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警察圈套抗辯陷入困境原因分析

      2013-04-10 13:20:00□王
      山西警察學院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圈套被告人檢察機關

      □王 力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 100088)

      2012年修訂后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1款規(guī)定:“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fā)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苯涍^此次修改,我國已經把“誘惑偵查”納入立法規(guī)制之中。其實,誘惑偵查在我國偵查活動中早已存在,并且在打擊犯罪、保障人權的過程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誘惑偵查一旦運用不當,就會侵犯公民、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誘惑偵查”很有可能成為“警察圈套”。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這一法諺告訴我們對于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必須給予適當?shù)木葷?。具體到刑事司法領域,即允許辯護方提出警察圈套之抗辯,維護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事實上,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已有辯護方提出警察圈套之抗辯的案例,但效果卻不甚理想。在現(xiàn)行法律制度和司法體制下,該抗辯之所以難以達致理想的效果是有著現(xiàn)實原因的。

      一、警察圈套之概念及其成立條件

      (一)警察圈套之概念界定

      警察圈套又稱為偵查圈套,是一個來自英美法系的概念。在理論研究之初,國內有的學者傾向于將其與誘惑偵查作為同一事物看待。①對于誘惑偵查的含義,筆者認同龍宗智教授的觀點,指“警察設置圈套,以實施某種行為有利可圖為誘餌,暗示或誘使偵查對象暴露其犯罪意圖并實施犯罪行為,待犯罪行為實施時或結果發(fā)生后,拘捕被誘惑者。”參見龍宗智:《理論反對實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頁。但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兩者是有顯著區(qū)別的,簡而言之,警察圈套即為不當?shù)恼T惑偵查。

      對于何謂警察圈套,英美等國在司法實踐中曾對其作出過形象化的描述。②比如英國上議院HOFFMANN法官指出:“當政府代理人(通常是執(zhí)法官員或受控線人)引起某人去實施一個犯罪行為,以便對該人進行起訴時,圈套就出現(xiàn)了?!眳⒁姉钪緞偛┦空撐?《誘惑偵查研究》第75頁。在美國司法上,“圈套”一詞則具有特定含義,專指誘惑偵查運用不當?shù)那樾?,為一種抗辯事由。一旦這種抗辯成立,則直接產生無罪釋放被告的實體后果,實際構成對于偵查行為合法性的極度否定。參見儲槐植:《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國內學者對何謂警察圈套也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是儲槐植教授的觀點,即“警察圈套(entrapment),就是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為了獲得對某人提起刑事訴訟的證據(jù)而誘使他實施某種犯罪的行為;被告人則以他的犯罪行為是在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誘使下產生的為理由提出免罪辯護。”[1]

      對上述警察圈套概念,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首先,警察圈套指警察、司法人員或者其代理人為獲得對特定人提起刑事訴訟所需的證據(jù)而誘使他們實施某種犯罪的行為,即偵查行為。其次,刑事案件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據(jù)以提出無罪抗辯的事由和提出這種事由的訴訟行為。

      (二)警察圈套成立的條件

      在對警察圈套的含義作出簡要的檢討之后,我們需要分析作為抗辯事由的警察圈套的成立條件。根據(jù)美國最高法院1932年“索爾斯出售烈性酒案”和1958年“謝爾曼出售麻醉品案”兩個判例,總結出該抗辯事由的成立需要具備以下三方面的條件:[1]p961.誘使者的身份。實施警察圈套的主體必須是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一般公民不能作為誘使者。2.誘使者的行為。從構成警察圈套的客觀要件來看,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不僅僅是提供犯罪機會,還必須以積極行為誘使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3.被告人的心理狀態(tài)。被告人本來不具有犯罪意圖,而是在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的積極誘導之下,才產生犯罪意圖。①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判斷警察圈套成立的標準這一問題,即使在該理論比較成熟的英美等國,也是存在較大爭議的。本文中所用的“警察圈套”一詞,意指經過裁判者檢驗之后被認定為違法的偵查行為。

      二、對警察圈套規(guī)制的比較考察

      盡管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對警察圈套作出相關規(guī)定,但總體而言,現(xiàn)行法律對該違法偵查行為的規(guī)定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筆者首先對國外有關該問題的司法實踐做一扼要的介紹,以便為論述在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辯護方為何很少提出警察圈套抗辯,或者即使提出這一抗辯也難以達致理想效果的原因分析作鋪墊。

      警察圈套已被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刑事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廣泛接受,在實踐中發(fā)展出不同的處理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一)實體法規(guī)制機制

      從實體法的角度對警察圈套進行規(guī)制,以美國為代表。在美國,如果辯護方在審判中提出被告人是在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的誘導之下才產生犯罪意圖并進而實施犯罪行為的,即應當由檢察機關就偵查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證明責任,并且這種證明要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2]如果檢察機關不能提出證據(jù)證明偵查行為的合法性或者雖提出證據(jù)卻無法滿足法定的證明標準,則對被告人的指控不能成立,法院將判決被告人無罪。此種抗辯機制之所以能夠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得以運作,與兩個關鍵因素緊密相關:一是美國獨特的犯罪構成雙層模式;二是證明責任分配機制。

      1.獨特的犯罪構成雙層模式

      依據(jù)美國刑法理論,在刑事司法中,若想認定被告人的罪名成立,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被告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要件,即滿足犯罪本體要件;二是被告人不具有合法辯護的事由。此即為犯罪構成的雙層模式。[1]p36其具體適用機制可以簡化為:如果檢控方證明被告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要件,即可推定被告人是有社會危害性和負有責任的;如果被告人一方否定其刑事責任,就應當說明被告人的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或者沒有主觀責任,此即為刑法上的合法辯護。[1]p64

      在合法辯護之中,被告人能夠提出的重要抗辯事由之一即為警察圈套。在美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如果被告人一方提出的警察圈套抗辯成立,則犯罪構成雙層模式無法滿足,被告人的行為不能被認定為犯罪。

      2.證明責任分配機制

      在美國刑事司法領域,證明責任分為兩類,即提出證據(jù)責任和說服責任。前者指在刑事訴訟中,案件的當事人提出證據(jù),說服法官將案件提交陪審團的責任,或者是提出證據(jù)使自己的主張成為爭點的責任;后者指在刑事訴訟中由主張一方提出證據(jù)說服陪審團裁判己方主張為真的責任。

      具體到警察圈套抗辯中,只要辯護人一方提出證據(jù)足以使法官相信被告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或者之中受到過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代理人的引誘(提出證據(jù)責任),則檢控方必須提出證據(jù)證明己方的偵查行為合法并且達到法定的證明標準(說服責任),否則法院將判決被告人罪名不成立。

      (二)程序法規(guī)制機制

      與美國不同,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屬于大陸法系的德國等國對警察圈套的規(guī)制采取程序法規(guī)制方式,其中,英國的程序法規(guī)制理論具有代表性。

      在現(xiàn)代英國司法實踐中,警察、司法人員或者他們的代理人的偵查行為一旦被認定為警察圈套,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程序法后果。首先,在制定法層面,在某些案件中排除經由警察圈套獲得的證據(jù)。英國法官在自由裁量的基礎上,確定是否排除經由警察圈套獲得的證據(jù)。其次,在普通法層面,上議院最終確認以濫用程序為由而終止訴訟的原則可以適用于某些警察圈套案件。[3]在以上兩種程序法后果中,后者通常被認為是更加合適的方法。這是因為英國的《警察與刑事證據(jù)法》第78條規(guī)定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而非一定)使法官在綜合考慮案件的基本情況之后,對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但是遭遇偵查圈套的被告通常并非抱怨采納某些證據(jù)會損害對他的審判的公正性,而是認為他根本不應該受到審判。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有適當?shù)木葷椒ǖ脑?,就不是排除證據(jù)而是終止訴訟,因為建立在圈套基礎上的起訴可能構成對法庭程序的濫用,終止訴訟是為了表明法庭對國家起訴機構如此行事的方式不應當秉持支持、贊成的態(tài)度。[3]p83

      在澳大利亞的司法實務上,對于警察圈套行為,還存在一種處理措施,即減輕被告人的量刑。[3]p102

      三、我國警察圈套抗辯陷入困境的原因

      在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中,辯護方很少提出警察圈套抗辯,即使提出,除在個別案件中因媒體的廣泛關注而引起上級司法機關的重視而予以考量之外,通常也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著重要影響。

      (一)偵查程序的高度封閉性

      在我國當前的刑事訴訟進程中,偵查程序處于高度封閉的狀態(tài),被告人在通常情況下是無法得知自己所涉案件存在“警察圈套”行為的,故而無法提出有針對性的抗辯;檢察機關、法院即使在辯護方提出該抗辯之時也因無法對偵查機關(偵查機構)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不能得出相關結論進而支持辯護方的訴訟主張。

      1.“流水作業(yè)”式的刑事訴訟構造

      《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guī)定了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然而“這一原則通過對公、檢、法三機關之間關系的界定,從法律上確定了中國‘流水作業(yè)’式的刑事訴訟構造。”在這種刑事訴訟構造模式之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在刑事訴訟中都屬于互不隸屬“司法機構”,三機關分別進行各自的活動。[4]結果,在偵查程序中不能形成“以裁判為中心”的訴訟形態(tài),法院不能對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4]p344

      2.檢警分離的偵查組織體制

      同偵訴結合的組織體系以及偵訴分離的組織體系相比,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的偵查組織體系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實行偵訴分離,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偵訴一體的特征。但是,正如筆者在前面論述的那樣,即使是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在其內部偵查部門和公訴部門也是分離的,兩者互不隸屬。所以筆者認為我國目前的偵查組織體系屬于檢警分離的模式。

      在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即偵查監(jiān)督。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8條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進行監(jiān)督,其中就包括對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但是我們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是不能對偵查機關(偵查機構)的偵查活動進行有效監(jiān)督的,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從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來看,偵查監(jiān)督的內容幾乎全部集中于嚴重的程序違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對于一般的程序違法行為未作規(guī)定,并且法律規(guī)定流于粗疏。第二,根據(jù)國內有關學者的總結,檢察機關對違法偵查行為的處理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口頭通知糾正,書面通知糾正,要求重新調查取證和移送有關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但是因為缺乏懲罰性后果,上述監(jiān)督方式在實踐中能否發(fā)揮作用值得懷疑。第三,檢察機關不愿監(jiān)督。由于長期受國家本位主義法律觀的影響,我國在執(zhí)法過程中表現(xiàn)出重國家、輕個人,重打擊、輕保護等現(xiàn)狀,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一些不合程序,甚至不合法的偵查行為往往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而不積極履行偵查監(jiān)督權。”[6]第四,“我國警察權極其強大,導致了我國刑事訴訟構造事實上是以偵查為中心的模式。公安機關地位的特殊性,①作為我國偵查機關主體的公安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與檢察機關和法院都被列為‘政法機關’,被看做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或者‘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工具。甚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組織體系中,公安機關的地位往往高于檢察機關和法院?!眳⒁婈惾鹑A:《程序性制裁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頁。導致了其對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難以從思想觀念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意見要求,往往拖拉敷衍,甚至抵觸,滿不在乎?!保?]p10

      另外,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向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向法院移送書面卷宗材料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篩選的,而檢察官、法官則通過審閱案卷材料來了解案件的基本情況,是極難發(fā)現(xiàn)偵查活動中存在違法行為的。

      綜上,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之下,偵查活動從啟動、執(zhí)行到結束,整個過程呈現(xiàn)高度封閉的狀態(tài),“除偵查機關自我約束之外,對于偵查行為的合法性,其他任何部門既無從知曉,更無法監(jiān)督。有關誘惑偵查的材料并不隨案移送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對于誘惑偵查合法性的審查存在若干盲點,實際難以有效實施全面監(jiān)督、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因為毫不知情,難以就誘惑偵查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保?]p139

      我國司法實踐中曾出現(xiàn)過這樣的案例,一審時被告人提出線人引誘問題,稱未歸案的交易“上手”為警方線人,其是在警方線人的引誘之下才購買毒品的,要求以警察圈套為由減輕對其的處罰。但一審法院通過閱卷查明,此案的破獲得益于群眾的舉報,有案件的舉報材料和破案報告為證,至于交易“上手”未歸案是因為當時警力不夠,于是一審法院并未采納被告人的辯護意見。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到偵查機關實地調查之后才發(fā)現(xiàn)沒有歸案的交易“上手”確為警方線人,舉報材料和破案報告均系偽造,一切均在警方的控制之中。[7]由此案可知,在陳瑞華教授所稱的“書面審理方式”之下,高度封閉的偵查程序是可以將違法的偵查行為“變“合法的,辯護方提出警察圈套抗辯的困難可想而知。

      (二)立法規(guī)定的缺陷

      對于警察圈套的抗辯,無論是采實體法路徑還是程序法路徑,能否達致使被告人被宣告無罪、減輕刑罰或者終止刑事訴訟程序之目的,關鍵在于法庭審判階段的辯護。但就傾向于大陸法系辯護制度的我國而言,“辯護的重心在于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辯護方往往將工作時間、工作資源分配于法律辯護以期獲得有利判決?!保?]所以在我國的成文法傳統(tǒng)之下,尤其是在刑事訴訟領域,辯護方若想使己方的主張得到支持,必須具有法律依據(jù),或者是實體法或者是程序法。然而檢索我國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卻不難發(fā)現(xiàn),從法律的角度進行警察圈套抗辯,幾乎是沒有依據(jù)的,具體理由如下。

      1.實體法規(guī)定的缺陷

      雖然我國沒有美國刑法中的合法辯護事由,但卻有違法阻卻事由,包括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引誘被告人犯罪的行為理應納入違法阻卻事由的框架內,“即使拋開違法阻卻事由的討論,將警察圈套行為納入刑法體系內來考慮也是必要的,因為警察圈套行為與我國刑法基本原理的背離也是顯而易見的。”[9]然而我國《刑法》并未將其規(guī)定為一個違法阻卻事由,同時檢索《刑法》法條可以發(fā)現(xiàn)在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情節(jié)中也同樣不存在“警察圈套”。所以,在司法實踐中,辯護方是無法依據(jù)刑事實體法來主張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的或者理應減輕刑罰處罰的。

      2.程序法規(guī)定的缺陷

      刑事程序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確立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對排除經由警察圈套所獲之證據(jù)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前所述,警察圈套的程序法后果之一即為排除經由警察圈套獲得的證據(jù)。有的學者認為,“對于通過警察圈套獲得的證據(jù)不能采取排除的立場,否則將會遇到許多訴訟法上的基本難題?!保?]p143但我們認為將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適用于經由警察圈套所獲之證據(jù)是可行的,是有著司法實踐和理論支持的。①對于可以將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適用于經由警察圈套所獲之證據(jù)的理由,萬毅教授論述的較為全面,具體可參見萬毅:《違法誘惑偵查所獲證據(jù)之證據(jù)能力研究》,載《法律科學》2010年第4期,第143-145頁。

      2010年6月我國頒布了《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和《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陳瑞華教授認為,“這兩部具有司法解釋效力的法律文件的頒行,標志著我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框架結構已經初步形成。”[10]根據(jù)這兩個司法解釋,我國對非法證據(jù)確立了強制性的排除、自由裁量的排除和可補正的排除三種排除模式。這三種排除模式中能夠運用到警察圈套抗辯中的只有自由裁量的排除這一種。自由裁量的排除適用對象是“偵查人員的取證手段明顯違反法律規(guī)定,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物證、書證”。此時我們可知,在確定是否排除此類證據(jù)時,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明顯違反法律規(guī)定”。

      2012年之前,我國對警察圈套作出規(guī)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只有1984年公安部制定的《刑事特情工作細則》(以下簡稱《細則》)。該《細則》規(guī)定粗糙,操作性不強,并且其并不屬于法律,所以無法據(jù)其對誘惑偵查行為的合法性作出判斷。2012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1款雖然對警察圈套作出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但該條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并不能為判斷偵查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判斷標準。所以在相關的司法解釋出臺之前,認定警察圈套的標準仍然是空白。既然不存在可行的確定偵查行為違法的標準,在嚴格依據(jù)現(xiàn)行法作出裁判的司法環(huán)境下,辯護方自然不能依據(jù)法律主張偵查機關(偵查機構)的誘惑行為違法,進而要求排除經由警察圈套所獲之證據(jù)。

      3.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有限

      針對誘惑偵查在毒品犯罪的適用,實務部門對誘惑偵查進行規(guī)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云南省公安廳于1995年出臺了《關于偵查預備販毒案件暫行規(guī)定》,四川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于2001年聯(lián)合制定了《關于販賣毒品案件有關犯罪預備問題的意見》,“上述兩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表達了目前實務部門關于誘惑偵查的一些傾向性意見,也為我國誘惑偵查的法制建構積累了有益的實踐經驗?!保?1]2000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fā)<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對審理毒品案件中特情引誘的情形進行具體研究。“雖然會議紀要不是法律,也不是司法解釋,但是對于審理涉及誘惑偵查的毒品犯罪案件事實上很有影響,其積極意義在于,在司法審判這一最后防線對不當?shù)恼T惑偵查作了區(qū)別和救濟?!保?1]p39

      但是以上規(guī)范性文件僅僅適用于毒品犯罪領域,并且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都極其有限,難以對現(xiàn)實中大量存在的警察圈套行為進行有效規(guī)制,辯護方在非毒品案件中更不能依據(jù)其提出抗辯。

      (三)裁判者難以作出無罪判決或者程序性裁判

      我們假設辯護方獲悉偵查程序違法,提出警察圈套之抗辯,立法也對警察圈套的法律后果作出規(guī)定,裁判者也對偵查機關(偵查機構)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得出存在警察圈套的結論,此時辯護方的辯護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呢?在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之前,我們先對我國人民法院對涉及警察圈套的案件可能作出的處理做一分析。

      1.對被告人減輕刑罰處罰或者免于刑罰處罰

      實踐中,人民法院對于偵查機關(偵查機構)在毒品犯罪之外采用警察圈套的案件,往往持一種保留態(tài)度。這種保留態(tài)度主要體現(xiàn)在實踐中人民法院堅持以“犯罪過程在偵查機關的全程掌控之中,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不可能真正發(fā)生社會危害性”為由,將被告人因為警察圈套而實施的犯罪定性為犯罪未遂,進而作出對被告人免于處罰或者減輕處罰的判決。[2]

      雖然人民法院這一類型的判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被告人,畢竟使其免于遭受刑罰處罰或者較重的刑罰處罰。但筆者認為,這一判決類型在實質上對被告人仍是不公的。因為“國家只能打擊犯罪而不能制造犯罪,這是國家行為的基本界限,也是任何公民行為的界限?!保?2]在警察圈套的情況下,實際上構成了對公民人性弱點的折磨,是國家在制造犯罪,被告人是不應該接受刑罰處罰的。[13]

      2.裁定允許公訴機關撤回起訴

      在案件涉及警察圈套,裁判者認為作出有罪判決顯然違背公眾情感和法治理念時,通常會建議公訴方撤回起訴。但此種建議,卻是通過主審法官與公訴人之間的私人途徑作出的。此時公訴機關通常會以“證據(jù)不足”為由申請撤訴,而人民法院通常作出允許撤訴的裁定?!斑@種撤回起訴之所以大量發(fā)生,主要源于檢察機關‘保全面子’和檢察官避免受‘錯案追究’的需要,而法院一方面迎合了檢察機關的這種需要,另一方面也順勢處理了一些疑難案件,避免法官作出‘錯誤裁判’的機會。”[14]

      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檢察機關撤回起訴后作出證據(jù)不足不起訴或者酌定不起訴的處理決定,與人民法院作出無罪判決或終止訴訟程序的裁定一樣終止了訴訟程序,但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方式于被告人而言,仍然存在諸多不公正之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院準許檢察機關撤回起訴的裁定,并不像判決一樣具有終局性,如果檢察機關掌握其他非經由警察圈套獲得的證據(jù)之后,其在理論上和法律上均可再次提起公訴,被告人的命運仍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其次,依據(jù)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guī)定,被告人不能依據(jù)法院的這一裁定申請對“錯誤拘留”、“錯誤逮捕”的國家賠償。一個公民因為國家機關濫用權力而被剝奪人身自由,卻得不到應有的賠償,顯然是不合理的。

      3.作出無罪判決或者終止訴訟程序的判決

      作出無罪判決或者終止訴訟程序的判決,無疑是辯護方提出警察圈套之抗辯最欲達致的目的,然而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司法語境下,法院是難以作出此類判決的。這是因為“由于法院宣告無罪意味著檢察機關公訴活動的失敗,負責偵查、公訴的檢察官會因此受到各種利益上的損失和行政紀律的追究?!保?4]p56面對強勢的檢察機關,法院通常會作出妥協(xié),選擇作出“從輕判決”或者“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發(fā)回重審的判決”。

      所以,在以上假設全部成立的前提下,辯護方仍然難以達致己方之目的。

      四、結語

      綜上,雖然警察圈套抗辯在國外已有較為成熟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但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卻使得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警察圈套之抗辯陷入困境,不僅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功能,而且也使得偵查權濫用的傾向得不到應有的遏制。

      當然,當前我國警察圈套抗辯之困境的形成與通行的犯罪構成四要件理論之缺陷、不發(fā)達的辯護制度、證據(jù)理論等因素同樣緊密相關。另外,對于如何突破這一困境,筆者認為,只有在認真考察中國現(xiàn)狀和西方法治的深層原因前提下,我們才能循序漸進地并有成效地切實推進我國刑事法治建設與發(fā)展,使我國警察圈套抗辯走出困境,發(fā)揮其應有的保護人權、遏制偵查權濫用的功能。

      [1]儲槐植.美國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萬 毅.違法誘惑偵查所獲證據(jù)之證據(jù)能力研究[J].法律科學,2010(4).

      [3]楊志剛.誘惑偵查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81.

      [4]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34.

      [5]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1.

      [6]張鐵軍.引導偵察是改革我國檢警關系的重要途徑[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1).

      [7]徐 兵.從刑事審判的視角看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線人”引誘[A].廣州市“毒品犯罪與司法實踐研究”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5.

      [8]左為民,劉全勝.兩大法系辯護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1(1).

      [9]肖 玲.美國刑法中的警察圈套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D].湘潭:湘潭大學,2007.

      [10]陳瑞華.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中國模式[J].中國法學,2010(6):35.

      [11]劉志強.誘惑偵查的正當性、合法性及本土化建構[D].長春:吉林大學,2011.

      [12]龍宗智.上帝怎樣審判[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13]何家弘,劉文軍.圈套、誠信與偵查法治[J].山東公安??茖W校學報,2003(11).

      [14]陳瑞華.程序性制裁理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圈套被告人檢察機關
      6的圈套
      基于貝葉斯解釋回應被告人講述的故事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38
      籃球
      詩林(2019年6期)2019-11-14 16:42:25
      一字之差產生的“圈套”
      新農業(yè)(2016年19期)2016-08-16 12:00:18
      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探析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4
      檢察機關強化刑事訴訟監(jiān)督權的法理闡釋
      淺議檢察機關會計司法鑒定的主要職責
      論被告人的自主性辯護權
      ——以“被告人會見權”為切入的分析
      中國檢察官(2014年7期)2014-09-22 05:15:02
      圈套
      小說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13
      論被告人的閱卷權
      福清市| 襄垣县| 万盛区| 德钦县| 游戏| 聂荣县| 康乐县| 密山市| 驻马店市| 竹北市| 翼城县| 冕宁县| 郁南县| 合作市| 贺兰县| 乐昌市| 定边县| 延长县| 贵德县| 徐汇区| 海原县| 长兴县| 永安市| 阜城县| 凉城县| 韶关市| 苍山县| 长岛县| 千阳县| 辰溪县| 东辽县| 监利县| 七台河市| 遵化市| 高平市| 东莞市| 綦江县| 吉安市| 扶风县| 双城市|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