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凱,魏曉曉
語言的生命在于交際,人們通過言語實現(xiàn)互相溝通的目的。因此,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這個能力包括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大學英語教學最基本的目的是教授大學生學習漢語之外的一門語言,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初衷是掌握一種文化交流的工具或手段[1]。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一部分的高職英語教學理應(yīng)突出應(yīng)用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但現(xiàn)實卻恰恰相反,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真實的語言氛圍、情景與充分的語言輸入和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書面,輕口頭,重知識,輕能力”的現(xiàn)象,最后導致學生基本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英語交際能力完全沒有得到培養(yǎng)。因此,加強英語聽說的教學勢在必行,這不但是外語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要求。
英語教師的教學實踐證明,無論作為教學手段還是教學內(nèi)容,電影都具有其他教學媒體如錄音、投影等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2]。影視作品(電影)題材多樣,是將多種藝術(shù)融為一體的視聽藝術(shù)形式,情節(jié)生動有趣、人物個性突出、場景對話精彩、人文歷史鮮活。
2006年上映的由黑人影星Will Smith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取材真實故事,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chǎn)、老婆離家的落魄業(yè)務(wù)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fā)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本文將以此部電影為例,闡述如何將影視素材應(yīng)用于高職英語聽說教學中。
傳統(tǒng)英語聽說教學模式一般如此:教師播放錄音或錄像,學生聽后做選擇題練習。首先很多材料都是出于教學目的,學生課前已經(jīng)準備充分,僅僅著眼于選出正確答案,但是沒有機會練習已學過的內(nèi)容。其次,這些材料缺少真實性,對話是事先寫好的,錄音效果良好。最后,大多數(shù)對話缺少語境:學生們不知道如何在合適的時間和空間使用這樣的表達。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材料讓教師們不愿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只關(guān)注文章字面理解的教學,而忽視了信息整體的解讀,學生的交流能力無法得到鍛煉。但是如果使用語言密集程度高、交際環(huán)境真實自然的影視作品作為英語聽說教學的內(nèi)容,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視覺和聽覺,使其注意力集中起來。教師要力求將單純的言語描述轉(zhuǎn)變成直觀的語言交流,極大程度上為學生創(chuàng)建擺脫了母語負遷移、調(diào)動感官及大腦對語言信息綜合反映和自然吸納的語言環(huán)境,讓英語影視作品在英語聽說教學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語言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循序漸進地豐富英語表達,同時也可以加深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理解。每一部優(yōu)秀電影中的臺詞都是幫助學生擴大英語詞匯的好材料。學生可以不用死板地記或背單詞,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對詞義的透徹理解,是英語的思維的第一反應(yīng)。
比如:電影中有一句對白是“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其中的“get”是“得到”的意思,但是英語中的每個“get”不一定每個都與中文的“得到,到達”相對應(yīng),比如:get away(“離”開),get the phone(“接”電話),get ready(“做好”準備);get married(“結(jié)”婚),get tired(累了)……這些日常生活英語用語中的“get”,沒有一個可以譯成“得到或到達”之意。所以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英語單詞時,如果將這些單詞融入進電影語言中,不同語境所展示的詞語詞義和用法會漸漸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自然記憶。
學習氛圍的營造要著眼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及參與性,教師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有目的性地播放英語影視片段,為學生或者引導學生主動提出一些針對性的話題供課堂教學活動使用,可以有效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比如,在老師給學生展示《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的海報時,上面最明細的是電影的英文名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其中的“happyness”明顯是拼寫錯誤,正確的拼寫應(yīng)該是“happiness”。這其中必定有其含義。電影中的一個場景都有描述男主角兒子上學的幼兒園的墻上“happyness”這個詞,男主角多次提醒兒子應(yīng)改成“happiness”,但未果。事實上,這是一個隱喻,也是男主角的座右銘,影片中他一直強調(diào)的“拼搏”和“不幸運”,其實都是他追求幸福的一部分。最后當在其他人看來他已經(jīng)成功,但他自己認為,這還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因為他的人生還包括了執(zhí)著的夢想,不停尋找的機遇和不懈的努力而組成的,它們?nèi)币徊豢?。而最后留給希望成功的朋友他只 有 一 句 話 “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別問為什么幸福不在身邊,幸福其實一直在身邊,就在身邊奮斗的過程里。)
通過以上這些電影主題和場景的內(nèi)涵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經(jīng)??梢月牭揭恍┢綍r話少的同學也會侃侃而談,他們顯示出了交流、學習的愿望和動力。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更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使用英語交流,同時使學生漸漸克服交際時產(chǎn)生的緊張和不適。
語境對理解說話人言語的意義起決定性作用。在英語聽說課堂上引入影視素材,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鍛煉英語發(fā)音,提高聽說能力。第一,英語影視素材中的詞句用法很可能與我們?nèi)粘K熘挠兴煌瑢W生在觀看過程中汲取這方面的知識。第二,影視素材中所包含的語言地道自然和感情真摯質(zhì)樸,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與使用英語的外國朋友接觸時不會緊張。英語要聽明白,還要說地道,這就需要一個恰當?shù)挠⒄Z語言環(huán)境。
比如,影片有一個場景是男主角在出租車中與人力經(jīng)理的對話,人力經(jīng)理Jay Twistle始終沉浸于魔方游戲中,對男主角的自我介紹毫無興趣。不過正在這個時候男主角及時擴大了說話范圍,主動放棄徒勞的自我介紹,取而代之的是向其表示自己能夠幫助他解決魔方難題,最終他依靠自己出色的數(shù)學天賦和執(zhí)著精神,獲得了人力經(jīng)理的褒獎和信任,為取得寶貴的面試和實習邁出了堅實一步。整個對話是在這樣的語境中進行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并將事先整理好的電影對白、電影片段和關(guān)鍵對話的講解等資料通過電腦網(wǎng)絡(luò)發(fā)放給各組,各小組可以在課外進行排練,回到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對話的語境,學生可以通過準備必要的道具等手段模擬真實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自然而然的掌握英語語言地道的用法。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胡文仲教授早在1992年就指出——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文化無所不在[3]。學習語言,不僅要掌握語法知識,培養(yǎng)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要體會所學習語言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法錯誤可以包容,但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卻讓人難以容忍,進而引起誤解,阻礙交際順利進行。影視作品是一面鏡子,它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和生活,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其中的主題內(nèi)容和演員臺詞都在展現(xiàn)和傳達著不同的文化信息,包括民俗習慣、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這些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英語語言的理解,拓寬視野,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減少文化沖突。
比如,影片中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一方面,表現(xiàn)了美國人精打細算利用時間,將生活安排細致。男主角上班堅持不喝水來省下時間從而爭取更多的時間聯(lián)系客戶,下班后迫于生計而去推銷測骨儀,晚上加班看書“充電”。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美國人很守時,例如男主角約好客戶后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趕到,客戶則是多一秒鐘也不停留,并拒絕在娛樂時間談?wù)撆c工作相關(guān)的事情。這就體現(xiàn)出美國文化采取的是單向性計時制(Mono-chronic time,M-time)時間觀念,他們把時間看做一條分段的線,每段時間只關(guān)注一件事情,人們嚴格按照事件表操作。這種做法往往讓我們這些采取多向計時制(Poly-chronic Time,P-time)的東方人無法理解,這就是差異所在。在他們看來,這不僅可以保證個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又是對他人時間權(quán)利的尊重。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在視聽結(jié)合的條件下,人類記憶效率遠勝于單一的視覺或聽覺記憶的效率。實踐也證明,視聽結(jié)合的方式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口頭等感官,提高記憶效率。學生在聽影視素材對白的過程,在大腦中實際上是一個復制再現(xià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官得到調(diào)動,可以多渠道地輸入信息。如此這樣,學生可以在“形、聲、神”三者兼?zhèn)?,“物、情、景”互相交融中學習英語,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選擇影視素材作為英語聽說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不能選擇那些超過學習者語言和理解能力的素材,影視素材的選用應(yīng)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影視素材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比如那些喜劇和具有浪漫色彩的影片往往故事背景簡單,情節(jié)流暢,容易引起學生的關(guān)注,那些最近比較流行的影片也是選擇的范疇。
影視素材引入英語聽說課堂如果僅僅是為了娛樂,那簡直就是浪費時間。其真正的目的應(yīng)該是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比如,如果要指導學生掌握英語日常對話,那就應(yīng)該選擇演員對白較多的電影片段。
1.內(nèi)容方面
教學素材的選擇要讓學生感覺適應(yīng)。好的素材應(yīng)該直接展示主題,并可以和學生自身有契合點。那些充滿暴力、語言粗俗、宣揚極度自由等主題的影片應(yīng)該排除在外。再者,還要考慮到學生年齡和心理成熟等情況,盡量不要讓學生中間的一些心理敏感的同學產(chǎn)生抵觸情緒。如果不重視這些,教師的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學生們也只懂得皮毛,語言更深層次的含義得不到解讀。
2.主題方面
教師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注意一點:具有相同主題的影視素材不能多次出現(xiàn)在課堂上,這不利于學生通過影視素材開闊視野,了解異國文化。電影中那些和社會問題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為教師和學生開展探討提供了很好的話題。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將自己的經(jīng)歷與之相聯(lián)系,在課堂上也會更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些電影會鼓勵學生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毫不掩飾地說出他們的想法。學生更會有機會去體會其他人的生活,了解這些人的思想。好的電影會給人們留下遐想的空間,啟迪人們的思想,用嶄新的視野看待當今的世界。
3.語言方面
通俗易懂是素材選擇的重要原則。影視素材的場景要綜合考慮對話的平衡因素,例如:對話語速不能太快,畫面和聲音要清晰,口音要標準等。有時情節(jié)比較吸引學生,但是語言表述、口音、語速等因素會影響學生理解。有些電影演員或許是要表現(xiàn)角色的特點使用英語方言,教師如果把握不好,以錯誤的手段使用不合適的素材會讓學生產(chǎn)生焦躁、沮喪、疑惑等不良情緒,以至于無法明白所謂“地道的”英語。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具有英文字幕的電影,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含義。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就要主動走出去,發(fā)掘那些早已存在的影視資料的精彩。教師通過對真實對話、場景和活靈活現(xiàn)的角色展示的有機結(jié)合,開發(fā)英語聽說教學項目,幫助學生體會目標文化的魅力。
“語言能力的獲得主要靠習得的途徑,學習者只要在較小的心理障礙的情況下,借助語言環(huán)境,大量地接觸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會自然而然地習得第二語言”[4]。
為此,高職英語聽說教學就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準備“自主”空間和完成“個性化”的學習項目。影視素材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學習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有趣的內(nèi)容和擴展知識的學習,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使用目標語言進行學習交流。一旦學生理解并感受到地道英語電影的魅力,他們會在閑暇時間更有信心觀看其他英語電影。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提倡這種英語聽說學習方法,學生們會逐漸將英語的地道表達內(nèi)化為自身的語言能力,為今后的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語言基礎(chǔ)。
[1] 許艷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08.
[2] 龍千紅.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3):48.
[3] 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1):4.
[4] 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