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陽
(湖南文理學院 芙蓉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圍繞著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評價問題有過許多論爭。爭論者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實踐探索進行的肯定或否定,割裂了這兩個階段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tǒng)一性,以一個階段否定另一個階段。針對人們認識上的這種誤區(qū),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不能否定”的科學論斷,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1]這一論斷與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強調的“不爭論”論斷一樣,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是實現(xiàn)永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堅持實踐、尊重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中國革命成功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認識根源。在這一認知觀念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人尊重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堅持實踐和尊重實踐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理論探索和反思的結果。堅持并尊重實踐,一方面是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盵2]另一方面,要尊重實踐在推動認識發(fā)展中的作用,按照實踐的發(fā)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
但人類的實踐往往因為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在實踐的方式與路徑選擇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并使實踐的結果呈現(xiàn)著多樣性的特點。如何看待實踐路徑、方式與結果的差異性,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因此以自己所認可的實踐路徑、方式與結果進行排他性的選擇與評價,否認他人的實踐路徑、方式與結果,從而陷于沒完沒了的論爭之中。這種爭論的主要表現(xiàn):一是以某些經典理論為出發(fā)點,對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路徑和方式加以否定;二是以一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路徑和方式否認另一國家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或盲目模仿他國模式,或要求他國效仿本國模式;三是以本國某一歷史時期革命和建設的具體路徑和方式否認另一歷史時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
這三種現(xiàn)象在我國革命和建設中都曾出現(xiàn)過。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曾有人依據(jù)經典理論對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進行否定;在探索中國建設道路過程中盲目照搬斯大林模式和改革開放后拿西方的發(fā)展模式來否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當代中國社會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或以改革開放前的實踐否定改革開放后的實踐,或以改革開放后的實踐否定改革開放前的實踐。這種置實際情況于不顧而簡單地以自己所認可的理論、模式去否定正在進行的實踐,于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沒有多少價值,而且會干擾人們的認識,制造出思想矛盾和引發(fā)不必要的爭論。這種否定本身也體現(xiàn)出了他們內心的不自信,即擔心正在進行的實踐會否定自己所認可的理論及某種實踐模式。
這種否定的錯誤在于它忽略了人類社會實踐的多樣性,忽略了人類社會實踐是最終結果一元性與實踐方式、發(fā)展階段多樣性、差異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人類社會發(fā)展存在著“鐵的必然性”的規(guī)律的同時,也強調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其實踐方式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發(fā)展水平上同樣也呈現(xiàn)著階段性的差異;“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于無數(shù)不同的經驗的實施,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fā)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xiàn)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3]。而這種變異和差別的具體程度,“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huán)境”[4]。忽略條件的差異,要求所有的國家和民族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實踐中采取同一種模式、方式開展實踐,必然會破壞和阻礙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經濟的正常發(fā)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惟有根據(jù)自己所面臨和擁有的具體條件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路徑與方式開展實踐,才能發(fā)展起來、強盛起來。列寧探索俄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征程中,根據(jù)條件的變化,否定了“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等教條主義的觀點,率先在俄國開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探索,列寧的成功就源于其對條件的把握,正如列寧所總結的那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xiàn)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盵5]357-358俄國革命是“特殊性”的產物,每個國家也都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5]358,若不以“特殊性”條件為前提,不尊重實踐的條件差異盲目套用經典理論、盲目套用他國模式或者盲目套用歷史經驗,都必然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實踐到底受著什么樣的條件制約這是一個無法在實踐之前能夠完全回答的問題,對制約實踐的條件只能在實踐之中去認知、把握和分析。正是認識到這一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反復強調要“摸著石頭過河”,鼓勵人們“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那種追求“辦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想在實踐之前將所有的問題完全弄清楚、將所有的條件完全把握到位是不現(xiàn)實的。由于對條件的把握不充分,想在實踐之前就將問題論證清楚、爭論清楚同樣也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鄧小平相應地提出了“不爭論”的論斷。1992年年初,針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后引發(fā)的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一些爭論,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闡釋了他的“不爭論”觀點,強調:“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盵6]374實踐證明,鄧小平“不爭論”的觀點是正確的。如果當時中國陷于爭論之中,就必然會使改革開放的步伐停頓下來,就會喪失機遇,中國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鄧小平“不爭論”的觀點也啟示我們,由于客觀條件本身有一個不斷展開和演變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實踐的當下無法完全把握條件、無法窮盡條件;由于舊有的條件不斷變化、新的條件不斷出現(xiàn),因此實踐必然存在著缺陷和不足。如何看待有缺陷的實踐和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能否簡單地因為問題和缺陷的存在就否定實踐本身,全盤否定某一階段、某一時期的實踐探索,是一個關系社會實踐成敗的大問題。解決這一認識問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這種否定很容易讓人們割裂歷史,導致認識上的分歧和思想混亂以致于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國內出現(xiàn)過兩股逆流,一個是堅持“兩個凡是”,其實質就是堅持“文革”的錯誤;一個是借口否定“文革”而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其實質就是要割斷歷史。能否正確評價毛澤東及其思想就成為當時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其超人的智慧與勇氣,在指導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多次強調指出:“對毛澤東同志晚年錯誤的批評不能過分,不能出格,因為否定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意味著否定我們國家的一段重要歷史。這就會造成思想混亂,導致政治的不穩(wěn)定?!盵6]304鄧小平之所以強調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批評不能過分,強調對毛澤東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就是認識到實踐是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實踐是有可能存在缺陷和產生問題的,我們不能以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情況否定前人的艱辛探索。
同樣由于條件的限制,改革開放的實踐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問題,有的人因此拿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缺陷和出現(xiàn)的問題來否定改革開放本身,對此習近平強調指出:“當前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fā)展起來后不斷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盵1]習近平的講話堅定地繼承了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將鄧小平的“一個不能否定”即“不能否定毛澤東”發(fā)展為“兩個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1]“兩個不能否定”就是強調要尊重實踐,不能因為實踐中出現(xiàn)的缺陷就否定實踐本身。
“兩個不能否定”的提出為我們科學地評價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要求我們在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必須體現(xiàn)“三個尊重”。
第一、尊重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即為改革開放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借鑒。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圍繞著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同志的錯誤時就有過爭論,針對當時有人全盤否定改革開放前的實踐探索,鄧小平指出:“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應該說‘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會確定將工作重點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fā)展生產力、建設四個現(xiàn)代化為中心,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護。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較,‘文化大革命’變成了我們的財富。”[6]292成功經驗與反面教訓都是我們繼續(xù)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寶貴財富,因此失敗的教訓也應該得到尊重。雖然失敗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國家的發(fā)展,但基于對實踐的條件的認識,社會實踐的探索和自然科學實驗的探索一樣,都難免會出現(xiàn)失誤、會犯錯誤。如何看待探索路上的失敗和失誤,是將其視作后續(xù)探索之路的借鑒,還是簡單地加以否定,體現(xiàn)的是評價者的認識態(tài)度、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問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就不能對人類歷史上的探索進行簡單否定,這也是對歷史的最基本的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滑向歷史虛無主義,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以史為鑒。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習近平提出了“兩個不能否定”的論斷。只有堅持尊重歷史,才能尊重人民和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少犯錯誤、不犯錯誤。
第二、尊重改革開放后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對改革開放前探索的揚棄和超越,要尊重改革開放后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取得的偉大成績,不能因為改革開放過程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而否定改革開放后的實踐探索。改革開放后中國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同樣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實踐;同改革開放前的探索實踐一樣,改革開放后的探索實踐既有成功,也有失敗。通過改革開放后的實踐探索,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使中國富起來了,全面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嚴重的問題,諸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等,有些問題甚至嚴重到了影響社會穩(wěn)定、影響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地步。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fā)展起來后不斷出現(xiàn)的新情況,是我們當前在思想認識領域必須首先解決好的一個關鍵問題。而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同樣有人采取了簡單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簡單地將改革開放前后的問題進行對比,以改革開放前腐敗的相對較少的歷史階段否定腐敗相對嚴重的改革開放后的歷史階段,以改革開放前環(huán)境問題的相對較少的歷史階段否定環(huán)境問題相對嚴重的改革開放后的歷史階段,以改革開放前貧富差距極小乃至沒有的歷史階段否定貧富差距相對較大的改革開放后的歷史階段。這種簡單的、單項的比較只看到了某個問題的一面,而忽略了改革開放后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民族復興道路整體上取得偉大成績的另一面,嚴重地犯了以偏概全、以部分否定整體、以個別否定一般的毛病。為正確引導人們的認識,習近平提出了“兩個不能否定”的論斷,對于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是非常及時、非常正確的。
“兩個不能否定”就是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地抓住改革開放后的問題不放,不能因為改革開放前沒有這些問題,就認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探索實踐比改革開放后的探索實踐要正確。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既要正視問題的存在,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也要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形成是受著客觀條件制約的。在改革開放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由于對受實踐條件成熟程度的限制以及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規(guī)律把握的不夠,在新的實踐中出現(xiàn)新的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能正視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而不是坐而論道或怨天尤人、無所作為,就一定能逐步解決這些問題。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還會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因為,世界總是處在矛盾運動之中,解決我們的新問題是我們實踐的常態(tài),因此,不能期望我們和我們的前人一勞永逸地解決實踐中的一切問題。
第三,尊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偉大實踐的一脈相承性。說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一脈相承的,不是說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探索實踐,在具體的模式選擇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上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我們在肯定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存在差異基礎上,看到差異背后存在的共性。這種共性表現(xiàn)在:其一,領導者相同。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探索實踐的都是中國共產黨。其二,所走道路相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探索道路上都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偏離社會主義道路的。其三,目的相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種共性也可以總結為“三個沒有變”,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沒有變,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變,堅持發(fā)展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沒有變?!叭齻€沒有變”告訴我們,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黨,如果說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有所差異,這種差異也是中國共產黨自我完善的結果;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中國所走的道路都是社會主義道路,如果說改革開放前、后社會主義道路在具體模式上的有所差異,這種差異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結果;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說改革開放前、后的發(fā)展程度呈現(xiàn)著差異,這種差異也是積累程度差異的結果。
“兩個不能否定”雖然探討的是如何評價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問題,但就其理論品質及其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作用來看,其價值不僅僅在于為我們提供評價歷史的方法論,還為我們提供了更好地參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實踐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的理論指南和方法論指導。它啟示我們,在實踐中必須盡可能準確把握條件對實踐的制約作用,充分利用條件的許可大膽探索。中國革命和實踐的成功經驗表明,每一次成功的探索都是建立在對條件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的,中國能夠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地把握了中國革命所面臨的條件,根據(jù)條件的許可選擇了適合中國的革命道路,并使中國人最終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建設自己偉大國家的征程。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把握了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面臨的條件,充分利用國際國內條件所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機遇,使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兩個不能否定”要求我們必須尊重條件對實踐的制約,充分利用條件的許可。當前,我國繼續(xù)改革開放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和巨大,發(fā)展起來后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絲毫不比沒有發(fā)展時少和小,這就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問題解決之道。新的歷史條件下,具體的實踐模式和路徑必須根據(jù)世情、國情和民情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決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過去的模式,必須注意到任何成功的實踐模式都是受條件制約的。比如說,作為中國改革第一推動力的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就是當時歷史條件下農民的必然選擇,對于啟動改革是有重大意義的,也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改革開放以前,我國落后的農業(yè)生產力要求我們必須調整農業(yè)生產方式,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條農村改革道路的選擇是與當時的農村生產力低下和獸牧耕種相適應的。但隨著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特別是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已經明顯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了,新的生產力條件要求我們必須調整農村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追求農業(yè)的規(guī)模效益就必須實行土地流轉以利于集中經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農業(yè)和農村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實現(xiàn)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由此可見,從集中經營走向分散經營,又從分散經營再次走向集中經營,其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條件的變化。生產方式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在生產過程中以哪種方式來組織生產完全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條件,而不是由生產方式之間的相互否定來決定的。
堅持“兩個不能否定”必須注意把對具體實踐模式的否定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發(fā)展區(qū)分開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實踐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發(fā)展為目的的實踐。但由于條件的制約,具體的實踐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對于錯誤的實踐模式我們應該予以否定,對于有缺陷的實踐模式我們應該予以修正。但對具體實踐模式的否定并不是對實踐者的否定和對實踐行為本身的否定,我們仍然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現(xiàn)實中,之所以出現(xiàn)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相互否定的現(xiàn)象,其錯誤就在于將具體的實踐模式視為制度或者體制的必然結果,把對具體模式的否定等同于對制度、體制的否定,等同于對實踐本身的否定,以個人的好惡確定對歷史的評價標準,從而導致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因此,這種認識是十分有害的。
“兩個不能否定”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探索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指南,堅持“兩個不能否定”,堅持實踐和實踐的條件性,對于我們解決發(fā)展起來后中國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1]習近平.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 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EB/OL][2013-03-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01/c_114856977.htm.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8.
[5]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