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昱昊
(南京外國語學(xué)校國際部,南京210008)
說明:
(1)本文以中華書局1982年版點(diǎn)校本為底本,為方便讀者,標(biāo)出點(diǎn)校本正文與三家注的頁碼行數(shù),并用“□”標(biāo)識(shí)所校之字,“^”標(biāo)識(shí)補(bǔ)字之處。
(2)《校補(bǔ)》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史記會(huì)注考證校補(bǔ)》所附校補(bǔ),也標(biāo)出頁碼行數(shù)。如文中第1條“463·2·10”指《秦楚之際月表校補(bǔ)》463頁2版10行,以“[ ]”表示補(bǔ)字。
(3)下文“考證”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瀧川資言《史記會(huì)注考證》中的案語,標(biāo)出頁碼行數(shù),如文中第16條“41·1”指《仲尼弟子列傳》第41頁1行。
(4)《正義》前加“*”表示此條為正義佚文。
《校補(bǔ)》:不,《殿》,所。(463·2·10)
案:《高祖本紀(jì)》《留侯世家》皆云詐而擊之,則并非不戰(zhàn),當(dāng)從《殿》本。
案:殿本作“所”字是?!陡咦姹炯o(jì)》記載秦趙高已殺二世皇帝之后,派人來與沛公約分王關(guān)中,沛公認(rèn)為有詐,因此用了留侯張良之計(jì)策,派酈生、陸賈說服秦將,并加以賄賂,趁其不備,因而奇襲武關(guān),大破秦軍,隨后又與秦軍大戰(zhàn)于藍(lán)田之南、北,均得以大破秦軍。所以此處云“不戰(zhàn)皆降”是錯(cuò)誤的,實(shí)有戰(zhàn)事,并非不戰(zhàn)。此事《留侯世家》更為詳細(xì),云張良對(duì)沛公云秦軍只是將軍欲叛,士兵恐怕不從,不如趁機(jī)誅滅。因此沛公大戰(zhàn)秦軍。疑殿本當(dāng)是據(jù)此兩篇所校。
《校補(bǔ)》:《彭》《游》,漁釣互倒?!对洝穮切K伟宥值梗队巍繁就?。又釣訛作鉤。(879·1·14)
案:“漁釣”是。彭、游本誤。本來“漁釣”“釣漁”二者顛倒意義不殊。但核查古書可見,古皆作“漁釣”。如《漢書·敘傳上》:“漁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后漢書·郅惲傳》:“漁釣自娛?!弊鳌搬灊O”懷疑是唐以后事。《全唐詩》卷一百五十一劉長卿《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等閑將狎釣漁翁”、卷六百五十二方干《送婺州許錄事》“醉醒多在釣漁幾”,則用釣漁。此處當(dāng)依據(jù)《漢書》《后漢書》等為例。
《校補(bǔ)》:其,《猿投》,千。(原無此條,據(jù)附錄補(bǔ))
案:“其”字當(dāng)作“于”?!遏斨芄兰摇?“龂龂如也?!薄端麟[》云:“今按下文云至于揖讓之禮則從矣?!薄扒А碑?dāng)是“于”字之訛。猿投本蓋原作“于”,后訛為“千”字?;蛘叽颂幰部蓪ⅰ捌洹弊纸庾髦甘驹~,其,那?!爸疗洹奔粗劣谀?。再者,其字又可解釋為“若”“如”,至其,即至如。也可講通。
《校補(bǔ)》:《燉煌》,無于字。(925·2·11)
案:疑此處無“于”字是?!栋卓琢谩纷ⅰⅰ队[·人事部一百二十一·質(zhì)》引無,唐本少用助詞,如單本《索隱》《漢書》?!稘h書》于《史記》原文,多刪削助詞虛詞,使其文章更為整飭典雅。唐人質(zhì)直,疑皆受《漢書》影響。單本《索隱》雖然已非唐人原貌,但往往與類書所引契合,其所出《史記》原文,多無虛詞。
《校補(bǔ)》:《燉煌》《楓》《三》,無其字。(926·3·9)
案:無“其”字是?!稛趸汀贰稐鳌贰度分T本無,王叔岷云:“《列女傳·仁智篇·曹僖氏妻傳》同?!保?]1396“其”“耳”二字形近,“其”當(dāng)是“耳”字誤衍。
《校補(bǔ)》:《燉煌》,無中行偃使程滑六字。(926·4·9)
案:《燉煌》本無中行偃使程滑六字是。王叔岷云:“《年表》無使程滑三字。”[1]1397此六字后人據(jù)《左傳》添。今檢《秦本紀(jì)》《齊世家》《魯世家》皆無“中行偃使程滑”之語。
《校補(bǔ)》:置,《詳節(jié)》,懸。(1041·2·2)
案:疑作“懸”是?!队[·人事部一十七·膽》《元龜·列國君部·政令》引皆作“置”。但《申鑒·雜言上》作句踐懸膽于坐?!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第八》云:“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不絕于口?!薄稌x書·顧榮傳》:“懸膽于庭以表辛苦?!笔乔叭私栽茟?,疑當(dāng)作懸字。疑懸古作縣,又訛作置。不過《史記》諸本大多作“置”,當(dāng)是古時(shí)傳聞不同所致?!皯摇薄爸谩倍f。
《校補(bǔ)》:固,《南化》《楓》《棭》《三》《梅》,國。(1095·2·7)
案:諸本作“國”字是?!对敗ち袊俊すシサ谒摹纷鲊?。下文云入秦而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矣。因此此處當(dāng)云“為主守地,不能死國,不義一矣”?!肮獭薄皣倍中谓灐?/p>
《校補(bǔ)》:《南化》《梅》《謙》,重從字。(1141·3·3)
案:檢《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為陳軫章》不重從字。亦無“秦”字。作“魏是槫,韓是從”。“槫”字通“轉(zhuǎn)”?!笆恰弊滞ā笆稀?。此句即魏氏轉(zhuǎn),韓氏從。言韓隨魏轉(zhuǎn)。今本《史記》“秦”字衍,“韓”下脫“氏”字。
《集解》:不知所以裁制。(1928·2)
《校補(bǔ)》:《南化》《楓》《三》,無吾字。(1170·3·14)
案:此處“吾”字當(dāng)無。依《集解》“不知所以裁制”則亦無。檢今本《論語·公冶長》無“吾”字。定州竹簡《論語》亦無“吾”字。
《校補(bǔ)》:《南化》《楓》《三》《梅》,子夫?yàn)槠疥枺酃葜髦幷摺?1197·1·6)
案:諸本有“公”字是。今本《漢書·外戚傳上》雖亦作平陽主。但《初學(xué)記·帝戚部·公主第六》注引舊本《漢書》有公字,下“因過平陽主”“賜平陽主金千斤”“主”上亦有“公”字。
《校補(bǔ)》:《南化》《楓》《謙》,謚曰幽[王]。(1201·3·3)
案:諸本有“王”字是。按例,“幽”下當(dāng)有“王”字。因?yàn)楦魈幹u下皆有爵位。此處亦當(dāng)有。如《衛(wèi)康叔世家》云:“謚曰共伯。”《陳涉世家》云:“謚曰隠王?!薄读盒⑼跏兰摇吩?“謚曰孝王?!薄斗B滕灌列傳》云:“謚曰懿侯。”皆有爵位。
《校補(bǔ)》:《中統(tǒng)》,燕飲互倒?!对洝罚囡嫸种薪y(tǒng)游本倒。(1212·1·6)
案:作“燕飲”是,不誤?!秴魏蟊炯o(jì)》《漢書·高五王傳》作“燕飲”。《史》《漢》多用燕飲,不用飲燕。如《齊悼惠王世家》下文云:“嘗入侍髙后燕飲。”《梁孝王世家》:“上與梁王燕飲。”《張丞相列傳》:“文帝嘗燕飲通家?!薄段浩湮浒埠盍袀鳌?“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漢書·谷永杜鄴傳》:“無復(fù)與群小媟黷燕飲?!薄逗鬂h書·董卓傳》:“或赍酒肉就天子燕飲?!憋嬔嘤肿黠嬔?,檢《后漢書》《三國志》始多用“飲宴”。
《校補(bǔ)》:《楓》《三》,以[來]為名也?!睹贰罚詾槎肿鱽碜??!赌匣贰吨t》,為名二字作來字。(1218·4·10)
案:王叔岷云:“案《漢書》作從召平始也。《文選》注引世家亦作從召平始也。”[1]1882觀以上諸本,似史文本有來字。疑《楓》《三》本為是。以來,即始也。從召平以來,即云從召平始也。
《考證》:《論語》及《楓》《三》本無郈字。此衍。沈濤曰《史記》費(fèi)字衍文,蓋古本《論語》作郈宰,不作費(fèi)宰?!墩摵狻に囋銎氛鬣C宰,可見漢以前本皆如是也。《正義》但釋郈不釋費(fèi),可見所據(jù)本無此字。參存。(41·1)
《校補(bǔ)》:《南化》《楓》《三》《梅》,無郈字。(1350·2·4)
案:王叔岷云《楓》《三》本此文無郈字,疑依《論語》刪之也。此文蓋本作為郈宰,存古《論語》之舊。后人據(jù)今本《論語》于郈旁注費(fèi)字,因溷入正文耳。[1]2135王說可以商榷。無郈字之本亦多?!稘h書·王莽傳下》注、《后漢書·劉梁傳》注、《文選·潘安仁在懷縣作二首》注、《白孔六帖·未能為政》注、《白虎通·德論上·社稷》皆作費(fèi)宰,無郈字。疑此處本無郈字。
《校補(bǔ)》:顯,《南化》《楓》《三》《野》《梅》《蜀》《耿》《毛》《殿》,頗。《札記》,王本顯作頗。(1351·3·2)
案:疑諸本作“頗”字是?!度簳妓鳌ざY門·釋菜·釋奠類》《玉海·學(xué)?!ひ晫W(xué)》皆作頗。頗,《廣雅·釋詁三》:“略也?!毖允论E不多,僅略有年歲與名姓而已?!帮@”應(yīng)當(dāng)是訛字。
《集解》:《家語》曰忠字子蔑。(2226·3)
《考證》:今本《家語》作孔弗。(52·6)
《校補(bǔ)》:忠,《南化》《楓》《三》《野》,思。(1352·3·16)
案:“孔忠”,疑當(dāng)從今本《家語》作“孔弗”。“蔑”字可借為“弗”,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艸部》云蔑字假借為弗,與莫、末、靡、罔等字同。孔弗,字子蔑,名、字正合。若作孔忠,則名、字不合。
《校補(bǔ)》:《南化》《楓》《三》《梅》,戰(zhàn)士二字作單于。(1508·4·7)
*《正義》:戰(zhàn)士或本作單于者非也?!赌匣贰稐贰吨t》《梅》《狩》《野》(1508·4·10)。
案:此處“戰(zhàn)士”當(dāng)作“單于”?!锻ǖ洹けな厩印芳醋鲉斡?。上文云“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fèi),日擊數(shù)牛饗士”,言李牧馭軍之法,這是為厚遇戰(zhàn)士一方面而言;下言“習(xí)射騎,謹(jǐn)烽火,多間諜,厚遇單于”,這是為對(duì)敵之法。厚遇單于,即不開邊釁之意。有籠絡(luò)的意思。
《正義》:《燕丹子》云荊軻拔匕首擲秦王,決耳入銅柱,火出。(2536·7)
《考證》:《策》無桐字。三條本、毛本作銅。(36·4)
《校補(bǔ)》:桐,《南化》《棭》《三》《景》《井》《蜀》《紹》《毛》《殿》,銅。按景印慶元本桐改銅?!对洝?,《策》無 桐 字,疑 衍?!睹繁?作 銅。(1566·2·14)
案:《南化》諸本作“銅”字是。施之勉云按景祐本、黃善夫本作銅?!栋滋匪?,《元龜》八百四十引亦作銅。[2]1353王叔岷云案景祐本南宋補(bǔ)版(非景祐本),《殿》本桐并作銅?!墩摵狻と逶銎?、《通鑒》并同(宋蜀廣都費(fèi)氏進(jìn)修堂刊本《通鑒》作桐)。[1]2616讀《正義》所引《燕丹子》云出火,當(dāng)是銅柱,雖是小說,但亦可參考?!队[·兵部·箭下》引韓子云:“董之治晉陽宮,公令舍之堂皆以錬銅為柱質(zhì)?!薄队[·禮儀部十·宗廟》引桓譚《新論》云:“王莽起九廟,以銅為柱甍,大金銀錯(cuò)鏤其上也?!薄队[·珍寶部十二·銅》引《漢武內(nèi)傳》云:“上起神屋臺(tái)以銅為柱黃金涂之?!笔枪湃艘糟~為柱。此處當(dāng)作“銅”字。
《考證》:《楓》《三》本始皇三十四年紀(jì)竝無患字,臣字屬上讀。(12·5)
《校補(bǔ)》:《南化》《楓》《三》,無患字。(1580·4·10)
案:諸本無“患”字是。王叔岷云案《御覽》、《帝范·建親篇》注引此并無患字。惟據(jù)《論衡·正說篇》作卒有田常六卿之難。疑此文唐以前舊本,有患字而無臣字[1]2626。王說可以商榷。《文選·首六代論》《孝經(jīng)序》疏、《法言·重黎篇》宋咸注、《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注引皆無患字而有臣字,讀“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疑“患”字即“臣”字上半部之訛。
《校補(bǔ)》:《南化》《楓》《棭》《三》,太史公自序[傳]第七十。(2078·1·1)
案:王叔岷云案索隱本篇題作《太史公自序傳》。《武帝本紀(jì)》正義引臣瓚說,已稱為自敘傳。……《伯夷列傳》正義則省稱為敘傳,猶《漢書》之?dāng)鞫?。今傳各本,皆作自序,略傳字?!稘h書·遷傳》載此篇,已稱遷之自敘矣。[1]3461《初學(xué)記·文部·史傳第二》《周本紀(jì)》“震澤致定”正義皆作“太史公自敘傳”,《孝武本紀(jì)》題目集解“太史公自序曰”,校補(bǔ)云《南化》《楓》《三》《謙》《高》作“太史公自序傳曰”。蓋唐以前學(xué)者習(xí)稱。
《校補(bǔ)》:《楓》《三》,無推字。(2086·3·4)案:《漢書·司馬遷傳》亦無。《廣韻·藥韻》:“略,求也?!甭匀?,即求三代之事,與下文“錄秦漢”相應(yīng)。疑本無推字。疑前人不知“略”字又有“求”義,故而在略字后加一“推”字,以備推求之意。實(shí)不當(dāng)有。
[1]王叔岷.史記斠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施之勉.史記會(huì)注考證訂補(bǔ)[M].臺(tái)灣: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