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星,白醒樂
(日照廣播電視臺,山東日照276826)
《肖申克的救贖》(Shaw shank Redemption)是目前為止最震撼人心靈的電影之一,該片沒有當下最流行的恢宏壯觀的場面,所有的拍攝都只在一座灰暗的監(jiān)獄,更沒有惹眼的美女,整個故事的演繹全由男人來完成。但是該片卻被奉為最偉大的不朽的經(jīng)典勵志片。正像該片導(dǎo)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所說那樣:這是一部似乎可以把勇氣借給需要勇氣的人的電影[1]。時隔多年,當再次重溫這部經(jīng)典時,心靈依然被深深地震撼。在如今這樣一個信念缺失的時代,重讀該片,無疑對我們喚醒希望、堅持信念有著巨大的作用。
縱觀整部影片,灰色的、冷峻的色彩運用無疑是這部電影在畫面語言上最典型的一個特征。影片在大部分時間里都處于一種灰暗、單調(diào)的氛圍中,人物也多活動于陰影之中。陰暗、狹小的牢獄,漆黑的禁閉房,機械的、無生氣的工作車間,尤為可怕的是這里的獄警和監(jiān)獄長那從沒有笑容、總是陰沉的一張臉。一切的一切都與好萊塢一貫所熱衷的宏大華麗的場面相去甚遠。不難想象,長期甚至一輩子生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一個活生生的人會變成什么樣。影片無疑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被體制化了(institutionalized)。影片是通過瑞德之口說出對這個詞語的看法的。他說:“起初,你討厭它,然后你逐漸的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后你開始依賴他。這就是體制化”。理解片中所謂的體制化,我們只需要回顧一下老布(監(jiān)獄的圖書管理員)的一生就明白了。他在監(jiān)獄中也就是在一種體制下,度過了50年,這幾乎就是一個人一生的時間。可以想象,曾經(jīng)年輕的他,在剛剛進入這種體制時,肯定也像一切進入Shaw shank的所有初來乍到者一樣,憤世嫉俗,頑強反抗過,然而最終和大多數(shù)的囚徒一樣,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反抗等于徒勞,于是從對體制的反抗逐漸變?yōu)槁慕邮?,然后學會適應(yīng)體制,最后發(fā)展到對體制的嚴重依賴??蓱z的老布,靈魂和肉體都已經(jīng)完全被體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卻被放逐出體制之外,可以想象,出去后的他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體制下是根本無法存活的。此時的老布與體制脫離無異于一個胎兒被斬斷臍帶,那是何等的殘酷。因此最終他只有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2]??膳碌沫h(huán)境,可怕的獨裁統(tǒng)治,最終使這里的大多數(shù)成了體制化的產(chǎn)物而難以適應(yīng)外面的社會。其實,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又有幾個不是體制化的產(chǎn)物。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影片中大多數(shù)囚徒那樣的角色。比如,我們的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Shaw shank城堡,對于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或者老師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早已被大學的制度給體制化了,他們懼怕走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每天面對書本的生活,一旦融入社會,去接受社會的考驗,進行真正的實踐,那么這時的他們就會如同影片中的老布一樣,變得無所事從和不知所措。
當然影片也并不是全都以灰暗、冷峻的色彩來呈現(xiàn),那樣未免會過于壓抑和讓人透不過氣,些許的亮色時不時的閃爍其中,為單調(diào)而漫長的牢獄生活帶來了一絲希望和期盼。當安迪冒死向看守獄警進言,為獄友們贏得那夏日午后難得的一瓶冰鎮(zhèn)啤酒,大家一起在夕陽下盡情暢飲時,影片的色彩漸漸轉(zhuǎn)向溫暖而飽滿的紅色,尤其是當安迪獨自靠在墻角,神秘而安詳?shù)匚⑿χ?,盡情享受為大家?guī)砣氇z以來難得的自由的樂趣時,畫面是那樣的溫暖而熱情,仿佛這群人不再是被囚禁的犯人,而是一群在裝修自己家屋頂?shù)淖杂扇?,此刻觀眾的心似乎也被這溫暖的場面融化了。當安迪自作主張在監(jiān)獄長的辦公室為獄友播放那天籟般的《費加羅的婚禮》時,悠揚的歌聲在監(jiān)獄的上空徘徊,那些平日里最麻木最愚昧的人在這一瞬間仿佛都變得容光煥發(fā)。影片的色彩再一次溫暖而明亮起來,尤其當所有犯人在廣場中肅穆而莊嚴地仰望著那個傳出優(yōu)美樂曲的揚聲器時,畫面是那樣的純凈而震撼,讓人不禁感嘆自由的寶貴和來之不易,安迪再一次在救贖自己的同時救贖了大多數(shù),強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仿佛就是這樣一位圣者,一位英雄。在影片末尾,當安迪越獄后駕車去找尋自己夢想中的圣地時,影片瞬間轉(zhuǎn)為明快而清新的亮色,溫暖的如同午后懶散的陽光,當兩個好朋友在溫暖而充滿自由氣息的大海邊相會時,影片色彩也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的真實還原:藍天、碧海、金沙灘。此刻,觀眾的心情也隨著這種明暗的變化自然而然的為主人公獲得了屬于自己的生活而豁然開朗。影片中這幾處難得的亮色分明就是在告訴我們:即使是在灰色的、陰森的、充滿暴力的監(jiān)獄里,只要心存希望,就可以找尋到夢想的光明。有了希望,一切就有可能。“希望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隨。”安迪這樣告誡自己的好朋友瑞德。希望,是該片的主題。影片中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是通過安迪和瑞德的談話呈現(xiàn)出來的。安迪說:“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它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安迪來到Shaw shank之前,監(jiān)獄里的話題除了變態(tài)、打架就是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混亂、骯臟、恐懼、絕望共同造就了這里惡劣的環(huán)境,犯人沒有任何人權(quán)可言,隨時都面臨著監(jiān)獄長的殘酷虐待與壓制。在安迪入獄之后,這個不甘現(xiàn)狀的銀行家盡管依然無力改變犯人受壓迫受凌辱的事實,但他卻至少帶來了希望,一種不曾有過的自由生命的氣息。這種希望不同于監(jiān)獄長口頭上說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著我就不會有黑暗”,因為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監(jiān)獄長教育囚犯們“不許褻瀆上帝”,因為他正是把自己當作上帝,要每一個人都服從他的旨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無天日的折磨最終把每一個人都制度化了,導(dǎo)致了老布的死亡,導(dǎo)致了瑞德出獄后仍帶上了毫無人權(quán)的“請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始終無法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的生活,而監(jiān)獄長的所為,正是要徹底磨滅Shaw shank犯人對于未來的希望。而安迪是注定要和暴力制度相對抗的,他帶來了希望。這種希望,在于對惡勢力堅決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兇險為大家贏得那坐牢以來唯一一次由獄警請客的啤酒,在于他當著監(jiān)獄長的面播放大家從未聽過的《費加羅的婚禮》的美妙音樂,在于他執(zhí)著地帶領(lǐng)大家修建全州最好的監(jiān)獄圖書室,在于他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因此,我們不得不說安迪就是希望的化身。通過他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莫過于他的好朋友瑞德。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安迪和他的約定,瑞德是否會和老布一樣,由于被長期地制度化而無法適應(yīng)社會,最終重蹈老布的覆轍。但是緣于這個約定,瑞德堅持了下來,找到了他堅持的終點——自由。這分明就是在告訴我們,在人生最低潮、最灰色的時候,你要做的是什么?讓自己有夢想,有希望。希望,是人心里的火種。有希望在心里,我們的眼睛一定是望著前方的,哪怕是在最深最苦的牢獄。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于1994年9月10日,翌年參加奧斯卡評選時,獲得了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音樂/歌曲等七項大獎的提名。自上映以來,得到了無數(shù)人的推崇和喜愛,被奉為最激勵人的經(jīng)典勵志片,尤其是片中的很多經(jīng)典對白,成了數(shù)以萬計的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生的希望。該片的成功無疑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思考:樸素的畫面語言是否也能造就銀幕上的經(jīng)典故事?今天,好萊塢的勢力已經(jīng)席卷全球,各國也都在努力地向好萊塢模式靠攏。宏大奢華的場面、耀眼奪目的明星、震撼人心的音樂以及現(xiàn)代數(shù)字特技的運用,似乎這樣就可以吸取到好萊塢的真諦,制作出好萊塢大片了,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張藝謀的《英雄》,有著美不勝收的畫面:巍峨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綠水、紅墻碧瓦、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筒、弓箭……,所有畫面都極具中國畫的意境[2]。然而我們看了以后又是作何感想呢,可能除了贊美畫面的美輪美奐以外,再也無話可說了。再美麗的外表也掩飾不了內(nèi)容的空洞和蒼白。民族風尚的堆積,獨特風光的欣賞,卻沒能走到深邃的程度讓最真摯最原始的情感釋放,到頭來,影片贏得了票房,卻依然還在平庸的商業(yè)電影之列。著名華人導(dǎo)演李安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基本的美感如果不是為劇情服務(wù)的話,我覺得它是很空洞的,而且是讓人分神的,就是 distraction[3]。《英雄》贏得了票房,卻喪失了觀眾的美譽度。而早于《英雄》將近十年的《肖申克的救贖》,畫面樸素的幾近壓抑,沒有秀麗的山水風光,沒有俊男靚女,更沒有卿卿我我,有的只是一群其貌不揚的男人用時間鑄成的最真摯的友情。然而它卻成就了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成為千千萬萬的人在情緒低落時最強大的精神動力,成為一部讓沒有信仰的人逐步樹立信仰的好片子,成為一部即使在十幾年之后依然熠熠發(fā)光、照亮人生之路的啟迪燈,實現(xiàn)了商業(yè)與藝術(shù)的最完美結(jié)合。由此可見,一部優(yōu)秀的、成功的電影,內(nèi)容是第一位的,是電影的內(nèi)容決定著電影的形式,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誰把握不好這一點,他的電影就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曾幾何時,中國的電影界刮起了一股大制作、大場面風潮,尤其是一些武俠片的創(chuàng)作,為了追求場面的恢宏與壯觀,動則投入上億元的費用,但是最終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所謂真正的大片,應(yīng)該是生動的情節(jié)、嚴謹?shù)倪壿?、豐富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要有耐人尋味的深度,讓觀眾看完后意猶未盡。場面只是這些東西的嫁衣,是“形而下”的東西。記得一位學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城市或者國家可以將世界上50年的建筑壓縮在10年內(nèi)建好,但是不可能將50年的文化壓縮在10年內(nèi)學完[4]。如今大片似乎成了潮流,大家都趕潮流,大師也放棄自己的操守去追逐潮流,那么還有何人來創(chuàng)造潮流呢?如果讓貝多芬去作將軍,世界上將損失一名優(yōu)秀的音樂家,多了一個無名戰(zhàn)死的將軍,于藝術(shù)于軍事都是個損失。
拍攝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用它樸素的畫面語言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條漫長的自由之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一部不朽的勵志經(jīng)典,同時也為我們今天的電影創(chuàng)作指引了一個努力的方向:一部好的電影,它一定能穿過你的眼睛直接擊中你心靈的某個角落,打動你,震撼你。即使在若干年后,依然能以它難以磨滅的迷人魅力影響你的人生。無疑,《肖申克的救贖》做到了,而更多的電影創(chuàng)作仍需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1]雙城,列狐.法國電影手冊1993-2002十年百部佳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
[2]白醒樂,董從斌.希望的力量——重讀電影肖申克的救贖[J].電影評介,2007.
[3]張狂.跟著電影去旅行[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4:10.
[4]張克榮.華人縱橫天下李安[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05:8.
[5]廷·雅.烏托邦影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6.