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 杜春香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木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
(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項羽之死》)
對于有英雄情結(jié)和偶像崇拜傾向的中學(xué)生而言,這段文字應(yīng)該不會陌生吧?它將西楚霸王人生中那最后的一腔“霸氣”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蕩氣回腸。雖然后人對項羽英雄末路時的自我開脫褒貶不一,對項羽的意氣用事扼腕長嘆。但是,如果我們剔除項羽的意氣、剛愎、任性等人性之弱點,文段中項王敢于自我解剖的“愧于心”就不能不讓我們對這位蓋世英雄抱以最崇高的敬意。
人不可無愧心。一個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沒有做過一件有虧于他人或愧對自己良心的事。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沒有必要遮遮掩掩,更無必要掩耳盜鈴。因為,很多有虧于他人或有愧于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我們主動去做的,而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我們主觀上雖無意,卻在客觀上促成了這樣的事。這樣說,并不是為自己的錯誤開脫,也不是說我們道德缺失,當然,更不是說我們是為了損人利己。既然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會做出這樣的事,那是不是意味著,這就正常了?這就完全與自己無關(guān)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只要心存愧心,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同樣的事,犯同樣的錯了。
比如,你在校園里散步,實在憋不住了,隨口吐了一口痰,如果你認為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心中并不感到有愧,那么,你下一次有痰了,還會隨口吐出來,久而久之,隨地吐痰就成了你的習(xí)慣;反之,如果你認為這樣隨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自己隨地吐痰不符合一名中學(xué)生的身份,與《中學(xué)生守則》和《中學(xué)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是格格不入的,是一種有愧于心的事,那么,你以后再遇到這類事情,你就會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了。再比如,你乘公交到學(xué)校,因為帶的東西太多,看到一位孕婦上車,你覺得自己帶的東西太多,如果給她讓位,你自己確實無法站立,就把讓座位的機會留給他人,如果你因此而覺得理所當然甚至心安理得,并不感到有“愧于心”,那么,你下次乘車時遇到老人、小孩、孕婦、殘疾人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時,你仍然會找出一定的理由“堅決”不讓座,因為一旦有了“正當”理由,你就無愧心了呀,長此以往,你的尊老愛幼、扶弱助殘之心就會消弭盡凈;反之,如果你這一次有“愧于心”,覺得自己的所想所為愧對那位孕婦,下一次再遇到需要讓座的時候,你就會積極主動地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了,這是因為你不想再次有“愧于心”了啊。
親愛的同學(xué),這兩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你也許遇到過一次或多次吧?嘿嘿。別不好意思。每個人都可能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而做過這樣那樣的有“愧于心”的事。關(guān)鍵是我們要常懷愧心,才不致于失守了心靈中那顆純潔、美麗的月亮。
當然,這里舉的兩例可都是很小的有“愧于心”的事情。其實,在我們中學(xué)生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中,還有很多應(yīng)該讓我們有“愧于心”而我們卻認為無“愧于心”的大事呢。遺憾的是,很多同學(xué)并不認為這些大事有“愧于心”甚至覺得太正常不過了,倒是讓人痛心疾首啊。呵,你不相信?非要咱來揭揭“老底”?
“老底”之一: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甚至聲嘶力竭,而有些同學(xué)卻在下面玩手機,聽音樂,看小說,甚至有同學(xué)“誤把課堂當臥室,神游仙界拜周公”。
“老底”之二:女生乙因鍛煉而受傷,同桌的男生甲主動為她打飯,打開水,你也許只是為了好玩,或許只是為了娛樂一下,就當著其他同學(xué)的面對男生甲說:他在對女生獻殷勤,想追求女生乙,云云。結(jié)果導(dǎo)致男生甲再也不敢?guī)椭魏闻恕?/p>
“老底”之三:為了讓我們在學(xué)校里吃好穿好,家長在單位辛苦工作,在家里節(jié)衣縮食,爸爸媽媽甚至幾年沒有添過新衣服,但我們在學(xué)校里大手大腳,有免費開水不喝,非要去買飲料;一下課就到學(xué)校小賣部去買零食;食堂飯菜稍不如意,就倒掉再買;總是與其他同學(xué)比吃比穿比手機……這事太多了吧!
……
“老底”之N:呵呵,臉紅了吧?不讓“揭”了?好,不讓“揭”咱就不“揭”了,但我們對這些習(xí)以為常的事,可曾有過“愧于心”的想法?我相信很多同學(xué)沒有像項王那樣解剖過自己,更不用說“愧于心”了。否則,這些現(xiàn)象就不會被老班成天掛在嘴上,不知疲倦地來嘮叨我們了。
作為一代天縱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雖然也有很多缺點或不足,但英雄就是英雄,在他英雄末路之際,他還是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還能夠感到“愧于心”,僅這一點,就值得咱們學(xué)習(xí)呢。
親愛的同學(xué),在“拔山”“扛鼎”上,我們確乎不能與項王這位大英雄相比,甚至想學(xué)習(xí)也很不現(xiàn)實,但,大英雄的“愧于心”卻是我們應(yīng)該而且完全能夠?qū)W到的啊。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項王的“愧于心”應(yīng)該成為我們每個同學(xué)的座右銘!因為只有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愧于心”,在今后的學(xué)習(xí)、生活中,我們才能努力避免這些有“愧于心”的事情,我們的所作所為才能無“愧于心”,無愧于師長,無愧于友朋,無愧于社會。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愧于心”方能“正于行”!
高考語言表達中有一個仿寫考點,親,讀了這篇文章,把你的感受用文段中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一句仿寫出來,如何?呵呵,咱先提供一個仿句以資參考:縱師長友朋諒而囿我,我何坦然待之?縱彼不言,某獨不愧于心乎?不過,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我們中學(xué)生對有些事情只要覺得有“愧于心”并努力避免或改正就可以了,項王原話中“我何面目見之”則大錯特錯矣,從時代性和思想性上來講,這一句是仿寫的難點喲。親愛的同學(xué),下面該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