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南
(秀洲區(qū)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局,浙江 嘉興 314000)
西施送蠶花
黃宗南
(秀洲區(qū)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局,浙江 嘉興 314000)
古話說:“十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而西施通過送蠶花給嘉興的采桑姑娘,從此和嘉興人民結(jié)下了天長地久的好情緣。真實的歷史故事,美妙的民間傳說,起源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場歷史風(fēng)云。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軍于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越國求和,成為吳國的屬國,勾踐入?yún)菫榉?,三年后放歸。為了興國雪恥,勾踐采納了文種的破吳七術(shù),其中第三術(shù)是“遣美女,以惑其心志”。遂派善相之人,遍游國中,半年之內(nèi),訪得美女二十余人,其中絕色者兩人——西施、鄭旦。
西施是越國苧蘿村人(今諸暨南),她的父親打樵賣柴,母女“采桑育蠶,浣紗織錦,浴帛于溪”,全家終日勤勞,生活依然艱苦。選美后,勾踐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然后,給西施服以綺羅之衣,乘以重帷之車,送至土城別居。使老樂師教西施學(xué)習(xí)容步,練習(xí)歌舞。歷時三年,技態(tài)盡善,飾以珠幌,坐以寶車,使相國范蠡護送西施前往吳國。
一日來到吳越交界的御兒(今嘉興附近),時值春末,“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西施因遠離父母,又快要別離故國,心里一陣悲涼,低頭吟道:“春歸河山新,故國草木情”!吟罷,傷心落淚。當(dāng)?shù)氐囊蝗翰缮9媚镆娏耍s忙上前和她熱情交談,親切安慰。西施悲喜交集,就把一籃絹花分送給姑娘們,十二位姑娘十二朵花,祝辭說:“蠶花十二分。”西施的真情善意,語出柔和,使姑娘們十分感動。此情此景,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嘉興城鄉(xiāng)各地。從此,嘉興蠶區(qū)人民,在相互祝愿蠶繭豐收時就說:“蠶花十二分”。養(yǎng)蠶婦女也從此在頭上簪花,以求養(yǎng)蠶順利,蠶繭豐收。
在西施的故鄉(xiāng)諸暨,有一個地方叫做楊家樓,那里有一座天元塔,曾在塔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張蠶姑像,是蠶花十二分的神靈。過去每逢蠶時,遠近蠶婦紛紛登塔,插香點燭,祈求神靈保佑蠶事興旺。(據(jù)《浙江省蠶桑志》)西施途經(jīng)嘉興,遇到采桑姑娘,同是農(nóng)家姐妹、蠶織人家,格外相親相憐,親熱之情,自然而生?!靶Q花十二分”的祝辭,真誠、適時、貼切。
上世紀50年代初,作者在嘉興縣農(nóng)村做蠶桑技術(shù)推廣工作,許多蠶戶仍沿襲舊法,將大眠眠蠶拾起稱量,每匾放4斤,常年產(chǎn)繭8斤,蠶農(nóng)稱為“雙斤采”,叫“蠶花八分”。如遇好天氣獲得好收成,每4斤大眠蠶采到10斤繭,叫“蠶花十分”,蠶戶喜氣洋洋。“蠶花十分”極其難得;“蠶花十二分”,這是一個祝辭,是蠶鄉(xiāng)的一個好口彩。
西施送蠶花的故事,盡管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然而,嘉興蠶區(qū)的人民沒有忘記。在上世紀50年代,養(yǎng)蠶期間仍有蠶婦在頭上簪花,并將“蠶花姑娘”、“討蠶花”、“蠶花十二分”等貼在蠶房內(nèi)、蠶匾中、灶頭上。這種簪花的習(xí)俗,在清代嘉興本地人的詩詞中屢有描寫,舉例如下:
家鄉(xiāng)田家雜詠
清·馮樽(秀水人)
冬著綿衣夏苧麻,游春幾日飾鉛華。
吳娃也學(xué)翻時樣,兩鬢添妝繭子花。
田家詞
清·鄭融(秀水人)
屋角青桑不復(fù)遮,村村軋軋響繅車。
織成羅綺儂無份,插鬢惟留繭子花。
蠶月詩
清·張燕昌(海鹽人)
高貼紅箋蠶月筌,柳絲處處插茅檐。
與郎禁忌休來往,怪煞人家閉戶嚴。
頭蠶五月住絲車,織得新羅奪錦霞。
妾欲為郎懸艾虎,郎須為妾插榴花。
武原竹枝詞
清·朱恒(海鹽人)
小年朝過便焚香,禮拜潮音渡海航。
剪得紙花雙鬢插,滿頭春色壓蠶娘。
(正月三日為小年朝,里俗以是日海航至普陀燒香。戴紙花,號蠶花。)
據(jù)光緒《梅里志》載,蠶登箔曰上山,采繭曰落山。婦女以同功繭(雙宮繭)剪花,極纖細,謂繭子花,綴于鬢鴉。《梅里詩輯》載繆元英詩:
繞屋家家放竹林,富陽桑樹過墻陰。
婦功半藉棉紗利,士習(xí)爭分幕府金。
社鼓迎神南北施,家家五聖立專祠。
兩三石外占田谷,十二分余卜繭絲。
(施王神在塘南、塘北兩廟最盛,五聖小廟家家建立門前)。
俗話說,人生匆匆見一面,前世多少香火緣。蠶婦戴蠶花,祈求蠶繭豐收,懷念西施。
西施年輕妙齡,遠離父母,遠離故國,身負重任,以身許國,贏得了人們深深的敬佩和憐惜。
世事風(fēng)云,變幻莫測。公元前473年,越國興兵攻滅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身亡。《東周列國志》載:“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西施),負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
西施死于“女人禍水”論。一些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唐代詩人崔道融,卻與眾不同,作詩如下:
西施灘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詩人認為亡吳國者是太宰伯嚭。史書有載,伯嚭私通越國,向吳王屢進讒言,潛殺忠臣伍子胥。誤導(dǎo)吳王全力舉兵伐齊,越兵乘虛攻滅吳國。把亡吳的責(zé)任推到西施頭上,連當(dāng)年西施浣紗灘頭的水流聲,好像在為她蒙上一層的污垢,發(fā)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唐詩鑒賞辭典》)。
無獨有偶,晚唐詩人羅隱作詩如下: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詩人認為你們(吳人)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唐詩鑒賞辭典》)。
嘉興人民懷念西施。嘉興市政府在1986年重修了西施妝臺,內(nèi)塑西施像,神態(tài)宛然,使人可親。2011年9月,市區(qū)兩級的農(nóng)經(jīng)局、嘉興蠶種場的部分離退休人員,到范蠡湖邊喝茶聊天,并站上九曲橋,與“西施”合影。有幾位特意站在“西施”身邊,合影留念。周邊是綠樹、花墻、碧荷,清馨寧靜。傳說西施死于嘉興,葬于范蠡湖中,朱彝尊作詩說:“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詞。”
作者自問:從唐太宗李世民到清末愛新覺羅溥儀,大約有71個皇帝(不計五代十國),除了開國皇帝和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外,有幾個被記住了呢?而送蠶花的西施,仍活在人們心中。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他們牢記的是吳越戰(zhàn)爭,如清·乾隆帝在第五次南巡之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作詩如下:
槜李城
水村處處重農(nóng)桑,槜李誰知古戰(zhàn)場。
越躓吳顛胥往事,遠帆煙雨望茫茫。
先賢沈鈞儒先生,1935年11月作詩如下:
讀韜奮悼戈公振先生文
浙江古越國,勾踐人中杰。
嘗膽臥則薪,我是浙江籍。
蘇州有胥門,炯炯懸雙睛。
怒視敵人入,我是蘇州生。
我們一行喝茶聊天人,與“西施”合影后,多了一份紀念,面對范蠡湖,觸景生情,引人遙想,追憶西施,盡管蠶桑在“東桑西移”、“蠶桑西進”,嘉興蠶桑在衰落,但西施送蠶花的故事,還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