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丹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0)
簡·奧斯汀的敘事技巧解析
劉穎丹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0)
簡·奧斯汀是以描述被一些評論認為膚淺的愛情主題而為世人銘記的女作家。她處于浪漫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過渡的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簡單的生活經(jīng)歷,細膩的文字,為讀者展現(xiàn)了18世紀英國生動的鄉(xiāng)村生活。盡管她一生并未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她的寫作手法卻是經(jīng)得住推敲。旨在以作品《傲慢與偏見》為例,通過分析人物敘事視角及人物功能,來探討簡·奧斯汀運用的敘事手法及所展示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對話; 情節(jié); 敘事技巧
簡·奧斯汀出生于1775年,是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四十二年間,奧斯汀共創(chuàng)作出了六部小說,分別是《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愛瑪》(1816),《諾桑覺寺》(1818)和《勸誡》(1818)。她的作品主要側(cè)重描寫她所處時代的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生動逼真地反映了當時的階級關(guān)系、風俗習慣和社會倫理。
從發(fā)表作品開始,文學界就對奧斯汀進行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如亨利吉姆斯,就把奧斯丁與莎士比亞,亨利菲爾丁一并列為是“精細繪畫生活的人”。當然,也有評論對其在道德和審美方面表達了不同看法。
《傲慢與偏見》出版于1813年,當時奧斯汀已經(jīng)37歲,四年之后,這位寫作風格不被浪漫主義與維多利亞時期所包容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離開了人世。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小說,是奧斯汀最喜歡的作品,它被稱作“寶貝兒”,[1]但同時奧斯汀又擔心讀著作“太輕松,明亮,奪目閃光”,[1]她精心描繪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以班納特家的二女兒伊麗莎白與貴族達西的婚姻為主線,描述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求偶過程。奧斯汀通過對小說中不同婚姻的描述,不僅向讀者講述了她對于婚姻問題的理想及價值取向,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透過層層的婚姻關(guān)系,她揭示了隱藏在婚姻背后的社會等級制度和階級利益。
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1972年在《敘述話語》這一經(jīng)典名篇中提出了三分法:即“故事”“敘述話語” 和“敘述行為”,并強調(diào)“敘述行為”即產(chǎn)生話語的行為或過程的重要性和首要性,[2]沒有敘述行為就不會有敘述話語,也不會有被敘述出來的事件。 而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在強調(diào)敘述行為,伊麗莎白對達西從傲慢的第一印象到誤解再到冰釋前嫌都采用了敘述的塑造手法和不同的視角。因此,從敘述學角度欣賞《傲慢與偏見》,有助于從人物的塑造手法,話語的不同表達形式及其功能,和具體的視角模式來更好地了解作品。
俄國形式主義重要代表人物普羅普在他的理論名著《故事形態(tài)學》中提出,故事形態(tài)的基本規(guī)律,力求故事形態(tài)研究“像有機物的形態(tài)學一樣地精確”。他提出,可以把“功能”看作故事的基本敘事成分,依照人物行動產(chǎn)生的意義對行動角色進行歸納。普羅普把不同人物承擔的行動稱為“角色的功能”,并且認為這些相對穩(wěn)定的角色功能構(gòu)成了情節(jié)的基本構(gòu)架。《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角色,的確存在著不同的功能。如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蒂盧卡斯,由于對金錢的屈從而嫁給了柯林斯先生,若沒有他們的婚姻,也不能有力地反映出伊麗莎白的愛情觀和堅持的性格,又如莉迪亞與維克漢姆私奔一事才使得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誤解有所消除,再或者,小說的末尾達西的姨媽凱瑟琳夫人專程前往伊麗莎白住所對她進行了質(zhì)問和羞辱,才使得達西了解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心意,使彼此心儀表白。所以,按照普羅普“角色的功能”理論,《傲慢與偏見》中人物對此進行了驗證,是這些穩(wěn)定的角色功能構(gòu)成了情節(jié)的基本框架。
另一位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家格雷馬斯認為,與普羅普的模式涉及的表層的故事結(jié)構(gòu)不同,應從故事深層結(jié)構(gòu)分析情節(jié)要素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他認為,任何一部敘事作品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都包含六個行動素:主體,客體,發(fā)送者,接收者,幫助者,反對者,而它們之間的連接在于相互之間的深層關(guān)系:主體對客體產(chǎn)生欲望,二者處于發(fā)送者與接收者構(gòu)成的交流情景中,主體與客體間的欲望關(guān)系受制于幫助者和反對者的關(guān)系。[2]格雷馬斯提出,三個對立項由于相互之間的張力關(guān)系通常顯現(xiàn)為以下三種基本模式:尋找目標 (主體/客體);交流(發(fā)送者/接受者);輔助性的幫助或阻礙(幫助者/反對者)。
從此種思路來分析《傲慢與偏見》,則除了基本的故事情節(jié)框架之外,各情節(jié)要素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也會有所顯現(xiàn)。在本小說中的兩條感情主線,簡與賓利先生的情感線和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線中,以簡的感情線為例,簡與賓利先生原本兩情相悅,然作為幫助者的班納特夫婦和反對者的賓利先生,起到了輔助性的幫助和阻礙,最終因簡的性格內(nèi)斂含蓄而使得賓利先生無法得到真實的情感交流,誤解灰心后重回倫敦。在這一點上,充分體現(xiàn)了格雷馬斯的想法,即小說中主體與客體的欲望關(guān)系受制于幫助者和反對者的關(guān)系。
然而,經(jīng)典敘事學家在描述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時,完全忽略人物性格和讀者的反應,這一點,是值得思考和關(guān)注的。
從宏觀角度來看,敘事視角可分為“外視角”,即觀察者處于故事之外;“內(nèi)視角”,即觀察者處于故事之內(nèi)。《傲慢與偏見》以第三人稱敘述輔以自由間接引語的方式,為讀者展現(xiàn)出清晰生動的人物性格及心理。在小說第八章中,簡因生病暫住在賓利先生家,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伊麗莎白看到她們當簡不在她們面前的時候就對簡這般冷淡,于是她本來那種討厭她們的心情現(xiàn)在又重新滋長了起來。
的確,她們這家人里面只有她們的兄弟能使她稱心滿意。你一眼便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在為簡擔憂,再說他對于伊麗莎白也殷勤和悅到極點。伊麗莎白本以為人家會把她看作一個不速之客,可是有了這份殷勤,她就不這么想了。除他以外,別人都不大理睬她。彬格萊小姐的心在達西先生身上……”[3]
此段描述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變化及一些情節(jié)上的細節(jié)描述。奧斯汀利用全知視角,透視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讀者形成了有效地互動,使之感受情真意切。
需要注意的是,奧斯汀是非常擅長使用自由間接引語的一位作家。在敘述小說的過程當中,與直接引語相比,間接引語為敘述者提供了總結(jié)人物話語的機會,因此具有一定的節(jié)儉性,可加快敘述的速度。[2]言語行為的敘述體具有高度節(jié)儉和掩蓋的作用,可根據(jù)敘述者的意圖來側(cè)重聚焦某個人物或事件。 如:“盡管班納特太太有了五個女兒幫腔,向她丈夫問起彬格萊先生這樣那樣,可是丈夫的回答總不能叫她滿意。母女們想盡辦法對付他——赤裸裸的問句,巧妙的設(shè)想,離題很遠的猜測,什么辦法都用到了;可是他并沒有上她們的圈套。最后,她們迫不得已,只得聽取鄰居盧卡斯太太的間接消息。她的報道全是好話?!盵1]對于班納特母女的如何追問敘述者并不著墨描寫,而是直接把重點推向了接下來的舞會。
自由間接引語同時也具備許多的藝術(shù)功能。當其在人稱和時態(tài)上與敘述描寫一致,很容易與敘述描寫混合在一起,在客觀可靠的敘述描寫的反襯下,自由間接引語中的荒唐成分往往就被凸顯出來,增強了譏諷的效果。在小說第一章,以班納特夫婦的對話開篇,從對話當中,讀者可對兩個人物有大致的了解。該章結(jié)束部分,有這樣的一段總結(jié):“班納特先生真是個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歡插科打諢,愛挖苦人,同時又不茍言笑,變幻莫測,真使他那位太太積二十三年之經(jīng)驗,還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腦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shù)、喜怒無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稱心的事,她就自以為神經(jīng)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兒;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訪友拜客和打聽新聞?!?原本班納特夫人的性格即可從對話中得出,而最后通過自由間接引語的陳述,更強化了這種對其性格與丈夫不對等的反諷的意味。
因此,通過對《傲慢與偏見》的簡要分析,奧斯汀的一種敘事手法即為通過多種類型的描述,采用全能視角的方式,利用敘述手法所帶來的藝術(shù)效果,與讀者進行思想上的碰撞便讓人清楚了解。而有時,讀者也會被奧斯汀頻繁更換敘述者,對話密集而產(chǎn)生一定的迷惑。
同時,在整部小說中,對話貫穿始終,奧斯汀敘事的藝術(shù),體現(xiàn)出了戲劇的特質(zhì),讓人覺得栩栩如生。美國評論家伊恩·瓦特這樣評論到:“簡奧斯汀把理查遜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的優(yōu)越性和菲爾丁現(xiàn)實主義評論的優(yōu)越性,人物性格的內(nèi)心表達和外部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為和諧的整體……”[4]
在經(jīng)典敘事學的基礎(chǔ)之上,奧斯汀注意到了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但讀者卻無法完全依賴奧斯汀在小說中的敘述者的評估性語言,她讓讀者相信一些評價性的語言比起其它的,更有可信度,而同時,她又使其覺得權(quán)威性不夠,于是,上文提到的讀者的迷惑便顯現(xiàn)出來。
女子的愛情與婚姻,在奧斯汀所處的時代被標上了階級色彩,而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借班納特先生的觀點嘲笑了這一論調(diào),體現(xiàn)出她的睿智與個人思想。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構(gòu)建中,充滿著二元對立的平衡之美,也體現(xiàn)出她全面的構(gòu)思技巧和敘事的嚴謹。
長久以來,奧斯汀被認為是描述膚淺的愛情,社會經(jīng)驗欠缺,然而,近年來對其作品的分析,特別是從敘事技巧和視角的分析,為簡·奧斯汀作品增加了新的評論活力,進一步推翻了那些對奧斯汀的誤解與偏見。
[1]Deirdre le Faye, ed. Jane Austen’s Letters. 3rd ed[M].Oxford, OUP, 1995:201-207.
[2]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160.
[3]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王科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8:12-42.
[4]Ian Watt, 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M].London:Chatto, 1957:297.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PointofViewandFunctionsofCharactersinPrideandPrejudice-AnalysisofJaneAusten’sNarrativeSkills
Liu Ying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350010, Fujian,China)
Jane Austen has been regarded by some critics as a writer who depicted stories with superficial themes of love. She is in the transitional era of Romanticism to Realism. With simple life experiences and delicate words, a vivid country life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ngland has been revealed in front of readers by her. Though she did not get formal education, her writing skills are worth the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point of view and functions of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rying to explore Jane Austen’s narrative skills and the influences upon readers.
dialogue; plot; narrative skills
劉穎丹,在讀碩士,助教,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大學公共英語教學。
1672-6758(2013)08-0131-2
I10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