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佳欣 / 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中關村法庭
隨意使用紀錄片片段涉侵權
文 / 劉佳欣 / 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中關村法庭
中央新影制片廠1958年拍攝并出品了片長約20分鐘的紀錄片《地下宮殿》,記錄了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過程。而大恒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明十三陵》剪輯了其中部分內容,法院最后認定《明十三陵》侵權,判令大恒出版社賠償經濟損失1萬元。
原告中央新影制片廠訴稱其完成了紀錄片《地下宮殿》的制作,享有該片著作權。后其發(fā)現大恒出版社出版的《明十三陵》中,未經其授權,使用了該紀錄片,并擅自對紀錄片《地下宮殿》進行了大量剪接和編輯,嚴重侵犯了其著作權。在向大恒出版社發(fā)出律師函,告知其侵權事實,要求其停止侵權并協商解決侵權事宜后,大恒出版社承認侵權事實,但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拒不賠償經濟損失。且在收到律師函后并未停止侵權,仍然在各大書店、網上書店以及相關旅游景點書店銷售侵權出版物《明十三陵》。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大恒出版社停止侵權、賠償經濟損失,并向中央新影制片廠賠禮道歉,
被告大恒出版社辯稱,《地下宮殿》與《明十三陵》系不同作品,《明十三陵》運用的是音像素材,不構成侵權;《地下宮殿》一片應為新聞紀錄片,屬于新聞范疇,而不是文學藝術作品,不在《著作權法》保護范圍之內,且其著作權保護的截止日期為2007年12月31日,目前已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庭審中,雙方均認可涉案紀錄片于1958年出品發(fā)行。
訴訟過程中,法院組織雙方對《明十三陵》用《地下宮殿》片中內容部分進行了比對。經比對,《明十三陵》片中切割使用的《地下宮殿》片中鏡頭和片段的時間大約7分鐘,占《地下宮殿》片長的約三分之一?!睹魇辍菲L42分鐘。
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認為:
《地下宮殿》系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地下宮殿》片頭載明中央新影制片廠,中央新影制片廠享有該紀錄片的著作權。雙方認可涉案紀錄片于1958年出品發(fā)行,涉案作品保護期為五十年,故涉案紀錄片《地下宮殿》的保護期截止于2008年12月31日。根據《明十三陵》的ISRC號,該片發(fā)行于2007年,因此《明十三陵》制作發(fā)行時,《地下宮殿》尚在著作權保護期內?!睹魇辍分卸嗵幨褂蒙姘讣o錄片《地下宮殿》片段,合計使用時間占《地下宮殿》時長的三分之一,占《明十三陵》時長的六分之一,該使用超出了合理使用錄影素材的范圍,應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根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而大恒出版社未盡到合理審查注意義務,在《明十三陵》片中大量使用《地下宮殿》的內容,卻未取得中央新影制片廠的許可,也未支付報酬。故大恒出版社出版侵權使用作品的行為,侵犯了中央新影制片廠對《地下宮殿》享有的著作權。
由于本案不涉及對著作人身權的侵犯,故對于原告的賠禮道歉請求法院未予支持。
法院最終判決大恒出版社賠償中央新影制片廠經濟損失一萬元,并駁回原告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一審判決生效。
隨著文化市場空前繁榮,電視節(jié)目的不斷豐富,剪輯他人電視作品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本案特殊之處在于,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只有中央新影制片廠參與了定陵的整個挖掘過程的拍攝,并制作了涉案的紀錄片《地下宮殿》,因此,《明十三陵》中若想還原定陵的挖掘過程,必然會使用《地下宮殿》的片段,即使如此,《明十三陵》在未取得授權的情況下,即將其片中穿插《地下宮殿》片段的行為仍屬侵權。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且在無相反證明情況下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地下宮殿》屬于紀錄片,是我國《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的“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片頭載明中央新影制片廠,故中央新影制片廠享有涉案紀錄片該片的著作權。
由于《地下宮殿》拍攝于1958年,作品本身年限久遠,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其發(fā)表權等著作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fā)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故涉案紀錄片《地下宮殿》一片的保護期截止于2008年12月31日。因此法院在判定侵權前,首先要判定的是《明十三陵》發(fā)表時,《地下宮殿》是否仍在保護期內。如已逾保護期,則該作品已經進入公有領域,不涉及著作權侵權。
本案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還有大恒出版社的行為是否會涉及合理使用。合理使用適用于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而使用他人已經發(fā)表的作品,符合這一規(guī)定應當具備的條件一是使用作品的目的不能用于出版、制作發(fā)行錄音錄像帶,二是使用的作品應當是已經發(fā)表的。本案中,《明十三陵》片中多處使用涉案紀錄片《地下宮殿》片段,合計使用時間占《地下宮殿》時長的三分之一,占《明十三陵》時長的六分之一,這一使用超出了合理使用錄影素材的范圍,且《明十三陵》確系以盈利為目的的出版發(fā)行,不屬于合理使用范疇內,因此理應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
中央新影制片廠要求大恒出版社賠禮道歉,賠禮道歉主要是侵犯著作人身權應承擔的侵權責任,《明十三陵》本身亦是體現了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本案主要涉及大恒出版社未盡合理注意義務使得侵權產品得以出版發(fā)行的情況,并不涉及侵害署名權、歪曲篡改等情形,故對中央新影制片廠該項訴訟請求法院未予支持。中央新影制片廠要求大恒出版社停止侵權,將《明十三陵》下架、收回并銷毀,由于《地下宮殿》的著作權保護期限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之后該片進入公有領域,而目前該片已逾保護期,同時考慮使用目的、《地下宮殿》作為歷史資料的珍貴性、攝制背景、文化傳承、經濟等因素,對中央新影制片廠的該項訴訟請求,法院亦未予支持。
反映歷史文化類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這些作品中或多或少會使用到相關歷史紀錄片內容。在剪輯紀錄片內容時,應當引起足夠注意的是會否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問題。在使用相關紀錄片片段時,首先,應當查看其是否在保護期限內,如仍然在保護期內,則應當找到其著作權利人,取得相應的授權,才能進行商業(yè)性的使用。
本案中也反映出保護珍貴歷史資料和發(fā)展文化傳承之間的利益平衡關系,法院在平衡其中的利益時,既要考慮相關紀錄片的歷史珍貴性,又要斟酌在文化發(fā)展中是否能夠足夠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因此,利用紀錄片片段前一定要了解其權屬,以免對珍貴歷史紀錄片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