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鋒
(1.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2.重慶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重慶 400044)
一
戰(zhàn)時,“重慶”作為詩歌素材進入新詩寫作視野,以阿垅的《纖夫》較為集中和典型。詩人對于重慶的感受,不僅僅體現(xiàn)在詩歌末尾對于寫作時空的標示,比如“1941.10.11林森路”、“1941.圣誕前夜·北碚”以及“1946.2.22.重慶”等所謂文學“副文本”所透露出的時空信息,而更體現(xiàn)在組成詩歌核心結(jié)構(gòu)的意象選擇、語言提煉和塑造上,這些詩歌意象主要體現(xiàn)了重慶的地方特色。
在阿垅的《纖夫》中,有三個與之關(guān)聯(lián)的詩歌意象值得特別注意:“嘉陵江”、“纖夫”及“大木船”,這三個重慶嘉陵江流域的意象及相互關(guān)系,構(gòu)成了這首詩的核心結(jié)構(gòu)。
之一,“嘉陵江”意象。戰(zhàn)時詩歌涉及嘉陵江的作品不少,如沙白的《嘉陵江上》,李一痕的《我徘徊在嘉陵江上》,端木蕻良的《嘉陵江上》及高蘭的《嘉陵江之歌》等。其中,端木蕻良的名曲《嘉陵江上》,“那一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xiāng)泥土的芳香[1]1713?!倍四舅惆l(fā)的其實不在嘉陵江,而是他心中那股子濃烈如酒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嘉陵江意象在詩中只不過是他東北故鄉(xiāng)的對照和鏡像。這種因觸嘉陵江之目,而引發(fā)詩歌起興的,還比如王璠的《河邊》,縈繞其心歌詠其口的也仍是他故鄉(xiāng)的河流[2]201-203,他們無非是借重慶嘉陵江的杯盞消解自家思鄉(xiāng)之塊壘而已。高蘭《嘉陵江之歌》也寫到了如嘉陵江、纖夫和木船等意象,不過對詩歌意象及相互關(guān)系并無更多闡發(fā),他的“嘉陵江是美麗/還是憂郁的呢?”[1]1290-1294僅止于一種情緒的簡單流露,浮在意識的表面而沒有深入。如果說于國破家難之際,這些流亡異鄉(xiāng)的詩人們真正念茲在茲的還是其遠在天邊受苦受難的故鄉(xiāng)的話,那么阿垅則更多把筆觸投注到戰(zhàn)時的重慶生活場景中,《纖夫》劈頭就說:“嘉陵江/風,頑固地逆吹著/江水,狂蕩地逆流著?!奔瘟杲窃姷闹饕尘耙庀?,而風和江水則是嘉陵江的兩個具體意象,這些生活的場景意象都被阿垅以負面形象出之,名之曰“逆吹”和“逆流”。并進一步說:“風,是一個絕望于街頭的老人…/江水,是一支生吃活人的…鋼甲軍隊/集中攻襲一個據(jù)點/要給它盡興的毀滅/而不讓它有一步的移動。”[3]12-18問題是:自然山水何以失去了風景意味而如此令人厭惡?這應(yīng)該跟那個戰(zhàn)爭時代的沉重背景有關(guān)。如徐遲所說:“也許在流亡道路上,前所未見的山水風景使你叫絕,可是這次的戰(zhàn)爭范圍與程度廣大而猛烈,再三再四逼死了我們的抒情的興致?!ú凰赖脑?,她負的責任是要描寫我們的炸不死的精神的?!保?]在戰(zhàn)爭年代下,這種對山水的“抒情的放逐”,與其說是流亡詩人感受不到嘉陵江自然的美,毋寧說是其內(nèi)心對于戰(zhàn)爭籠罩下的政治、社會與生活的態(tài)度方面的自動調(diào)節(jié),是他們內(nèi)心心境的外在投射和異化處理。阿垅對于嘉陵江意象的情緒處理方式的確符合所謂“主觀戰(zhàn)斗精神”的精神結(jié)構(gòu),在自然現(xiàn)實里也能以“突擊”的方式重新發(fā)現(xiàn)事物,帶入自己的情感,由此建立詩情內(nèi)在的戲劇沖突①主要參閱《阿垅詩文集》(林希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收入了阿垅生前出版的詩集《無弦琴》以及周良沛編選的《無題》,基本涵蓋了目前能看到的阿垅新詩創(chuàng)作大概41首,其中1941-1947年在重慶創(chuàng)作的詩歌占大概18首,不包括那些未明確注明時間地點而無法考證的。另外羅洛在《詩的隨想錄》(三聯(lián)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頁),說阿垅在這六年共創(chuàng)作了96首新詩,但因歷史原因,現(xiàn)在大多已無法看到。就目前所見,阿垅在重慶的18首新詩中,對重慶的景象(如《霧》)的處理大都屬于這樣的方式,即不做工筆式描繪,而重在凸顯其作為詩情的背景的依托作用。。
之二,“纖夫”意象。如果說阿垅為了營造詩情的戲劇沖突,而強調(diào)嘉陵江的“江、風”意象的惡,那么與這種“惡”形成直接沖突者就是“纖夫”的形象,這也是阿垅這首詩的“詩眼”。重慶地方的人們對于嘉陵江的依賴、妥協(xié)、恐懼和反抗的心理,都可以通過纖夫這個形象得到體現(xiàn)。在機械動力技術(shù)欠發(fā)達的古代社會,纖夫這個行當在那些依靠江河吃飯的人們來說是一種近乎本能的生存方式。嘉陵江沿途多險灘,纖夫也自古有之。“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護歌》)和“半夜緣堤雪和雨,受他驅(qū)遣還復(fù)去”(王建《水夫謠》)等古詩雖不盡在嘉陵江流域所寫,但也都突顯了纖夫生活中愁苦怨憤的一面?,F(xiàn)代詩人丹丁的《拉纖夫》說:“拉纖夫/拉著自己的重擔/用力拉/想把江流拉住/紫銅的腿/撐起熾熱的沙層/一步緊一步/踏出自己的路?!保?]220高蘭的《嘉陵江之歌》道:“在利刃般的石崖上/在生滿荊棘的懸崖下/畜生似的爬著/四只腳爬著/有時頭也是著地的?!保?]1291李一痕《我徘徊在嘉陵江上》說:“纖夫的號子聲音里/有饑餓,疲憊/他們拉著豈止是一只古老的木船/而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或淪亡。”[2]767這些詩歌都把纖夫看做生活的底層和人生的被動者,具體刻畫纖夫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內(nèi)容、人生目標以及船工號子所引發(fā)的沉痛思考,這當然是所謂現(xiàn)實主義描寫,體現(xiàn)作者人道主義觀照。而阿垅則通過現(xiàn)代力學的觀察,強化了纖夫作為“人”之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皟E傴著腰/匍匐著屁股/堅持而又強進!/四十五度傾斜/的銅赤的身體和鵝卵石灘所成的角度/動力和阻力之間的角度,/互相平行地向前的/天空和地面,和天空和地面之間的人底昂奮/的脊椎骨/…這動力是/創(chuàng)造的勞動力/和那一團風暴的大意志力”。這種既有雕塑感又富有動感的描寫,對纖夫從“力”學角度的精確刻畫,對纖夫的社會創(chuàng)造力的聯(lián)想,震人心魄,由此凸顯了纖夫身上的積極性,從而發(fā)掘出了更具生命力的纖夫形象,并提煉出了在戰(zhàn)爭年代可能改變這個敗落世界的新的創(chuàng)造力量。在阿垅筆下,纖夫不再是以往詩歌中那種被動接受命運欺凌和被壓榨的對象,而自然生發(fā)出一種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這才是這首詩的價值和生命力所在。方敬也寫過一首《嘉陵江》:“嘉陵江悠悠地流,/洗衣的姑娘,/……呵船夫,呵纖夫,/你們年長月久的痛苦,/在我灘頭激起了憤怒?!保?]嘉陵江和纖夫的意象都有所呈現(xiàn),但客觀說,無論是從詩歌的意象豐富還是從表現(xiàn)力度上說,這首《嘉陵江》都比阿垅的《纖夫》纖弱甚多?!袄w夫”是阿垅突入重慶地方生活而提煉出的獨特形象。泥土氣十足,卻沉默有力,洋溢著不可比擬的“強力”。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在阿垅看來,正是中國希望的力量所在。沉默的“纖夫”們迎著嘉陵江“狂蕩”的江水,迎著肆虐“逆吹的風”,“傴僂著腰/匍匐著屁股/堅持而又強進!”這簡直就是一群雕塑,力的雕塑,就像他評價蘇聯(lián)小說《星》中洋溢著“浮雕般的力”的人物一樣。纖夫負重而堅韌的姿態(tài),沉默有力的表情,纖繩因纖夫的牽引而繃緊的力量,以及這首詩激蕩的意境,無不給我們以巨大而持久的思想沖擊力[6]。當然,阿垅對于嘉陵江和纖夫的觀察,這種描寫和想象與他的軍人出身和思維方式密不可分,他的纖夫形象也帶有軍隊集團特色的群體力量,纖夫跟士兵有可比性,而且那種忍耐、沉默以及堅持和負重的形象特質(zhì)更是非常一致。
之三,“大木船”意象。近代以來,作家常用船體隱喻國家形象,比如劉鶚的《老殘游記》劈頭就講一個關(guān)于“破船——國家”相互喻指的“夢”。這個似幻實真,求真擬幻的夢境實指當時殘敗不堪的舊中國,夢里到處“破壞”,“無一處沒有傷痕”[7],搖搖欲墜的八桅船與舊中國構(gòu)成了一種互相指喻的關(guān)系;而夢里諸多熱心人士提出各類拯救方案也大概是近代以來舊中國所一步一步走來的自救路途的變形。高蘭《嘉陵江之歌》也涉及“船”意象:“那牢牢的鏈鎖,…/一頭牢牢的栓在/比祖父還古老的,/破舊的,/癡呆的,/拙笨而疲倦/蠕動著的黑暗的木船?!保?]1290李一痕的《我徘徊在嘉陵江上》:“他們拉著豈止是一只古老的木船/而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或淪亡?!保?]767-768也是把“船”意象與國家意象相比附。對此,阿垅筆下的大木船則更加具象而又慘烈:“衰弱而又懶惰/沉湎而又笨重,/大木船/活夠了兩百歲了的樣子,…/污黑而又猥瑣的,/灰黑的木頭處處/蛀蝕著/木板坼裂成黑而又黑的巨縫(里面像有陰謀/和臭蟲在做窠的)……中國的船啊!/古老而又破漏的船啊!”問題是國家的前途何在?上述“嘉陵江”、“纖夫”和“大木船”三個意象的相互關(guān)系又何在?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阿垅是把希望寄托在重慶嘉陵江上的纖夫們身上的:“纖夫們,……那人和群/那人底意志力/那堅凝而渾然一體的群/那群底堅凝成鋼鐵的集中力/……一條纖繩/整齊了腳步(像一隊向召集令集合去的老/兵),……大木船和纖夫們/糧食和種子和纖夫們/力和方向和纖夫們……一條纖繩組織了/腳步/組織了力/組織了群/組織了方向和道路。”嘉陵江上,群體的纖夫形象,纖繩所牽引的向前方向,這一切都意在表現(xiàn)一種對國家未來的希冀和想象。這樣,阿垅就把整首詩的結(jié)構(gòu)有機聯(lián)系,并形成了一個自我完善的充滿希望和力量的世界。
對于這種力量,“九葉”詩人唐湜在《詩的新生代》中有一段令人信服的論斷,“七月”詩人綠原們“赤裸裸地從人生的戰(zhàn)場上奔跑了來,帶著一些可愛的新鮮氣息與可驚的原始的生命力,擲出一片燃燒著的青春的呼喊與嶄新的生活感覺”,“一把抓起自己擲進這個世界,突擊到生活的深處去”②《詩創(chuàng)造》1948年,第8集,第21-22頁。。路翎的小說《饑餓的郭素娥》挖掘并表現(xiàn)了郭素娥身上所蘊含的那種可怕而又極富光彩的“原始生命力”。這種力量產(chǎn)生的過程,用胡風的話來說就是“并不僅僅是對于時代重壓或人生煩惱的感應(yīng),同時也是他們內(nèi)部的,伴著肉體的痛楚的精神擴展的過程”[8]。因此,阿垅的詩歌與綠原和路翎等人的作品一樣,都是在戰(zhàn)爭年代,從重慶,從鄉(xiāng)村,從底層,從地方知識,重新?lián)袢 ⑻釤捯灾厮苊褡逍碌木窳α?,從而?chuàng)造出了新的文學表達空間,而吶喊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
二
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抗戰(zhàn)的機緣給了外來知識分子進入、觀察、體悟并重新思考重慶(包括成都、桂林、昆明、延安等廣義上的大后方和文化區(qū)域)作為地方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可能。戰(zhàn)爭的動亂一方面致使知識分子流浪逃亡到西南一隅,另一方面卻也刺激了文學寫作的新視野和新空間,增加了新的書寫對象,豐富了文學表現(xiàn)內(nèi)容。抗戰(zhàn)不僅讓重慶成為了戰(zhàn)時陪都,大批精英知識分子的西遷也在客觀上提供了提煉知識,重塑民族精神的契機。另外,重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方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并激發(fā)了那些來渝作家的感受力和想象力[9-10]。戰(zhàn)時“禮失而求諸野”[11],舊有的國家形象和知識格局被外部形勢所沖擊從而被打破,因此,一切都被重新拿來打量和思考,大量精英知識分子被迫輾轉(zhuǎn)西南而深入底層民間的過程也是“諸野”文化被重新認識的過程,聞一多就觀察到:“一群群鄉(xiāng)下人從你眼角滑過,你的印象是愚魯、遲鈍、畏縮,你萬想不到他們每顆心里都有一段驕傲?!保?0]不同地理區(qū)域的人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以及相互吸取,就自然被詩人納入了文學表現(xiàn)?!独w夫》及其他相關(guān)詩歌作品對于嘉陵江、纖夫及木船等形象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正可看做是地方知識進入新文學知識格局的努力嘗試,纖夫這樣富于底層地方色彩的形象也是新詩創(chuàng)作的一抹亮色,因此,《纖夫》在戰(zhàn)時的詩歌寫作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
對戰(zhàn)時重慶的文學研究,與其討論并無多少創(chuàng)作和理論支撐的所謂“重慶文學”,還不如多研究一些具體論題和文學現(xiàn)象。比如有些學者對所謂“入蜀作家”、“流亡作家”、“外來作家”等現(xiàn)象的研究就別有新意。對本文所分析的“地方性”,吉爾茲就說過相關(guān)的話,“既不以局外人自況,又不自視為當?shù)厝?而是勉力搜求和析驗當?shù)氐恼Z言、想像、社會制度、人的行為等這類有象征意味的形式,從中去把握一個社會中人們?nèi)绾卧谒麄冏约喝酥g表現(xiàn)自己,以及他們?nèi)绾蜗蛲馊吮憩F(xiàn)自己”[12],這個對“當?shù)匾馕丁钡摹懊懔λ亚蟆焙汀鞍盐铡钡倪^程同樣也表現(xiàn)在阿垅對“纖夫”形象的重塑過程中。如前所述,江山雖在,但在戰(zhàn)時已經(jīng)失去了許多的“抒情”色彩,而更多給予詩人以現(xiàn)實殘敗的刺激,所以詩人更為關(guān)注當?shù)?地方)人如何表現(xiàn)自己。當詩人以這樣的眼光來思考、觀照這些纖夫們,那么,“纖夫”這個最底層最卑微的“地方”群體形象就獲得了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的眼光:“纖夫”的承擔、堅韌、團結(jié)以及前進的力量,也因此獲得了一種超越地方形式的象征意味。
這當然只是對阿垅詩歌的對比分析,而事實上,阿垅詩歌與吉爾茲所概括的“地方性知識”并非一個時空的概念。換言之,詩歌寫作的語言詞匯、意象選擇及人物形象描述都只能是詩人在特定時空的融會創(chuàng)造,阿垅詩歌只能源自于五四以來知識分子的知識體系和現(xiàn)實感受,他所努力發(fā)掘的纖夫身上那種“人”的力量就深深烙著“五四”影響的印痕。因此,雖然阿垅及其他作家在寫作中涉及到了一些屬于重慶地方的鮮明意象和知識背景,在其詩歌文本的意象結(jié)構(gòu)和讀者閱讀的互動過程中,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從地方而延伸到國家文化的想象和闡釋空間,但正如李怡先生所說:“當近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提出諸多地方‘問題’時,他們當然不是僅僅為了展示自己的地方‘獨特性’,而是表達自己所領(lǐng)悟和思考著的一種由特定區(qū)域與‘特定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價值追求。而任何一個不帶偏見地閱讀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人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價值追求既不是西方文化的簡單翻版,也不是地方歷史的簡單堆積,它們屬于一種建構(gòu)中的‘新型的知識觀念’。”[13]
在阿垅詩歌和詩論中,對“地方性”的理解,并非是對所謂“地方知識”的簡單比附和累積,而是延續(xù)著他自己對新詩寫作的思考,他在《地方色彩》說:一首詩底性格,一方面,是詩人底個性(常常地,是感情的形式),一方面,則是那對象底特彩(在這里,則是地方色彩)的呈現(xiàn)。所說的這特彩,是存在于一個一定的地方底那一定的生活中,表現(xiàn)于它那一般的生活現(xiàn)象和一些特殊的現(xiàn)象底聯(lián)系中,即斑斕交錯的關(guān)系中。這就是地方性格[14]50。可以從印象和感覺的世界里,從深深的心靈的感受里,取得或喚起完全異彩的那些感應(yīng)和情調(diào),而特征地、明朗地、濃烈地感到:這兩片土地力度、強度、光度、色度等等底不同,什么不同以至怎樣不同[14]51。
對照《纖夫》的書寫,所謂的地方色彩和地方性格,并不外在于詩人個性,而必須通過阿垅自身個性的認識和“喚起”才得以生發(fā)。拋開吉爾茲的概念,通過嘉陵江上的纖夫形象,其堅韌、野性、積極承擔的人性光彩,我們也能大概看出所謂地方性“知識”(嘉陵江、纖夫等)如何被外來詩人阿垅重塑成為普遍接受的藝術(shù)形象,以及如何被賦予了超越地方屬性的國家文化想象的可能。阿垅的軍人身份,對纖夫的集體形象的觀察,對纖夫身上那種“強力”的軍事學意義上的提煉,對纖夫形象所可能具有的“拯救”意義的希冀,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屬于詩人阿垅的個性創(chuàng)作。如果要提煉重慶的地方精神,阿垅塑造的這個重慶纖夫的形象,或許能為后來的文化者們提供一些參考。
在《地方性》中,阿垅還界定了“地方色彩”和地理區(qū)域的“地方性”的概念差別。
第一,它并不以行政區(qū)劃的界線為界線;第二,它也不叫做什么“地方文學”,也不是從什么“地方性”出發(fā);第三,它并不和別的地方的“地方性”相對立,并不在社會生活上和別的地方完全隔斷聯(lián)系,封鎖聯(lián)系,弄得有如戰(zhàn)爭;第四,它也沒有和“全國性”隔斷聯(lián)系,“全國性”既不把“地方性”逐出版圖之外,“地方性”也沒有向“全國性”宣布獨立——社會生活底界線,不是行政區(qū)域的界線[15]。
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劃地盤,文學研究也不是。無論學者如何為抽象的“戰(zhàn)時重慶文學”做理論和作品的拼圖,無論學者如何言說戰(zhàn)時重慶的文學輝煌,我們都無法忽視抗戰(zhàn)一結(jié)束,作家學者便紛紛離去,重慶短暫的所謂文學的輝煌如曇花般逝去的現(xiàn)實;同時,我們也無法忽略作為川籍出身的巴金、沙汀、艾蕪們在作品中那種對于“地方色彩”的冷冷的批判眼光。恰如阿垅所看到的:單純強調(diào)某一地方性文學無疑是奢談,“地方狹隘性”和“地方割據(jù)性”在以行政區(qū)域劃分的同時,是以泯滅一些共同或共通性為代價的。因此,我們今天要談地方文學恐怕也要警惕這樣絕對化的傾向。在我看來,與其狹隘地討論戰(zhàn)時“重慶文學”,這種短暫的所謂輝煌與長久的失落之間所彰顯的分裂型文化生態(tài),才是更值得學者研究和思考的文學樣本。
總之,阿垅詩歌對“纖夫”形象的挖掘,以及關(guān)于“詩人個性”與“地方性格”等新詩理論術(shù)語的思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個案:一方面提醒我們“地方知識”參與整體文化建設(sh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們認清地方知識在時代和形勢諸多背景下的局限性和復(fù)雜性。
[1]詩歌(第二集)[M]//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第六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2]詩歌(第一集)[M]//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第六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阿垅.阿垅詩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4]徐遲.抒情的放逐[J].頂點,1939(1).
[5]方敬.嘉陵江[J].詩創(chuàng)造,1948(7):2.
[6]袁繼鋒.不朽的心和力[D].西南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3:30.
[7]劉鶚.老殘游記(插圖本)[M].濟南:齊魯書社,2002:4.
[8]胡風.胡風評論集(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22.
[9]李金發(fā).國難旅行[J].文藝先鋒,1943(3):41.
[10]聞一多.聞一多全集·2[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94.
[11]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5:40.
[12]葉舒憲.地方性知識[J].讀書,2001(5).
[13]李怡.世界知識——地方知識與當代中國文學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10(2):109.
[14]阿垅.地方色彩[M]//風雨樓文輯.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
[15]阿垅.地方性[M]//風雨樓文輯.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