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末政治思想中的民論探析

      2013-03-26 22:49:46王兆剛
      東方論壇 2013年4期
      關鍵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國民權利

      王兆剛

      (青島大學 法學院,青島 266071)

      在中外政治思想中,“民”自古以來是一個核心的命題。在人類歷史上,圍繞民的地位、民的權利、民的特性、民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等問題曾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理論,形成了豐富的民論思想。人們對于民的認識,一方面受所處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民的認識的變化又常常成為時代變革的前兆和政治蛻變的先導。在清末這一變動劇烈的時代中,人們對于民的認識發(fā)生了諸多變化,構成了清末政治改革思潮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本文重點探討清末民論的內涵、特點及影響。

      一、民之地位

      在我國古代政治思想中,如何對待民的問題更具有突出地位,曾出現(xiàn)了“富民”、“善民”、“牧民”以及“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等關于民的思想。盡管如此,對民的重視并不意味承認民的主體地位。各種重民思想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穩(wěn)固等級統(tǒng)治秩序,是君主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后,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有識之士們越來越多的開始從民的角度來探討國家興衰,但整體而言,這一時期對民的地位的認識與古代民論尚無根本不同,仍是傳統(tǒng)重民思想的延續(xù)。如王韜提出:“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導之,順民之志而通之”[1](P528),“在撫字以結其心,勇敢以作其氣”[1](P18);鄭觀應認為,議院設立以后,“大小官司無所卸其責,草野小民無所積其怨”;[2](P237)郭嵩燾指出,“中國官民之勢,懸隔太甚”[3](P214);馮桂芬認為:“宗法者,佐國家養(yǎng)民、教民之原本也。天下之亂民,非生而為亂民也,不教不養(yǎng)有以致之”。[4](P83)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有關民的言論中,民還是被作為被統(tǒng)治者的的庶民百姓整體來看待的,并沒有賦予民以新的意義。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民族危機日趨嚴重和各種政治思潮的澎湃激蕩,思想界開始從新的角度來認識“民”的問題,“民”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這首先可以從有關“民”的一些新詞語的出現(xiàn)而體現(xiàn)出來。

      (一)公民、國民等新名詞的出現(xiàn)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思想界在談及民的問題時,開始使用“公民”、“國民”、“平民”等新的名詞,舊有的“民”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這些名詞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強調“民”的權利主體和國家主人地位。其中梁啟超提出:“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之事,定一國之法”,“是之謂國民”[5](P116);有人將國民與奴隸進行了對比,認為“奴隸無權利,而國民有權利”,國民有責任,喜自由,言平等,尚獨立;[6](P72)康有為使用了“公民”的概念,提出“人人有議政之權,人人有憂國之責,故命之曰國民”;[6](P173)有人提出了“平民”的概念:“一國主權平民操之,……政治之主權則屬一國之平民”;[7](P584)還有人對“民”和“人”的意義進行了新的闡釋,如有人認為“有不能司政治機關,參預行政權者,不得謂之國,不得謂之民”,[8](P458)“權利不保,人性不全,可謂之人乎?”,[6](P484)“權利也,幸福也,非人之所以為人之資格元氣也?”[7](P587)?!肮瘛?、“國民”等有關民的新概念的出現(xiàn),反映出思想界對民的地位認識的變化,即民不再是完全被動的統(tǒng)治對象,而是可以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獨立、自由的社會成員。與過去相比,這種新觀念已突破了傳統(tǒng)民論的思想框架,具有了近代的色彩。除上述內容外,清末民論中民的地位變化又可以通過這一時期思想家對民與君主、民與國家關系的論述中體現(xiàn)出來。

      (二)民與君、民與國關系的變化

      君民關系是中國古代民論中的重要主題,其核心理念是:君主至高無上,君國一體,國家和百姓都是君主的私有物。在清末的民論中,民則完全擺脫了這種依附地位,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首先,關于君權的來源,認為君權是來自于民,為民而存、依民而存的的,而不是源自于天的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君若不能造福于民則可以將其廢除。如有人指出:“天子之權得諸庶民”,“天下之權,惟民是主。然民亦不自為也,選立君上,以行其權”,“鄉(xiāng)選于村,郡選于邑,國選于郡,天下選于國,是為天子”,”“選于國者不善,則天下廢之”[9](P327)。嚴復認為,君臣“皆源于衛(wèi)民之事,而后有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是故民不出十一之稅,則莫能為之君。君不能為民鋤強梗,防其患則廢”。[10](P334、335)這些言論將傳統(tǒng)民論中君與民的關系完全顛倒了過來。其次,在民與國的關系方面,不再把民作為國家消極的附屬物,而看作是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國家的所有者與國家權力的享有者。梁啟超指出,“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一國之土地,一國人所共有也”,[5](P124、381)漢駒提出,“人民為國家之主人,國家為人民之產(chǎn)業(yè)”[7](P580)。

      除上述內容外,很多人更進一步的把民看作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所在。如嚴復認為:“貧民無富國,弱民無強國,亂民無治國”[10](P309);梁啟超提出了類似觀點:“其民強者謂之強國,其民弱者謂之弱國,其民富者謂之富國,其民貧者謂之貧國”;[6](P135)康有為提出,“有公民者強,無公民者弱”[6](P174),“國民之資格日進,中國之資格自進矣”[11](P556)。對民的地位的觀念的轉變,促使思想家們進一步從民的角度來思考革新政治的方案,他們把民意政治看作是新型政治的重點。梁啟超提出:“今日而求國家意志之所在,舍國民奚屬哉!”,“專制國之求勢利者,則媚于一人,立憲國之求勢利者,則媚于庶人”。[5](P302、237)鄭觀應認為要消除中國上下不通的弊病,“非順民情,達民隱,設議院不可”。[12](P31)有人指出民意乃憲法的基礎,“憲法者,以國民之公意立之,亦得國民之公意廢之,以國民之公意護持之,亦得國民之公意革除之”。[7](P635)漢駒認為,中國主權自應中國人握之,中國政務自應中國人公治之,因此中國新政府建設應以國民為基礎,即“政府必由全國國民所組織”,“政府必為全國國民之機關”,“政府必以全國國民為范圍”。[7](P580、593)可以看出,清末的思想家并不是單純抽象談論民的地位,而是將民與政治改革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圍繞民意設計相應的政治方案,可以說是把握住了政治制度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型的關鍵。

      二、民之權利

      在中國傳統(tǒng)民論中,與民在現(xiàn)實中的無權地位相對應,民一直被看作是被統(tǒng)治的對象,很少有對民的權利的論述。而在清末民論中,則出現(xiàn)了對民的權利問題的種種思考,構成了清末民論超越傳統(tǒng)思想框架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一)民的權利的內容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末思想界已出現(xiàn)了民之權利思想的萌芽,但尚不夠明確。如馮桂芬提出恢復過去的陳詩之法,“無效者無罰”,[4](P35)傾向于保障民的言論自由權。19世紀90年代以后,在西潮涌入、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對民的權利的論述更加明確和豐富。歸納起來,這一時期所論及的民的權利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權利。首要的是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如康有為提出由海內士民公舉議郎組織議會,不論“仕與未仕”都可以充選,[12](P135)后又主張公民可以選舉其鄉(xiāng)、縣之議員,有權擔任鄉(xiāng)、縣、府、省的議員,也可被舉為鄉(xiāng)、市、縣、府的官員。[6](P176)嚴復主張由民眾地方官,即“令天下郡縣各公舉其守宰”。[13]何啟、胡禮垣提出:“無論科甲之士,商賈之家,皆得為議員,但須由民公舉”。[9](P329)其次,為監(jiān)督官吏權,梁啟超提出:“監(jiān)督官吏之事,其勢不得不責成于人民”。[5](P150)其三,為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權。鄭觀應倡導言論自由,提出廣設日報,“大小官員茍有過失,必直言不諱,不準各官與報館為難”。[12](P142)康有為說,“近開報館,名曰新聞,……宜縱民開設,并加獎勵,庶裨政教”。[14](P302)有人指出,“于一國之內,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遷徙自由、集會自由、本身自由、家室自主,下及訴求請愿、秘密書函、干涉行政之得失、選舉議員之資格,無不有焉,此自由也”。[7](P526)相對而言,思想家們對結社自由更為關注。宋恕主張,“許官民男女創(chuàng)立各種學會”,“學會最多者,其國最治”。[15](P136)秦力山認為應允許國民組織政黨,“政黨不能禁一國之有黨者”,“黨也者,所以監(jiān)督政治之得失,而保其主權,使昏君悍辟,無所得而行其私”。[16](P46)康有為說,“泰西國勢之強,皆借民會之故”。[11](P155)鐘天緯認為,西方商業(yè)發(fā)達,一個重要原因是設立很多商會對商業(yè)加以保護,中國也應效法西方,讓各行業(yè)組織商會,“遇有商務,許其直達有司。凡有益于中國商業(yè),聽其設法保護”。[17]梁啟超則主張通過辦學會來培養(yǎng)議員,提高國民程度。他認為興民權應先興紳權,興紳權應以辦學會為起點,吸收紳士加入學會,“日日讀書,日日治事,一年之后,會中人可任為議員者過半矣”;另一方面,推行立憲必須提高國民程度,而政治團體是達此目的最有效的手段。[5](P75、76、541)

      第二,平等權。梁啟超說,“天之生人,權利平等”,“欲使吾國之國權與他國之國權平等,必先使吾國中人人固有之權皆平等”。[5](P381)何啟、胡禮垣說,人人有自主之權,“則不問其居之位何位,所為之事何事,其輕重皆同,不分軒輊故也”。[5](P347)漢駒提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觀念,“率一國之民無強無弱,……均受治于法律下而無稍偏頗”。[7](P586)有人指出,“天之生人也,原非有尊卑上下之分”,“應沖決治人者與被治者之網(wǎng)羅,……沖決男子與女子之網(wǎng)羅”。[6](P78)有人指出,人生活于天地之間,并立于大地之上,誰貴而誰賤,誰尊而誰卑?[6](P480)

      第三,經(jīng)濟、社會等權利。鄭觀應反對婦女裹足,抨擊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主張女子入學接受教育。[18]康有為也反對婦女裹足,說:“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此真萬國所無,而尤為圣王所不容者也”。[14](P396)宋恕主張婚姻自由,認為要消除夫婦怨氣,挽人倫之敗壞,“必由使民男女自相擇偶始矣”。[15](P136)張百熙提出應給予人民一定的經(jīng)濟自由,可在四川、云南等省,“聽民開礦,以廣利源也”。[19]胡燏棻主張允許民間設廠造機器,“令民間自為講求”。[20]錢智修提出應由社會對個人進行輔助,“授人以從事競爭之能力”,實行義務教育,提供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事有關公共健康之危害,及個人之力所不及備者,則當由社會任之”。[21](P775、776)

      (二)民之權利的特點

      綜觀這一時期思想界對民之權利的論述,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對于民之權利的合理性或合法性來源問題,有的是從天賦人權的角度論述,更多的則是從富國強兵的方面理解。嚴復曾大力宣傳天賦人權論,說:“惟天生民,各具賦畀,得自由者乃為全受”,“侵人自由者,斯為逆天理,賊人道”。[13]何啟、胡禮垣說:“天既賦人以性命,則必畀以顧此性命之權”,“自主 之權,賦之于天”。[9](P350)有人指出,“人生活于天地之間,自有天然之權利”。。[7](P480)楊篤生認為,“個人權利者,天賦個人之自由權是也”,“天賦人權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義也”。[7](P632、633)另一方面,有的思想家從國家興亡角度討論民之權利的合理性。汪康年說,中國如果要改變數(shù)千年形成的積弊,“亦惟曰復民權,崇公理而已”。[22]陳天華認為“欲救中國,惟有興民權改民主”。[23]有人提出,“世界萬國,以有民權而興,無民權而亡者,蹱相接,背相望”。[6](P70)何啟、胡禮垣雖認同天賦人權論,但也承認民權的強國功能,“中國之不能富強者,由不明民權之故”,“人人有權,其國必興,人人無權,其國必廢”。[9](P342、348)天賦人權論的提出和宣傳,是清末民論中的新元素,它表明思想家開始注意民的權利問題,這是古代民論中沒有的新內容,因而是對傳統(tǒng)民論的超越。而從富國強兵角度對民之權利必要性與合理性的解讀,則顯示出時人民之權利觀的現(xiàn)實性和依附性,即民之權利在很多人眼里還沒有被看作一個獨立問題。這的確是時代使然,在當時情況下沒有國家獨立民主根本無法顧及個人權利。但從理論上看,賦予民以權利短期內很難說會直接帶來國富民強,因此思想家所加給民之權利的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實在是它的不能承受之重。這也說明,在近代中國的政治觀念與實踐中,民之權利向個人的真正回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強烈的整體主義色彩。在清末思想家眼中,作為權利主體的民所指的主要不是個體的民,而是整體的民眾,這類似于今天所說的集體人權。何啟、胡禮垣說,“民權者,以眾得權之謂也”。[9](P346)梁啟超說,“自由云者,團體之自由,非個人之自由也”。[22](P102)陳天華認為,“吾儕求總體之自由也,非個人之自由者也”,“惟欲求總體之自由,故不能無對個人之干涉”。[23]這里的“團體“、”總體“所指的乃是國家、民族,因為這樣可以“利國善群”,“使吾國之國權與他國之國權平等”。[23](P96)這種集體權利觀念有其時代合理性,但也反映這一時期的權利思想與近代西方強調個人自由權利的政治觀念不同的發(fā)展理路。這種傾向說明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還沒有根本完成由傳統(tǒng)向近代的轉變。這一時期權利觀念中重整體輕個體的傾向在近代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中一直綿延不絕,而且不時被強化,成為中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的重要特點。

      第三,從這一時期思想界所主張的民的權利內容來看,主要是政治權利和平等權,對民的人身人格權、經(jīng)濟、文化、社會權利涉及不多。在世界人權發(fā)展史上,政治權利與人身人格權屬于第一代人權,是與18世紀后期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相適應而產(chǎn)生的。相對而言,人身人格權屬于較純粹的公民個人權利,而政治權利所涉及的主要是公民與所處政治體系的關系。清末民初思想界對政治權利的重視,反映出思想家們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通過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來擺脫積貧積弱的局面,而從西方借用來的政治權利觀念從新的角度闡釋了民與國、個人權利與國家強弱的關系,為設計新的政治改革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人身人格權主要屬于個體權利的范疇,與新的政治設計及急迫的救亡任務關系不大而暫時被忽略。

      三、余論

      (一)如上所述,清末民初思想家普遍認識到了民的重要性,對民的地位、民的權利進行了不同于傳統(tǒng)民論的新的闡釋。但對于民的能力卻大多抱以悲觀的態(tài)度,因此在是否給予民以充分的自由權利、提高普通民的政治地位問題上顯現(xiàn)出遲疑和保守。

      積極主張開議院的鄭觀應認為,公舉議員之法不能在當時實行,“必民皆智慧,而后所舉議員乃賢”,“否則徒滋亂萌”,應從開學校、教育人才,復行鄉(xiāng)舉里選之法開始。[12](P40)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中國人的缺點在于有族民資格而無市民資格,有村落思想而無國家思想,不具備實行議院政治的能力,沒有可作為共和國民的資格,因此只能受專制而不能享自由。[5](P433、482)麥孟華認為,“中國之民不能自事其事,即不能自有其權”。[25]有人指出,“以如是國民,而與以莫大之權,使之與聞國事,是何異使蚊負山以虻距海也”。[26]面對低下的民眾能力,思想家們主張不能消極等待民眾能力的自然提高,必須采取措施增進民眾能力,從而為政治革新創(chuàng)造條件,這反映出思想家對民眾態(tài)度中積極的一面。如當時人有的主張以議會開民智,有的主張以革命開民智,有的提出通過辦報,興學來開民智、培育人才,還有人提出通過實行地方自治、建設新政府來開民智等。鑒于民眾能力暫時無法提高,而政治改革又勢在必行,有的思想家們提出了過渡方案,即先由士紳等社會精英來代替民眾行使其政治權利。如張謇主張,設立府縣議會時,“選舉之人,被選舉之人,必紳士也”。[27]梁啟超也提出,欲興民權,先興紳權。[5](P75、76)

      (二)清末民論是近代中國啟蒙與改革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民的地位、民的權利等方面超越了傳統(tǒng)民論的思想框架,改變了人們對民的認識,促使人們重視民的作用,從民的角度去探求救國救民之道。在清末民論中,民不再是完全被動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因為地位的提高與權利的獲得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動地位,這些思想觀念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具有積極意義,構成了中國政治思想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型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清末民初的民論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民論的影響,突出表現(xiàn)在對民的理解側重于作為整體的民眾,注重的主要是民與國家富強的關系,對民的價值的判定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對國家民族的作用,民在一定程度上被工具化了,因而很少關注民的個人價值與自由權利,對民的能力普遍持懷疑的態(tài)度。這些特點體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民論的某種繼承,古代民論中不乏重民思想,重民的主體是君主,民僅是被重視的對象,而在清末民初的民論中,君主變成了國家,民并沒有因此根本改變從屬者的地位,獲得徹底的個人權利與個人價值。這種傾向反映出后進國家近代化進程中政治思想的普遍特點,如中日兩國近代啟蒙思想的出發(fā)點和目的頗為相似,即都是從一種民族危機出發(fā),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振興民族,推動國家近代化而開始啟蒙的。與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思潮及其后的啟蒙運動相比較,這一時期的民論缺少對個人價值、個性解放、個人自由權利的體認與宣傳,對自然權利觀、契約論、人民主權論等近代政治的核心命題也只是簡單論及。因此從整體上來說,這一時期的民論還顯得比較單薄,沒有形成一種以尊重人、解放人為中心的思潮。這的確是時代使然,但作為后來者,我們仍有必要認真梳理前人走過的思想軌跡,清醒認識其中的價值與不足,因為傳統(tǒng)已成為現(xiàn)實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民論中的上述局限對當時及其后中國的改良或革命運動影響深遠。在戊戌變法中,當事者將希望寄托于光緒皇帝及部分帝黨官僚,無意于發(fā)動民眾,終因勢單力薄而歸于失敗。其后的辛亥革命雖發(fā)動于底層,但主要依靠的是新軍士兵和會黨勢力,對下層民眾和社會也基本沒有觸及,因此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沒有帶來中國社會的轉型。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了新的氣象,開始重視個人權利和自由,宣傳個人價值,但不久因知識分子內部的分化及國民革命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中斷,仍沒有完成對傳統(tǒng)民論的徹底顛覆與新民論的全新建構。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中,民被視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獲得了空前的主人翁的地位,從實踐中改變了人們對民的看法,形成了以人民主權論為代表的新的民論思想,民的整體地位得到根本的改變。另一方面,對民的個人價值與自由權利的思考則時斷時續(xù),在大規(guī)模的連續(xù)不斷的革命、建設與社會改造運動中,民的個體色彩是微弱的。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偉大目標,而對個人價值和權利的尊重則是其中的應有之義。反思近代民論的發(fā)展歷程,認識我們政治觀念中的各種基因,對實現(xiàn)這一目標無疑是必要的。

      [1]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上海:上海書店,2002.

      [2] 鄭觀應.議院[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 郭嵩燾.上合肥李伯相書[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上海:上海書店,2002.

      [5] 梁啟超.梁啟超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上冊)[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0.

      [7]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0.

      [8] 闕名.革命之原因[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 何啟、胡禮垣.勸學篇書后[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0] 嚴復.辟韓[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1] 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 鄭觀應.盛世危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3] 嚴復.原強[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4] 謝遐齡.康有為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15] 胡珠生.宋恕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6] 彭國興,劉晴波.秦力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7] 鐘天緯.擴充商務十條[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8] 鄭觀應.女教[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9] 張百熙.上條陳時務疏[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0] 胡燏棻.上變法自強條陳疏[A].鄭振鐸.晚清文選(上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1]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3卷)[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7.

      [22] 汪康年.中國自強策(中)[A].鄭振鐸.晚清文選(下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3] 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A].鄭振鐸.晚清文選(下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4] 梁啟超.新民說[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5] 麥孟華.論中國宜尊君權抑民權[A].鄭振鐸.晚清文選(下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6]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上冊)[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3.

      [27] 張謇.變法平議[A].鄭振鐸.晚清文選(下冊)[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國民權利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我們的權利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0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學術文庫”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青春歲月(2016年4期)2016-08-04 16:42:32
      權利套裝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43:39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ip Van Winkle and Zhen Zhong Ji
      東方教育(2015年9期)2015-05-30 21:01:58
      牡丹江市| 阳泉市| 东兰县| 宁海县| 天峻县| 囊谦县| 西藏| 安岳县| 诸城市| 朝阳区| 甘南县| 沙湾县| 西平县| 彩票| 罗田县| 积石山| 华阴市| 明水县| 化隆| 龙江县| 抚宁县| 井冈山市| 大英县| 崇文区| 炉霍县| 大厂| 永平县| 龙胜| 兴安盟| 沁阳市| 新龙县| 营口市| 苏尼特左旗| 新泰市| 临颍县| 项城市| 台前县| 建阳市| 永和县| 关岭| 马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