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華,柳海民
(1.東北師范大學 教務處,吉林 長春 130024;2.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教育公平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礎理念。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中日益突出的不公平的現象已經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負面影響在近幾年還有繼續(xù)擴張之勢,這對于中國當前及未來的教育發(fā)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弱化或避免目前存在的教育公平問題,社會各界,上至國家政府,下至草根百姓,也都對教育不公平問題以高度的關注。到底產生不公平的深層次原因何在?解決教育不公平問題的關鍵何在?我國政府也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措施消減教育不公平現象,學術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教育公平研究,但是多立足于政治或經濟視角進行探討,很少關注文化這個宏大的背景,而現實顯示出教育公平與經濟、政治并不是一種線性的因果關系,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文化發(fā)展對教育公平的影響漸漸凸顯,而在我國現實的教育公平的研究中,文化這一因素一直處于被忽略的狀態(tài)。本文立足于文化視域下探究教育公平制度變遷,以此為教育公平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探索路徑。
北歐有一句諺語——“文化為制度之母”,就是說制度的產生和被執(zhí)行,離不開文化的因素?!白鳛槲幕囊粋€要素的教育,也只有把它放在文化的整體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認識它的含義,為此要掌握教育、教育的各種現象、教育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必須考察文化”[1]。眾所周知,教育包含于文化之中,文化對于教育公平制度有著深刻的、深遠的影響。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假如有了教育公平制度,但是如果人人都想從制度之外獲得好處,制度就很難被遵守,而且當不遵守制度形成習慣,制度的執(zhí)行就會難上加難。這種從制度之外想獲得好處的思想和不遵守制度的習慣即為文化的顯示。
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文化的發(fā)展變革對教育公平制度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影響作用,這種作用有正面推動,也有反面抑制。如我們崇尚精英文化,于是有了重點學校制度和考試制度;如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和影響主導我國封建教育的“科舉制度”等思想實際上阻礙我國現行教育公平制度的實施和執(zhí)行;而改革開放以后,在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摩擦錯位,導致教育價值的沖突危機,人們承認付出與所得對等的原則,包括個人努力和金錢付出,公平競爭與交換原則沖擊原有的教育公平制度,使得教育公平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受到破壞或變得模糊。文化中所蘊涵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影響、制約著教育公平制度的選擇。
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在其總報告《學會生存》中就強調:教育體系是每個民族的民族意識、文化與傳統的最高表現?!爸贫润w系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指導下建立的,制度本身總是內涵著一定的文化價值體系、價值規(guī)范,是一定的價值觀念、倫理精神的實體化、具體化。”[2]因此,文化實際上距離教育公平制度并不遙遠,教育公平制度的建構和執(zhí)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文化的體現?,F代教育公平制度,包括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都體現著特定文化所蘊涵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并且從辦學方式、教育內容以及對教育權的態(tài)度觀念中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力量。如教育權利平等作為最基本的民權,在各個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時期都被強調和重視;義務教育制度體現了社會文化的民主平等觀念的深入發(fā)展和普及狀態(tài)。因此,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時期受到重視并具體實施。
中國文化歷經千年若干王朝的變更,仍然對現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雖然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中,教育公平制度未以明確的概念和形式出現在我國的社會制度之中,但是體現中華民族對教育公平追求的觀點、主張和實踐卻時時顯現在歷史長河中,在文化大潮向前涌進的過程中,教育公平制度也從無到有,從單一化走向體系化。中國文化史的時期劃分,綜合史學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慣例,分為古代文化時期、近代文化時期和現代文化時期,每個不同的文化時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質。因此,教育公平制度在文化這個宏大的背景下也體現為不同的狀態(tài)和形式。
原始社會時期,教育泛化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沒有獨立的形式,為適應社會生活和集體生產勞動的需要,并為培養(yǎng)合格的氏族成員,氏族成員都接受教育訓練,人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教育公平制度是一種原始的平等。
進入了階級社會,我國的夏、商、西周三個奴隸制王朝實施的是一種“政教合一”的官學教育制度形式,教育是建立在等級制度之上的等級制教育,教育呈現出明顯的階級性和等級性,統治階層壟斷受教育的權利,平民不能進入官學接受教育,只能在生產、生活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統治者施行的教化,這種教育制度無公平可言。
春秋時期,私學興起成為我國教育制度上第一次大變革,私學的入學以自由受教育為原則,擴大教育對象,自由辦學、自由講學、自由求學,學校向平民開放,將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平民,促進了學術文化下移,使更多的社會下層人群能享受到教育的權利。如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張打破貴賤、貧富、地域、種族、年齡、智愚的界限,人人可以入學受教育,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限制。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可謂是教育公平制度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歷史性進步。及至后來的歷代王朝在儒學成為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后,受教育權利的平等的思想都一直在被遵循著。
隋唐時期出現了具有教育公平意義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是統治階級選士的策略,但是其形式上表現出來的公平和平等,如自由報考、國家設考、錄取等,任何人只要進學讀書,就能參加科舉考試,改變政治地位,無意地奠定了人人讀書、應考、做官整個過程的社會價值觀的基礎,具有某些樸素的教育公平觀念,可謂是教育公平制度的最初模式。
清代的黃宗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家,在教育主張上提出了民主教育思想,他主張將寺觀庵堂改為書院和小學,全國不論貴賤、自天子之子至庶民之子,均需入學,實現在全國城鄉(xiāng)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盡其才的理想。雖然他的思想只局限于個人辦學,但是其對我國教育公平制度發(fā)展進行了思想啟蒙。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大門在帝國主義炮火的轟炸下開始被迫向世界敞開,外國的入侵,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中國歷史進入近代發(fā)展時期。中國近代文化隨著西學漸入,沖擊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在這一時期經歷了資本主義入侵、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改革、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變革最頻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我們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來了解我國近代教育公平制度的變遷。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在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的同時,也對中國的文化教育進行侵略,他們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一些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一些教育學校,雖然這些學校是用基督教和西方自然科學來進行教育,以達到從思想上同化中國人的目的,但是同時他們也十分重視女子教育,在辦學之初就開辦了女學,為我國的男女教育平等開了先河。
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運動高峰,不但對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進行了批判和摧毀,也對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文化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中國歷史上農民階級的平均思想和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并將其體現在太平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婦女等政策的各個方面。在教育方面,太平天國就實行了一種政治、宗教、教育三者合而為一的平等社會教育制度:重視兒童教育,主張男女平等,廢除了科舉考試對門第、出身的限制,開創(chuàng)了不分貧富、貴賤、男女平等的普遍的教育。雖然太平天國運動的最終失敗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社會制度和封建文化,但是其教育改革和實踐為我國開創(chuàng)公平的教育起了先驅實踐的作用,引發(fā)人們思想和文化上的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等對外戰(zhàn)爭的失敗,使統治階級開始反思,于是洋務運動應時產生,向西方學習技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潮產生,求強求富的改良意識開始明顯,中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資產階級改良派在西方民權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代表人物一致強調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在改革科舉制度,設立新的學校制度的同時,發(fā)展女子教育,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張??涤袨樵谒摹洞笸瑫防飿嫿艘粋€“無邦國,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設想了大同社會的教育,兒童的教育完全由社會承擔;他還對男女不平等受教育權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為其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大的不平等,倡導男女教育平等。另一位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也倡導男女受教育權的平等,并創(chuàng)辦了國人自辦的正規(guī)女子學校。在西方近代教育觀念的引入下,在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的影響下,延續(xù)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并依照西方近代三級教育模式建立了規(guī)范全國的“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設置了與近代教育相匹配的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使得新式學堂的數量迅速增加,使普及教育的思想開始了初步實施。
甲午戰(zhàn)爭后到辛亥革命,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維新變法和民主革命的思想迅速傳播,人民的思想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折,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新的文化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傳統的封建君主制已經被民主、自由、平等的資產階級思想所代替。中華民國成立,奠定了教育民主化改革的政治基礎,為與民主共和相適應,在文化教育政策上進行相應的改革。孫中山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中,建議普設教育,使國人不分貴賤皆能受教育,使人能盡其才。在1912年后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四萬萬之人,皆應受教育”。在《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的致辭中,孫中山指出:“凡在自治區(qū)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另在《民主主義與社會革命》的演講中指出:“法定男子五六歲入小學堂,以后由國家教之,養(yǎng)之,至二十歲為之,視為中國國民之一種權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期,將教育權利平等的民間主張寫進了官方的法律條文,如1912年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規(guī)定“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將“初等小學四年定為義務教育”,“也可以男女同校,另專為女子設女子中學?!?。孫中山先生一生堅持“平人類不平等”的革命信念,從教育平等的觀念出發(fā),竭力主張效法西歐,實施普及性的、平等的學校教育。1917年,第三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請促進義務教育案》,次年10月提出《推行義務教育案》,要求政府實施義務教育,各地中小學迅速發(fā)展。中華民國時期,教育公平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出現,初具制度模型,如《中華民國教育宗旨》(1929年)及《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931年)明確規(guī)定:“男女教育機會平等”(“男女教育機會一律平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35年)、《中華民國憲法》(1946年)則更全面地規(guī)定:“中華民國人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國民受教育機會一律平等”)[3]。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恢復封建君主制,中國出現了歷史倒退、文化倒退,但是時代潮流具有不可逆轉性,一批積極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知識分子,開始了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開始了?!拔逅摹睍r期新舊文化激烈沖突,是中國傳統文化發(fā)生巨大變革的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反傳統的運動,它給中國帶來了民主和科學。與文化變革相適應,中國的教育開始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開始以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世界的多元文化,教育權利平等的思想主張在這一時期成為人們追求的社會理想之一,教育平民化、個性化成為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特征。平民教育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主張,旨在擴大教育的范圍、對象和學習的內容,讓人民大眾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陶行知后期將他的平民教育由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到了普及教育,定位于為大眾服務,把教育平等與教育立法聯系起來,成為我國教育公平制度探求路上的一大進步。同時體現五四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的1922年“新學制”的七項標準就包括“發(fā)揚平民教育精神”和“使教育易于普及”,并在“新學制”中規(guī)定“初級小學4年為義務教育階段”。
中國共產黨在成長時期,也對教育公平制度進行了不懈的探索。1922年黨的“二大”的《大會宣言》提出了兩條教育綱領:“廢除一切束縛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改良教育制度,實行教育普及”。在黨領導下的第一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代表大會上,討論通過了《關于教育運動的決議案》。根據這個《決議案》開展了一些特殊的教育運動,如普及義務教育運動、免除學費運動、在教會學校內平等待遇運動、男女平等運動等一系列為勞動群眾爭取平等受教育機會的運動。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宣告:“工農勞苦群眾,不論男子和女子,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一切工農勞苦群眾及其子弟,有享受國家免費教育之權……”黨的教育政策是要使工農勞動人民子弟受到免費教育,學校大門向勞動人民敞開??谷諔?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地的文化教育政策更加旗幟鮮明地要求貫徹“在抗日和團結的條件下,主張不分階級、不分民族、不分黨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別,都有受教育機會平等的權利和義務。”[4]當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文化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針后,文化不再為少數統治階級所壟斷,而是成為人民所享有的精神財富。在這些教育政策和方針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qū)和抗日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普及義務教育、工人教育和農民教育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勞動人民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翻身解放,同時亦帶來了文化教育上的翻身和解放。文化事業(yè)從為統治階級服務轉向為全體勞動人民服務。國家在幫助廣大翻身工農獲得受教育權利和機會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把實現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增加勞動人民子弟入學機會作為主要任務,并以各種形式確保全體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為保證公民教育權利平等和入學機會均等的貫徹落實,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如教育向“工農開門”、實行普及義務教育、免收學費等。1951年產生了新中國第一個新學制,標志著我國學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確立。教育公平制度被明確,如新學制實行單軌制,保證了勞動人民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重視工農教育,同時為成人接受再教育而設立的訓練班、實習班。
但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國內條件和自身經驗的限制,新中國的文化也出現了一些錯誤和不足,如在“大躍進”時期降低了教育的質量。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我國的文化處在一種專制之下,政治對教育的干預過大,隨著政治動蕩,出現了文化觀念上錯亂,全面否定中國的儒家文化,拒絕接受一切西方現代文化。過分以政治出身來限制教育權利和機會,一大批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處在低谷時期,各項教育公平制度均處于停滯或倒退狀態(tài)。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除了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之外,在文化領域也逐步消解“文化大革命”的極端走向,提倡解放思想,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涌入中國,在教育上接受了西方的民主、科學及開放的文化模式?;镜慕逃街贫乳_始建立,如恢復高考制度、頒布義務教育法及實施細則,我國政府也在教育公平制度方面進行不懈的實踐:把每一位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寫入憲法和其他教育法律法規(guī)中;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從教育公平的觀念出發(fā),拓寬辦學思路,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取消重點中學的初中部,免試就近入學,保證我國人民享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除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外,還為實現高等教育機會的均等提供了多種途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進入多元的文化歷史時期,雖然傳統文化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依然存在,但是多元選擇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精神對教育公平制度的影響日益增強,教育公平制度體現了社會對人權、人性的尊重與關懷,受教育權利平等已經被視為最基本的人權。教育公平制度除了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西方文明的影響,我國教育公平制度也呈現出多種形式。受文化傳統的影響,考試制度依舊是我國教育公平制度的主導制度;受西方人權和個性教育的影響,我們在考試過程中又有許多相應的非考試政策;而在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義、官本位導致教育腐敗現象的出現,使教育公平制度執(zhí)行不力,如義務教育的“就近入學”原則,受到權利和金錢的破壞,不能有效執(zhí)行;雖然國家已經明文取消重點學校制度,但實際上卻是名無實存,在以分數擇校的基礎上出現了以權擇校、以錢擇校,導致教育不公平問題突出;高等教育收費制的實施,與其相配套的資助體系和政策還不完備,導致社會底層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受到沖擊。這就要求教育應做到盡可能的公平,改革舊有的教育公平制度或構建新的教育公平制度必須考慮根植于社會的文化因素,否則教育公平制度將難以執(zhí)行或有效運行。
[1]魯潔.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6.
[2]吳向東.制度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哲學研究.2004(8):78-83.
[3]宋恩榮,張威.中華民國教育法規(guī)選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46-47,64,69.
[4]各抗日根據地文化教育政策講座提綱(草案)[M]//陜甘寧邊區(qū)教育資料(教育方針政策部分)上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