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珍
(三門峽黃河醫(yī)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癥狀。以兒童多見,但成年人及老年人亦可發(fā)病。筆者采用中藥內(nèi)服與外敷治療95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本組95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診斷標準,男54例,女41例;年齡2~5歲62例,6~14歲33例;病程最短3 d,最長15 d;發(fā)病季節(jié):四季皆有發(fā)病,以每年5、7、11月多見。潛伏期約為10 d,主要癥狀為全身不適,發(fā)熱,惡寒,頭痛,咀嚼不便,嘔吐、厭食,便秘,鼻衄,腮腺腫大。其中,左側(cè)腫29例,右側(cè)腫21例,兩側(cè)均腫46例。體溫的高低和病情的輕重成正比,體溫愈高腮腺腫愈明顯,若體溫持續(xù)不退,則腮腺腫勢就逐漸加重,熱度低則腮腫亦輕。95例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的標準診斷。
2.1 中藥內(nèi)服
2.1.1 初期 癥見微惡風寒,熱度不高,頭痛咽痛,腮部微腫,不紅不硬,舌如常,苔薄白,脈多浮數(shù)有力。證屬邪在表,尚未入里化熱,可用銀翹解毒散加減。使溫邪由發(fā)汗而解,方中羌活等辛溫之品可減去不用。
2.1.2 普通型 癥見熱度較高,多伴惡寒,口渴喜飲,腮腫局部熱感按之疼痛,咀嚼不便,食欲不振,舌苔淡黃,脈象浮弦。癥屬溫邪內(nèi)襲,可用銀翹散加清熱解毒之品以解表清熱。
2.1.3 重癥型 癥見發(fā)病較急,高熱口干飲冷,面赤唇紅,溲短便秘,甚則嘔吐,腮腺雙側(cè)腫大,局部紅腫脹痛拒按,張口不便,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證屬溫毒內(nèi)侵,里熱熾盛,治宜清熱解毒,消炎退腫。藥投普濟消毒飲并重用苦寒之品。腮部漫腫堅硬者加夏枯草、昆布;高熱驚厥者加全蝎;睪丸腫痛者加橘核、金鈴子、延胡索等。
2.2 中藥外敷 腮腫局部予消散膏外敷,藥由黃柏、大黃各200 g,姜黃、赤芍、七葉一枝花各100 g,血蝎、冰片各50 g。將藥物研成細末,與凡士林拌勻成膏備用。每2 d換藥1次。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體溫降至正常,腮腫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體溫降至37 ℃,腮腫明顯縮??;無效:治療3 d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
3.2 治療結(jié)果 本組95例,痊愈85例,顯效10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其中退熱時間為3 d,平均消腫時間為6 d。
流行性腮腺炎,屬中醫(yī)“痄腮”范疇[2-3],多由溫熱之邪外侵,邪熱在里留而不去引發(fā),以發(fā)熱、腮腫為主癥[4-5]。采用中藥內(nèi)服與外敷,具有明顯的退熱效果,能明顯緩解患兒咽痛、口渴等不適癥狀,消除腮腫,縮短病程,預防病變,提高療效。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楊瑩瑩,王明明.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中醫(yī)治療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4):603-604.
[3]張雙旗.雙黃連粉針劑臨床應用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1):128.
[4]謝歐翎.玉屏散加味治療變應性鼻炎62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5):890.
[5]粟栗,蘇鑫.玉屏風散中單味藥不同配比對過敏性鼻炎模型血清IgE及血漿組胺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3):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