大學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全然不同的學習和寄宿體驗。大學城將包括8座住宿型學院及研究生宿舍,預計能容納6 000名學生。住宿型學院將為學生創(chuàng)造別具一格的學習與寄宿體驗。大學城將為住宿生設寫作、新生入學講座和跨學科等三種單元課程,它提供一種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學習模式,鼓勵思考,激勵創(chuàng)新,致力于培養(yǎng)出思想有深度,視野有國際廣度,能言善道,長于表達自己的新一代的好公民。
國大積極通過各種國際交流項目,例如暑期項目、學分互認項目、聯合培養(yǎng)項目、雙學位項目等,與世界各國名校開展交流。截止到目前,國大已與五大洲3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的200多所學校開展校際國際合作項目,而院際、系際間的國際交流項目則更多。通過海外交流項目,學生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也增進了了解,跨文化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國大,學生們在課外可以參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活動,如學校的社團活動,社區(qū)服務項目,參與學校管理的“自治活動”,國際學生活動以及校園節(jié)日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夠很好地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針對目前許多大學生酷愛科技產品及網絡已成為學生每日生活必需的情況,國大因勢利導,開發(fā)出“第二人生”虛擬校園,目的是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另一個溝通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共同學習、互助、分享以及引導創(chuàng)意的空間。學生們除了可以在虛擬校園上課之外,還可以在網上參加多姿多彩的休閑文化活動。
由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始終秉承科技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舉的全方位教育方針,國大學生的素質在新加坡乃至世界上都是有口皆碑的。國大學生多次參與全球大學生重要賽事,并取得了較好成績。國大畢業(yè)生的工作表現也獲得了社會的極高贊譽。國大學生畢業(yè)后也積極回饋母校,熱心捐贈,以實際行動支持母校的發(fā)展。外界對國大生的普遍印象是思維靈活,才能全面,活力四射,適應性強,有社會責任感。結合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實際,筆者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在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有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它倡導教育應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內在潛能,幫助學生找到興趣所在,讓每一個學生發(fā)揮最大潛質,發(fā)展自身的專長。它認為大學應提供充分多元的機會,幫助每一個學生提升自己,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正是因為尊重了學生,一切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才會對學校心存感激,才會在畢業(yè)多年之后對母校仍然念念不忘,積極熱心捐助母校。國大學生每年對母校的捐贈數額是巨大的,這也證明了學校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成功。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雖然也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但客觀地講,一些高校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甚至只有“管理”,沒有“服務”。相對貧乏的學生服務機構,單一的缺乏人性化的硬性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學生對學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的建立。絕大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很少與母校聯系,向母校捐款回饋活動更是少之又少,這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形成巨大反差。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我國教育管理者應該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服務至上”的理念。教育管理不能是單純地去“管”學生,而應是去“服務”于學生,要由管理者變?yōu)榉照吆椭笇д?。從學校領導開始,教育管理者應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解答他們在學習上的困惑,并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困難,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還要成為學生的“益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學生在母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周到細致的服務必定會心存感激,對學校產生深厚的情感,畢業(yè)之后也會密切關注母校的發(fā)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就會慷慨解囊,支持母校建設,為母校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從內容上看,緊跟時代步伐,體現了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適應了新加坡由工業(yè)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不僅僅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特定的工作技能和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應對世界瞬息萬變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世界競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批判性思維、跨文化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很龐雜,似乎與人文相關的內容都有所涉及,但是重點不夠突出,有些內容甚至與時代相脫節(jié),所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要取得成效,首先必須確定明確而又具體的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培養(yǎng)學生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創(chuàng)新和批判性思維、國際化視野和全球性意識以及跨文化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塑造國際型人才,這應是今后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和方向。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既有網上的,也有網下的;既有課堂教學,也有課外活動。我們的人文素質教育也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講座等形式,應積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盡量采用受學生歡迎的形式來貫徹實施。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多種途徑中,大學生海外交流計劃是最受學生們熱捧和歡迎的,這也是國大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特色。參加了海外交流計劃的學生不僅增長了見聞,開拓了視野,而且在就業(yè)市場上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海外交流計劃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機會,在跨地區(qū)跨文化交流中,學生們感受到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沖擊,有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這將是他們人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也可以效仿新加坡國立大學,多給學生一些跨地區(qū)跨國家的文化交流體驗,讓他們在體驗中成長,在體驗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誠然,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人文素質教育與科技素質教育相比,還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其地位和作用有待提升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國際性太強,缺乏亞洲和新加坡本土特征等。吸取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成功經驗,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可以開闊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國際視野,探索出一條成功的人文素質教育之路。
[1]王永炳.挑戰(zhàn)與應對——全球化與新加坡社會倫理[M].新加坡:友聯書局,2005:17.
[2]潘星華.新加坡教育人文薈萃[M].新加坡:新加坡諾文文化事業(yè)私人有限公司,2008.
[3]潘星華.新加坡校長訪談錄[M].新加坡:創(chuàng)意圈出版社,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