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慧,鄧曉明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漢語公示語英譯禮貌的不足與冗余
趙麗慧,鄧曉明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以布朗和萊文森的禮貌觀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對現(xiàn)有的一些漢語公示語英譯實例的分析,探究了漢語公示語英譯禮貌的不足與冗余現(xiàn)象,并提出了一些基于禮貌原則的翻譯策略,旨在加強人們對漢語公示語英譯的準確性與適切性。
漢語公示語;翻譯;禮貌
公示語作為經常出現(xiàn)于公共場所為公眾提供信息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城市的外在形象與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xiàn)。在經濟全球化蓬勃發(fā)展的今天,中國正以博大的胸襟與熱情的姿態(tài)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示著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因此將公共場所中的漢語公示語進行英譯以向外國友人提供更貼心的提示或幫助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國公共場所中漢語公示語錯譯、亂譯現(xiàn)象層出不窮,不僅沒有起到公示語的作用,還破壞了城市的形象。因此,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對公示語的翻譯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討,[1]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漢語公示語的翻譯策略。但是公示語英譯體現(xiàn)出來的禮貌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以布朗和萊文森的禮貌觀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對現(xiàn)有的一些漢語公示語英譯實例的分析,以探究漢語公示語英譯中禮貌的不足與冗余現(xiàn)象,并提出了一些禮貌翻譯策略,旨在加強人們對漢語公示語英譯中存在的禮貌問題的關注。
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表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tài)、生業(yè)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2]公示語通常被置于公共場所中的醒目位置,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為了使讀者在短時間內獲得信息并達到公示語的語效,公示語的書寫與翻譯通常采用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公示語按照作用的不同可被分為警示語、告示語和標語三類。[3]警示語通常采用祈使句式,帶有很強的命令口吻,一般被用于提醒人們潛在的危險;告示語通常有名詞或名詞短語組成,一般被用于向人們提供信息,用來指示方向、地名等;標語盡可能采用簡潔的句式,一般起到宣傳、號召的作用。公示語的功能使其涉及到對于受眾面子的關照問題?!懊孀邮切袨檫x擇的自主權,或自己的觀點能得到對方的認可,具體地說,面子就是每個人意欲為自己爭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4]布朗和萊文森強調禮貌與面子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將面子分為正面面子與負面面子,并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禮貌策略?!罢婷孀又赶M玫剿说恼J可、肯定、喜愛、贊許,或希望被視為同一群體的成員;負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權利,有行事的自由,行為不受他人強制或干預”。[4]根據(jù)布朗和萊文森的觀點,禮貌策略包括五點,即正面禮貌策略、負面禮貌策略、直接性策略、間接性策略和放棄威脅面子的行為。作為警示讀者、提示讀者正確做法以及宣傳倡導得體行為的公示語,這些特點與作用決定其必然會對讀者的面子產生威脅,并且這種威脅面子的行為是不能放棄的,因此第五種禮貌策略不適用于公示語翻譯中,本文主要談論前四種禮貌策略在漢語公示語英譯中應發(fā)揮的作用。
公示語通過簡明的語言形式向讀者傳達信息,以達到指導或干預讀者行為的社會目的,是一種威脅讀者面子的行為。如果僅從語言簡潔的角度出發(fā),不采用禮貌得體的方式,會在讀者心中造成強硬無理的感覺;如果過分注重禮貌的表達,則可能使語言顯得啰嗦復雜,不利于公示語的外觀設計和語效的快速實現(xiàn)。因此在公示語翻譯的過程中,對禮貌程度的恰當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筆者針對一些公示語英譯的實例進行研究,分析了漢語公示語英譯中禮貌的不足與冗余現(xiàn)象。
1.漢語公示語英譯中禮貌的不足。
例1:“老弱病殘孕專座”譯為“Reserved for the old, infirm, sick, disabled and pregnant”。
大多城市的公交車上都會設置“老弱病殘孕專座”,譯文通常為“Reserved for the old, infirm, sick, disabled and pregnant”。中國人似乎認為對這幾類特殊人群的直白稱呼無傷大雅,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也采用了直白的翻譯方式。然而在西方人看來,“the old”(老人)、“the infirm”(體弱者)、“the sick”(病人)、“the disabled”(殘疾人)、“the pregnant”(懷孕的人)這樣的稱呼方式是非常粗魯?shù)?,這樣的譯法為這幾類人群貼上了標簽,把他們同其他人區(qū)分開來,威脅到了他們的正面面子。我們的本意是出自關懷,但實際做法卻讓讀者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xiàn)。在英美國家的公交車上,這類坐席一般被稱為“Courtesy Seats”(“禮貌席位”)或“Priority Seating”(“優(yōu)待席位”),這個名稱采用了正面禮貌策略,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了讀者,也沒有突出特殊人群身體的不便,令他們感到難堪。我們在翻譯“老弱病殘孕專座”時可以借用這種譯法。
例2:“游/乘/顧客止步”譯為“Visitors stop”“Don’t step more”“No Visitors”“No Admittance”。
“游/乘/顧客止步”的譯法上也存在著禮貌不足的問題。常見的翻譯版本包括:“Visitors stop”“Don’t step more”“No Visitors”“No Admittance”等。這些譯文都帶有強烈的禁止性。這類告示語的目的是為了干預讀者的行事自由,使其不要進入某場所,語效的實現(xiàn)建立在威脅讀者負面面子的基礎之上。如果采用直接的命令式的表達,會對讀者的負面面子產生強烈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采取間接禮貌策略,運用逆向翻譯法,即在保持原文意思的情況下,變換表達角度,將主體轉變?yōu)槠渌?,間接限制游/乘/顧客的行事自由,如:“Staff only”。這種譯法不僅簡明扼要、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還十分禮貌含蓄,委婉地提示讀者要“止步”,減少了對讀者負面面子的沖擊。
例3:“道路關閉”譯為“Road Closed”。
在道路、建筑施工時,經常會出現(xiàn)封路的情況,此時張貼一則“道路關閉”的公示語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人看來這則公示語在語氣上并無不妥,如若直接翻譯成英文“Road Closed”,則有可能會讓外國讀者反感。這樣的忠實譯法存在禮貌不足的問題,道路不通,需要行人、行車改道,為大眾造成不便,如果還采用這種生硬的譯法,則會給外國讀者造成較強的負面面子沖擊?!案鶕?jù)英語國家的語用原則,得體性往往產生于間接、含蓄。過于直露的、強加性的禁止用語不是很受歡迎”。[5]因此在翻譯此則公示語時,如果采用負面禮貌策略,對原文進行內容進行增補,譯為“Road Closed. Apologies For Any Inconvenience Caused To You”,通過道歉表達了不希望影響讀者行事本意的本意,可以降低對外國讀者負面面子的威脅程度,提高了公示語的接受度。
2.漢語公示語英譯中禮貌的冗余。
一些警示性公示語出保障國家社會財產和大眾安全的角度,需要使用強硬一些的語氣,如例4和例5。
例4:“禁止通行”。
例5:“慢速行駛”。
例4這種禁止類公示語的翻譯,通常采用 “No + noun”“No + doing” 的譯法。[6]然而,在表示“禁止通行”這類含義的中文公示語中,除了使用“禁止、嚴禁”句型外,還習慣使用“請不要、請勿”(“請勿通行”)等,在不影響行文簡潔的同時也能達到相同的語效。但是如果在英譯時也加上“please”,則會降低公示語語力,進而影響公示語語效。作為約束違反道德、法律、法規(guī)的不良行為的這類公示語,理應嚴肅莊重,禮貌性并不是第一位的。如果在翻譯時加上表示客套的“please”,語氣就會變得非常溫和,讓讀者感覺其對所約束行為的態(tài)度并不堅決,有可能造成交際語用失誤。例5中的這則標語的目的則是為了提醒司機注意行車安全,通常被置于公路沿途兩側,以便司機在行車過程中可以輕易看到。有譯者將其譯為“Please Drive Slowly”,可見譯者并沒有意識到讀者在讀這則公示語時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在駕車時,閱讀這樣一句話是非常浪費時間的,時效的拖延不利于讀者瞬時接收與理解公示語要傳達的信息。為了使譯文簡潔易讀,可直接將其譯為“Slow!”。根據(jù)以上分析,在翻譯例4和例5這兩類公示語時,譯者必須注意交際效率應該占據(jù)首位,對讀者負面面子的維護應退居次要地位,所以應采取直接禮貌策略,并保證譯文簡潔易懂,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領會其信息。
例6:“用你的愛心呵護這片綠地”譯為“Take care of the green lawn with your loving heart”。
例6為南京市著名旅游景點雨花臺公園的公共綠地上設置的標語。對于這種呼吁大眾保護自然環(huán)境、文物古跡的標語,我們通常會采取修辭格的表達形式,意欲婉轉地傳達標語的信息,使讀者欣然接受。然而對這種漢語公示語進行直譯卻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但是此標語譯文“Take care of the green lawn with your loving heart”屬于典型的中式英文,[7]不但不符合傳統(tǒng)的英語表達習慣,還違背了公示語應簡潔明了的原則。這種直譯并不能將漢語的禮貌效果等值地傳達出來,漢語形式的禮貌表達在被直譯成英文后就成了多余的客套,繁冗的語言與不地道的說法反而令外國讀者覺得十分奇怪。黃友義先生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道“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8]這一原則是外宣翻譯具體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因此我們不妨直接借用英語中的說法“Please keep/stay off the grass”,既保證了譯文的簡潔性,也不至于令外國讀者感到莫名其妙。
3.漢語公示語英譯的禮貌策略。
注重語境差異。不同類型公示語的翻譯必須與語境緊密結合,不考慮語境的翻譯就會造成禮貌的不足或冗余,影響公示語語效。對禮貌性的注重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在有的語境中譯文的禮貌性應被放在首位,如對“老弱病殘孕坐席”的翻譯;而在另外一些語境中,迅速地傳達公示語信息、保證公示語的警示性與權威性才是首位的,如對“禁止通行”和“慢速行駛”和的翻譯。因此,譯者在對公示語進行翻譯時需要結合公示語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而采取相應的禮貌策略。
注重文化差異。“要實現(xiàn)可譯,譯者可根據(jù)原作的題材和體裁以及譯作的目的和功能調整文化信息的表達方式”。[9]對于不同類型的公示語,應變通翻譯方法,以提高外國讀者接受性為重點,盡可能采用符合英語習慣的表達方式。否則,外國讀者不能理解公示語意義,行動上就會有所偏差,達不到公示語宣傳的目的。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同樣表達方式的禮貌程度在東方人和西方人看來是不同的,而且,西方人對正面面子與負面面子的區(qū)分也有別于中國人的面子觀。在翻譯公示語時,譯者要充分考慮到中西文化差異,注意英語中的禁忌語和對外國讀者正面面子及負面面子產生沖擊的表達方式,在必要的時候采用與之相對應的委婉語和禮貌策略,盡量使用禮貌得體的表達方式對公示語信息加以翻譯。
在我國,“公共場合使用的英語公示語除了出現(xiàn)語言本身的錯誤之外,還出現(xiàn)了因語用失誤導致的公示語英譯不規(guī)范等現(xiàn)象”,[10]其中就包括公示語譯文的禮貌程度。作為為公眾提供信息的重要媒介,公示語必須以一種禮貌、得體的形式準確地傳達信息,這樣信息才能被順利的接收;翻譯得法的公示語將則能為來自遠方的外國友人“在其步履所及之地,生活所需之時獲得食、宿、行、游、娛、購的悉心關照”。[11]公示語譯文禮貌的不足與冗余都會對公示語的語效的實現(xiàn)產生不良的影響。筆者選取了不同類型的漢語公示語及其譯文,以布朗和萊文森的禮貌觀為理論框架,分析了漢語公示語英譯禮貌的不足與冗余。由于公示語作用的不同,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必須采取不同的禮貌策略來獲得禮貌程度與語效實現(xiàn)之間的平衡,使公示語譯文能夠以一種恰當?shù)?、可理解的禮貌形式展現(xiàn)在外國讀者的面前。因此在對公示語進行翻譯時,除了要遵循禮貌原則,還要根據(jù)語境與文化差異掌握好禮貌的“度”,這樣才能有效避免語用失誤,提高公示語的可接受性。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漢語公示語已經成為側面展示城市風采的重要媒介,公示語的翻譯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參與其中,為了使公示語能在涉外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其促進溝通的作用,從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學科角度對公示語禮貌性的探討與研究也必然會引起更多學者的重視。
[1]趙湘.公示語翻譯研究綜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2):52-54.
[2]呂和發(fā).公示語的功能特點與漢英翻譯研究[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2005(2):22-26,35.
[3]艾為珍.漢語公式與語用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8,3.
[4]何自然.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8-101.
[5]王銀泉,陳新仁.城市標識語英譯失誤及其實例剖析[J].中國翻譯,2004,25 (2):81-82.
[6]曾麗芬.略論指令性“禁止類”公示語及其語用翻譯策略[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27(4):88-92.
[7]王銀泉.雨花臺烈士陵園公示語譯文觸目驚心[J].廣告大觀標識版,2007(1):41-47.
[8]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25 (6): 27-28.
[9]卞正東.論標示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05(1):27-31..
[10]文蘭芳.語用學視角下的公示語英譯研究[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9,29 (5):64-68.
[11]呂和發(fā).公示語的漢英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 (1):38-40,64.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TheInadequacyandRedundancyofPolitenessin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PublicSigns
Zhao Lihui,Deng Xiaoming
(Harbin Engineer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examples of several Chinese public signs as well as their English vers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adequacy and redundancy of politeness in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proposes sev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is theo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urat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Chinese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politeness
趙麗慧,在讀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鄧曉明,碩士,教授,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二語習得。
1672-6758(2013)08-0083-3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